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望因過常少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望因過常少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古詩。該詩時作者寫給好友常少仙的,主要描寫了四野之景色和常少仙對作者的盛情款待,表達了作者對於常少仙的感激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野望因過常少仙》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律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野望因過常少仙》[1]

野橋齊度馬,秋望轉悠哉。

竹覆青城合,江從灌口來。

入村樵徑引,嘗果栗皺開。

落盡高天日,幽人未遣回。

注釋譯文

上四野望之景,下四過常情事。青城、灌口,野望所見。入村,訪常也。嘗果,留公也。日盡未遣,見其欸洽多情。方雲:野外之橋,可連騎青少,齊渡馬三字,寫景特佳。《杜臆》:少府稱幽人,知非在任者。

作品鑑賞

草堂本編在上元二年青城詩內。洪容齋《隨筆》:杜詩《過常少仙》,蜀本注云:應是言縣尉也。縣尉謂之少府。昔梅福為尉,有神仙之稱。少仙者,猶今俗呼為仙尉。

【朱注】詩末幽人,指常少仙也。黃鶴雲:少仙,當是常征君。公後有《寄常征君》詩:"征君晚節傍風塵。"

野橋齊渡馬①,秋望轉悠哉。竹覆青城合②,江從灌口來。入村樵徑引,嘗果栗皺開③。落盡高天日,幽人未遣回④。

①沈佺期詩:"野橋疑望日。"②鶴曰:"蜀州青城縣有青城山,州內又有灌口。

元和郡縣誌》:灌口山,在彭州導江縣西北二十六里,蜀州東北至彭州一百二十里,漢文翁穿湔江灌溉,故以灌口名。洙曰:秦守李冰疏鑿離堆,以灌蜀土,因得名。范成大《吳船錄》:將至青城,當再渡繩橋,橋長百二十丈,分為五架,橋之廣,十二繩排連之。

《元和郡縣誌》:大江經青城縣北,去縣二里。③宋祁《益部方物贊》:"天師栗,生青城山中,他處無有,似栗,味美,以獨房為貴,久食已風攣。"《西溪叢語》:

《集韻》:"皺,側尤切,革文蹙也。"《漢上題襟》:周繇詩:"聞栗弋之紫皺。"貫休雲:"新蟬避栗皺。又雲:"栗不和皺落。"即栗蓬也。蔡曰:皺當作皴,皮裂也。④《易》:"利幽人之貞。"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3]

視頻

康震:詩聖杜甫(二) 杜甫為官之謎

千秋史話:詩聖杜甫

參考資料

  1. 《野望因過常少仙》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