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苜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苜蓿(學名:MedicagofalcataL.)是豆科苜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40-100(-120)厘米。全株被淡黃色絹毛;莖直立,圓柱形。托葉狹三角形,錐尖,全緣,小葉倒卵形至倒心形,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闊楔形,上面幾無毛,下面被細絹毛,總狀花序腋生,密被絹毛;苞片小,披針狀錐尖,萼鐘形,萼齒披針狀三角形,比萼筒短,子房線形,莢果扁平,種子腎形,5月開花。花期6-8月,果期7-9月。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歐洲盛產,中亞各國,世界各國有引種栽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適應性較廣,土壤pH值在5-8.5都可種植。

野苜蓿適應能力強,耐寒抗旱,耐鹽鹼,抗病蟲害,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野生牧草。但莢果熟時自然開裂,種子收穫量低,故在大田栽植尚有一些技術問題,主要是用來和紫苜蓿雜交培育優良的地區性新品系。

  • 中文名:野苜蓿
  • 學 名:Medicago falcata L.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
  • 目:薔薇目
  • 亞 目:薔薇亞目
  • 科:豆科
  • 亞 科:蝶形花亞科
  • 族:車軸草族
  • 屬:苜蓿屬
  • 組:紫苜蓿組
  • 種:野苜蓿
  • 變 種:草原苜蓿花被亞綱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主要價值

野苜蓿富含維生素A、C、E及多種氨基酸,其幼嫩莖葉尖部分可作蔬菜,營養價值高、味美,是冬春季節豬、牛、羊、兔、家禽、馬屬動物的優質青綠飼料。莢果熟時自然開裂,種子收穫量低,故在大田栽植尚有一些技術問題,主要是用來和紫苜蓿雜交培育優良的地區性新品系。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40-100(-120)厘米。主根粗壯,木質,鬚根發達。莖平臥或上升,圓柱形,多分枝。莖平臥或上升,圓柱形,多分枝。羽狀三出複葉;托葉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戟形,全緣或稍具鋸齒,脈紋明顯;葉柄細,比小葉短;小葉倒卵形至線狀倒披針形,長(5)8-15(-20)毫米,寬(1)2-5(-10)毫米,先端近圓形,具刺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四分之一具銳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被貼伏毛,側脈12-15對,與中脈成銳角平行達葉邊,不分叉;頂生小葉稍大。

花序短總狀,長1-2(-4)厘米,具花6-20(-25)朵,稠密,花期幾不伸長;總花梗腋生,挺直,與葉等長或稍長;苞片針刺狀,長約1毫米;花長6-9(-11)毫米;花梗長2-3毫米,被毛;萼鐘形,被貼伏毛,萼齒線狀錐形,比萼筒長;花冠黃色,旗瓣長倒卵形,翼瓣和龍骨瓣等長,均比旗瓣短;子房線形,被柔毛,花柱短,略彎,胚珠2-5粒。

莢果鐮形,長(8)10-15毫米,寬2.5-3.5(-4)毫米,脈紋細,斜向,被貼伏毛;有種子2-4粒。種子卵狀橢圓形,長2毫米,寬1.5毫米,黃褐色,胚根處凸起。花期6-8月,果期7-9月。[1] [2]

主要變種

草原苜蓿(MedicagofalcataL.var.romanica(Brandza)Hayek):該變種莖直立,密被黃色絨毛。小葉線形,先端急尖或截形,葉緣僅具2-3鋸齒,葉上面被稀疏貼伏毛,下面被密毛,側脈5-7對。莢果挺直。與原變種不同。分布於新疆。生於偏旱的山坡、草原。歐洲東部至中亞、西伯利亞西部均有分布。該變種抗旱能力強,產量高,在大田栽植方面價值較大。

生長環境

野苜蓿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適應性較廣,土壤pH值在5-8.5都可種植,能耐一定酸性,有灌溉條件的紅壤坡地上可以生長;耐瘠性弱,在肥沃的土壤或適當的施肥條件下,生長良好;對海拔要求不嚴,在祿豐縣海拔1300-2290米的地區種植生長良好;喜潮濕,宜在排水良好的水田種植;在土壤持水量為60-70%,生長最佳;積水的田塊要先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並配合施用磷肥時才可種植。黃花苜蓿耐旱性較差,應選擇有灌溉條件的地塊種植才能提高產量。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各地。歐洲盛產,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伊朗等亞洲地區分布也很廣泛,世界各國都有引種栽培。

繁殖方法

種子選擇

野苜蓿種子有2種,一種是經脫粒精選的純淨籽粒,種子細小,用種量少。另一種是未脫粒去殼的莢果種子,播前要對莢果進行處理。

栽培季節

一般在8月20日至10月20日播種,最遲不超過10月底,灌溉條件較好的可以推遲播種。

播種

主要採用稻田免耕直播,一般選用水稻田,在水稻微黃色開挖谷溝,控乾田水後2-3天,檢查稻田不積水時將準備好的種子直接免耕均勻撒播。若用脫粒的純淨種子播種,在水田種植每畝種量1-1.5千克;用莢果種子播種一般每畝用種量為7-10千克,按磷肥15千克、生物複合肥0.5千克、加入少量河泥攪拌均勻,搓揉成細顆粒後再進行播種,若莢果種子的質量不佳應加大播種量。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

補播及除雜:播種後2周左右對種植田地塊進行檢查,若水田積水造成爛種或出苗較差的要及時補播,保證種植效益,苗期生長緩慢,注意除雜保苗。

追肥:黃花苜蓿不耐瘠和旱,除應用磷肥拌種外,若苗期長勢較弱,每畝可施用1000-1500千克的農家細灰肥,有利苗全、苗壯。返青時和每次刈割後每畝追施磷肥、鉀肥或複合肥10千克左右,施肥量根據刈割次數和草產量而定,促進早發旺長。注意適時灌水和施肥,以提高牧草的刈割次數和草產量。

刈割留種

刈割:作鮮草利用,一般在當年12月和翌年的4月中旬,先後可刈割1-3次;作乾草利用,可以製作乾粉作配合飼料飼餵利用,也可製作青貯飼料備用。

留種:留種用的野苜蓿只能刈割第一茬,種田選擇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為好。先成熟的莢果容易脫落,一般掌握在莢果的顏色為30%青、30%黃、40%黑的時候收穫較為適宜。收穫後曬乾拍打抖落莢果,有條件的可脫落,再經曬乾後裝袋進倉儲存。

病蟲防治

危害野苜蓿的主要有白粉病、苜蓿霜霉病、苜蓿春季黑莖病和葉斑病、苜蓿匍柄霉葉斑病、苜蓿鏽病、苜蓿花葉病。其中花葉病危害最大,苜蓿發病主要發生在4月中旬,該病在氣溫20-25°C下迅速增長,氣溫在15°C以下生長緩慢。

防治方法:切斷種子傳播途徑,不從疫區調種;冬季及早整理枯枝斷葉,消滅越冬病源;春季若有蚜蟲,在封前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及早防治,有效防治傳毒媒介蚜蟲的發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