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野桐 |
中文名稱:野桐 界:植物界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置物綱 亞綱亞目:原始花被亞綱、大戟亞目 亞科:鐵莧菜亞科 目科:大戟目、大戟科 族屬:鐵莧菜族、野桐屬 種:野梧桐 |
野桐,拉丁學名:Mallotus japonicus (Thunb.) Muell. Arg. var. floccosus S. M. Hwang,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7m。幼枝被星狀絨毛。樹皮褐色。嫩枝具縱棱,枝、葉柄和花序軸均密被褐色星狀毛。蒴果近扁球形,鈍三棱形,直徑8-10毫米,密被有星狀毛的軟刺和紅色腺點;種子近球形,直徑約5毫米,褐色或暗褐色,具皺紋。花期4-6月,果期7-8月。
形態
葉互生,稀小枝上部有時近對生,紙質,形狀多變,卵形、卵圓形、卵狀三角形、腎形或橫長圓形,長5-17厘米,寬3-11厘米,頂端急尖、凸尖或急漸尖,基部圓形、楔形,稀心形,邊全緣,不分裂或上部每側具1裂片或粗齒,上面無毛,下面僅葉脈稀疏被星狀毛或無毛,疏散橙紅色腺點;基出脈3條;側脈5-7 對,近葉柄具黑色圓形腺體2顆;葉柄長5-17毫米。花雌雄異株,花序總狀或下部常具3-5分枝,長8-20厘米;
苞片鑽形,長3-4毫米;雄花在每苞片內3-5朵;花蕾球形,頂端急尖;花梗長3-5毫米;花萼裂片3-4,卵形,長約3毫米,外面密被星狀毛和腺點;雄蕊25-75,藥隔稍寬;雌花序長8-15厘米,開展;苞片披針形,長約4毫米;雌花在每苞片內1朵;花梗長約1毫米,密被星狀毛;花萼裂片4-5,披針形,長2.5-3毫米,頂端急尖,外面密被星狀絨毛;子房近球形,三棱狀;花柱3-4,中部以下合生,柱頭長約4毫米,具疣狀突起和密被星狀毛。
分布地域
產於陝西、甘肅、安徽、河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和西藏。產石槽河,橫旦山、姚灣溝、陽日灣南埡、板橋、黃家灣、灰岩屋。生於海拔800-1 800米林中。分布於尼泊爾、印度、緬甸和不丹。
繁殖方式
種子或插條繁殖。
價值
種子含油量約40%,油為幹性油,可供制油漆、肥皂、潤滑油原料。莖韌皮纖維可供紡織麻袋或作蠟紙及人造棉原料。葉可做豬飼料。[1]
可活血,健脾,健胃,消炎,澀腸,清熱平肝,收斂止血;用於慢性肝炎,惡瘡,皮膚病,婦女白帶,子宮下垂,腸炎,腹瀉,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腸炎,皮膚病,頭瘡,刀傷出血等症。
食用方法:18.5~35g,水煎服。
藥用部位:大戟科半落葉小喬木的樹皮,葉,根。
選方
1、慢性皮膚病、頭生瘡疥組成:野桐葉37.5克,凡士林膏適量用法:將野桐葉洗淨,曬乾,研細末,每次用適量,調凡士林外塗患處。
2、惡瘡腫毒組成:鮮野桐葉18.8克(清水洗淨)用法:搗爛外敷患處。或枝葉或樹皮煎濃汁外敷患部。
3、慢性胃炎、肝膽神經痛組成:野桐根40.0克(洗淨)用法:水煎服。
4、腸炎、腹瀉、急慢性菌痢組成:野桐根皮18.8克,野牡丹37.5克,鳳尾草37.5克,火炭母草37.5克,海金沙37.5克用法:水6碗,煎2碗,分2次服。
5、慢性肝炎、肝脾腫大組成:野桐根18.8克,多年頭根37.5克,鳥不宿根37.5克用法:水5碗,煎2碗,分2次服。備註:多年頭又名崗稔。鳥不宿又名鷹不怕。
6、婦女白帶組成:白肉白匏仔根30.0克,白雞冠花11.3克,水荖根18.8克,樁白皮18.8克,豬排骨187.5克,益母草18.8克用法:共燉服,早晚各服1次。
7、刀傷出血組成:白肉白匏仔葉適量用法:搗爛,外敷傷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