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花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花生

中文名稱:野花生

拉丁學名:Senna tora (L.) Roxb.

別稱:假綠豆、決明子

科:豆科

屬:決明屬

種:野花生

野花生中藥名。為豆科植物決明Cassia obtusifolia L.的全草或葉。具有清熱明目,解毒利濕的功效。主治急性結膜炎,流感,濕熱黃疸,急慢性腎炎,帶下,瘰癧。

信息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薔薇目

亞目:薔薇亞目

亞科:雲實亞科

族:決明族

分布區域:貴州、廣西、安徽、四川、浙江、廣東一帶;北方各地也有栽培。

植物特徵

野花生的果實為莢果,通常分為大中小三種,形狀有蠶繭形,串珠形和曲棍形。蠶繭形的莢果多具有種子2粒:串珠形和曲棍形。它們的莢果,一般都具有種子3粒以上。果殼的顏色很多為黃白色,也有黃褐色褐色黃色的,這與花生的品種及土質有關。花生果殼內的種子通稱為花生米或花生仁,由種皮、子葉和胚三部分組成。種皮的顏色為淡褐色或淺紅色。種皮內為兩片子葉,呈乳白色或象牙色。

生長特徵

野花生從播種到開花只用一個月多一點時間,而花期卻長達兩個多月。它的花單生或簇生於葉腋部,每株花生開少則一二百朵、多則上千朵。

野花生開花授粉後,子房基部的子房柄不斷伸長,從枯萎的花管內長出一根果針,呈紫色。果針迅速地縱向伸長。它先向上生長,幾天後,子房柄下垂於地面。在延伸的過程中,子房柄表皮細胞木質化,保護幼嫩的果針入土。

當果針入土後達5~6厘米時,子房開始橫臥,肥大變白,體表長出茸毛,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各種養分以供生長發育的需要。這樣一顆接一顆的種子相繼形成,表皮逐漸皺縮,莢果逐漸成熟,形成了我們所見的花生果實。

地上開花地下結果是花生所固有的一種遺傳特性,也是對特殊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花生結果時喜黑暗、濕潤和機械刺激的生態環境。這些因素已成為莢果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條件。因而,為了生存和傳種,它只有把子房伸到土壤中去,來結果實。

植物種屬

豆科植物決明。

形態特徵

藥用價值

一、

功能:清熱明目,解毒利濕。

主治:急性結膜炎,流感,濕熱黃疸,急慢性腎炎,帶下,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化學成分:全草含D-甘露醇、蜂花醇、β-谷甾醇、葡萄糖。葉含山剩酚-3-二葡萄糖甙。

相關論述

1、《食療本草》:「主明目,利五臟。」

2、《本草匯言》:「利五臟,解一切蘊熱。」

3、《雲南中草藥》:「治流感、感冒。」

4、《福建藥物志》:「治急慢性腎炎,瘧疾,白帶,寒癧,鞘膜積液。」

相關配伍

1、治腎虛眼花:草決明花9-15g,切碎拌雞蛋炒吃。

2、治脫肛:草決明根6g,燉豬大腸吃。(1、2方出自《雲南中草藥》)

3、治流感,感冒:野花生五錢至一兩,配甘草,水煎服。(《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採收加工:7-10月採收全草和葉,曬乾。[1]

二、

【出處】《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名】Yě Huā Shēnɡ

【來源】為豆科植物決明的全草或葉。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決明子"條。

【化學成份】全草含D-甘露醇、蜂花醇、β-谷甾醇、葡萄糖。葉含山剩酚-3-二葡萄糖甙。

【性味】《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性涼,味苦甘。"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明目。

①《食療本草》:."主明目,利五臟。"

②《履巉岩本草》:"治肝毒熱。"

③《本草匯言》:"利五臟,解一切蘊熱。"

④《現代實用中藥》:"有瀉下作用。"

⑤《雲南思茅中草藥選》:"祛風散熱,清肝明目。治流感,感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附方】治流感,感冒:野花生五錢至一兩,配甘草,水煎服。(《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摘錄】《中藥大辭典[2]

參考資料

  1. 野花生,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野花生,中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