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建的世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亨利·基辛格是20世紀最著名的美國外交家、世界歷史的重要人物、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本書為基辛格的處女作,部分為政治傳記,部分為外交史,既有基於歷史文獻的嚴謹歷史敘事,也有基於其理論的客觀分析和評論,集中研究了俄國擊敗拿破崙後世界各國為構建新的國際秩序所做的努力,尤其關注外交的局限性和國際穩定的要素。

該書所闡發的「均勢外交」思想奠定了基辛格戰略思維的基礎,本書的成功奠定了基辛格作為現實主義學派中第一流學者的聲譽。

該書看似一部講述歐洲歷史的著作,但基辛格在書中亦描繪了均勢外交的基本原則,而我們也不難在他日後擔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務卿時採取的政策當中發現這些原則。本書清晰地表明了基辛格的觀點:國際和平最好不是由法律或者國際組織來確保,而是要依靠分散權力以克制強勢者的野心來實現。

作者簡介

亨利·基辛格(1923- ),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生於德國,1943年成為美國公民。1943年至1946年在美國陸軍服役。1950年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1954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54年至1969年在哈佛大學政府學系及國際關係中心任教。1969年起在白宮工作,曾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美國國務卿、總統情報委員會委員、國防政策顧問等職位。1971年7月作為尼克松總統的先遣代表秘密訪華,為中美建交作出卓越貢獻。著有多部作品,如外交和國際關係論著《重建的世界》《美國外交政策》《大外交》《論中國》《世界秩序》和回憶錄《白宮歲月》《動亂年代》《復興歲月》等。

原文摘錄

Talleyrand said that nobody who lived after the French Revolution would ever know how sweet and gentle life could be. He was a Rococo figure, complex, finely carved, all surface, like an intricately cut prism. The Austrian administration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contraption whose wheels revolved with an infernal noise without advancing one inch.

書評

亨利·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今年96歲的他,在1969年到1977年之間,基辛格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了中心作用,並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重建的世界》這本書的英文版本,最早是在1957年出版的,這本書之所以能夠出版,也是基於基辛格1954年在哈佛大學撰寫的博士論文,基辛格成名之後,《重建的世界》便成為了一本戰略與外交的經典著作。

所以,當一個人成名之後,他之前的作品,基本都會成為經典。由於這本書是在作者比較年輕的時候寫的,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作者行文、用詞的問題,讀起來有些艱澀。

書中大篇幅地引用史料、會議記要、協議說明等讓讀者閱讀起來,覺得有些枯燥。但是,好在的是基辛格對於重點歷史人物的描寫,非常地生動。

此書以拿破崙戰敗後,歐洲各強國對於未來國際均勢的規劃,進行了各方的角力。談判會議的主導方由:奧地利、俄國、普魯士、英國四大強國負責,各小國、城邦參與,對歐洲的領土進行了重新的分配。

你能從歷史的背景下,通過作者的描寫,看出角力的細節,以及設計新的歐洲均勢框架的人:英國外交負責人卡斯爾雷,如何被作者追捧的奧地利天才外交家梅特涅所PK下去,一切都按着梅特涅所精心設計的線路走下去。

梅特涅能運用巧妙的外交手段,讓各方同意其設計的協議內容,妥協自己之前強烈要求的協議內容,並且使其達成均勢的「合法化」,這樣就通過各種各樣的條約,加上外交手段,約束併合法化了國際秩序。

重新建立了被多方認可的「合法」的國際社會,防止條約內的各成員國之間,出現「革命」問題,從而打擊甚至是破壞新建立起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秩序。奧地利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並不是一線強國,但是,就是憑藉有一位天才般的外交家梅特涅,而成為這場新國際秩序的主導者。

所以,作者也期望從歷史的角度去看當前國際社會,如何通過外交的手段來達到各方的平衡。

軍事只是最後的,也是最不用動腦子的解決問題的手段。但是,能通過外交手段把複雜的國際關係、國際利益處理得當,卻是最高的智慧。

結合作者寫作時的大的歷史背景,1954-1957年,正是美國和蘇聯,北約和華約大冷戰的時刻,而且,還是剛剛開始的時候,各方勢頭正猛,極有可能爆發新一輪的世界大戰,所以,作者希望藉助歷史前輩們的經驗,來解決當時國際社會中的棘手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式、手段就是國際外交,目的是再次避免戰爭(和平),因為戰爭的代價不可估量,而和平的基石是各方勢力的平衡,即均勢。

這本書我個人看完後的感受是,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事件線,一條是人物線,事件線即維也納會議,會議實現了歐洲大陸各大國對領土與邊界的重新劃分,形成了新的均勢;人物線即是作者追捧的梅特涅,梅特涅運用外交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讓歐洲獲得了長期的和平。

天才,仿佛是上帝對於人類的恩賜,每隔一段時間,人類就會在不同領域,出現個別的天才人物,梅特涅去世後的64年後,世界又一大外交家亨利·基辛格出生,這或許是上帝的有意為之。

我在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又對比了一下另一位歷史人物:俾斯麥(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他與梅特涅(1773年5月15日—1859年6月11日)相差近半個世紀出生。

梅特涅去世時,俾斯麥剛好44歲,這時正值俾斯麥登場,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

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

梅特涅或許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在去世後的第七個年頭,自己終身所服務的國家,竟然被自己當年像玩孩子一樣玩的普魯士給打敗了。

我時常在想,要是俾斯麥和梅特涅出生在同一個時代,不知道是梅特涅能用「外交」搞定俾斯麥,還是俾斯麥用「軍事」搞定梅特涅。

結合當今世界的現象格局來看,未來的世界格局更多的相信是中美的競爭。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