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訪卦治尋覓清水江故事(楊秀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訪卦治尋覓清水江故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重訪卦治尋覓清水江故事》中國當代作家楊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賞

重訪卦治尋覓清水江故事

「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清水江薄霧初起,冬雨欲來,江流天地,山色有無。一篷渡船從對岸的菜園碼頭隱約而來,槳聲淺淺,清波微漾,點化出一幅寧靜、幽深的冬日清江圖。我在冬至這個「節氣循環之始」的日子裡,重訪卦治,親近清水江,靠近一座木商古碼頭,尋覓歲月包漿下的清水江故事。

走進江畔、村頭,在山彎邊、古樹下,透過清水江木材時代遺存在這裡的一通通古碑的字裡行間,我又一次窺見了卦治昔日「當江」時,「坎坎之聲鏗訇空谷,商賈絡繹於道」的氣象。

明正德初年,明王朝藉清水江水路之便,派員深入「苗江」腹地卦治等地採辦「皇木」,建造宮殿。這一帶的優質「苗木」,追隨清水江的滾滾逝水和時代的激流,「放抵大江,運至江淮」。「苗木」通過長江水系運往北京江南中原木商紛至沓來。臨江一隅村落,由此迎來天下木商,一時「水客」「山客」雲集,「通故舊,道款曲,同人畢會。」清雍正七年(1729年),貴州巡撫規定卦治、王寨、茅坪三寨按地支次序逐年輪流「當江」,經銷清水江木材。雍正十二年,卦治「鋪店」改設「木行」,領取營業執照「牙貼」,當地苗家人也開設「歇店」,代為木材生意的介紹、議價、評銀、收售等業務,卦治迅速成為清水江木材貿易的前站和最活躍的木材貿易碼頭。清朝嘉慶年間,清水江木材市場進入鼎盛時期,入駐卦治的木商達三百四十餘家。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卦治木商尚有七十餘家。僅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至三十四年,泰豐木號在卦治、穩江等錦屏境內的二十多個村寨購買青山就有一百三十餘塊,折合木材八千三百餘兩碼子(「兩碼子」為當時的材積計算單位),付價款三百萬元。經濟的發展直接推動文教的興起,嘉慶時期,卦治上寨、中寨、下寨分別開辦文岳、文育、文瀾三所書院。光緒時期,卦治三寨又合辦「三樂」書院。宣統二年(1910年),卦治鄉紳創辦「育美學堂」,教授新學,是清水江中下游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

據卦治龍氏族譜記載,龍姓先祖於元朝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遷入卦治定居,至今已逾七百載。「卦治」苗語的意思是「一張紙約」,意為「訂立契約的地方」,清水江「木材時代」發生在這裡的許多故事,人們的立言起行,被注入了歷史的意蘊。卦治老碼頭江對岸河邊有一方石刻,名「奕世永遵」,刻於清代嘉慶二年(1797年),為清水江古代木材貿易鼎盛時期,勢力最大的木商「三幫」會同卦治等「三江」木行與上游「山客」合議而刊,碑文為:「徽(安徽)、臨(江西臨江)、西(陝西)三幫協同主家公議,此處界牌以上,永為山販灣泊木植,下河買客不得停簰。謹為永遵,毋得紊占。嘉慶二年季春月榖旦立。」碑文刻在河岸一塊巨石上。這一「江規」,把一座碼頭、一個村莊與一條江緊緊拴在歷史的某個層面上,彰顯了卦治在清水江木材時代舉足輕重的地位。此石壁「江規」,規定了「山客」與「水客」的經營範圍,「上河」與「下河」權屬以此為界。卦治「當江」之年,外省木商「水客」不能越「江(卦治碼頭)」往上游購買木材,本地及上游木商「山客」也不能越「江」往下游賣木材,是將朝廷「沿江別寨均不准『當江』」的具體化,對釐清清水江木材貿易「爭江」紛爭起到了規範作用。碑文雖然只有五十一個字,卻是風雲激盪後各方利益制衡的結果,也是清水江木材時代信守規則的鮮活見證。

清水江卦治河段,有四大險灘,一名「險禹角」,二名「大官灘」,三名「小官灘」,四名「羅漩灘」。據刊立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開鑿大官灘碑記」載:「灘本非險,逆流雖鼓棹可進,崩石梗之,嘆望洋矣……鳩工加鑿,民和而功捷,石拔而磧平,舟楫往來咸利之。故數千年沉伏之河開通也。」據口碑傳,當年疏浚河道和接應清江夫役,卦治人「苦累一十三載,苦累難當。男人水夫,女人旱夫。男人幫篙,女人拉縴。」清水江的激流,帶走了卦治人無言的汗水和淚水,也見證了卦治人的堅韌與樸拙。

石頭是大地的紙張,也是歲月的記憶。碑者,立功立言之載體。以其最堅硬的材質,書寫不容磨滅的歷史。類似「奕世永遵」的「江規」碑刻,在清水江流域已發現數十通,其中卦治就有七通。如「卦治木商會碑」「卦治放棑定價碑」等,這些古碑上,負載有前人的身影、聲音和情感,碑文蘊涵的歷史,既閃放着木商文化「誠信、禮法」的光芒,也體現了清水江中下游林區各族人民「聽從調遣」的溫良敦厚傳統,隱藏在歷史幕後的故事比我們當代人所想象的要豐富得多。在這裡,不息的江水,依舊迴蕩着清水江木材時代的沉響。 [1]

作者簡介

楊秀廷,貴州省錦屏縣委政研室原主任,貴州省作協會員,202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