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重慶市行政區劃

重慶市

重慶市(簡稱「渝」)為中國4個直轄市之一,位於中國西南地區,行政區域面積82370平方公里,下轄26個市轄區、8個縣、4個自治縣,合計38個縣級區劃。226個街道、629個鎮、161個鄉、14個民族鄉,合計1030個鄉級區劃。

目錄

重慶概況

重慶市位於東經105°11'-110°11'、 北緯28°10'-32°13',東西長47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 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重慶市地處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是中國西南地區水、陸交通樞紐,工商業重鎮,又是國家經濟體制綜合改革的試點城市,行使省一級經濟權限,自辟口岸,可以直接對外貿易,已成為我國內地對外開放的一個新型城市

區劃沿革

民國十八年(1929)2月,重慶正式建市,轄22坊,其中老城區7坊、新城區3坊、南岸4坊、江北8坊。民國二十二年(1933),重慶市區正式劃定:水陸總面積93.5平方公里,人口28萬。

民國二十四年(1935),重慶市劃分市轄區,分為5區6鄉。是年末,調整為6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5月5日,遷都至重慶的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析出四川省。年末,重慶市劃為12個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9月,重慶市、四川省正式辦理省市劃界,計巴縣劃歸重慶市的有龍隱、新豐、高店、石橋、崇文、大興6鄉;江北縣劃歸重慶市的有回龍、石馬2鄉及恆興、石坪、龍溪3鄉各一部分。

民國三十年(1941)5月至10月,先後在唐家沱、歌樂山、黃桷埡設立了3個郊區辦事處。

民國三十年(1941)2月,巴縣劃入的新豐、高店兩鄉建為第十三區;龍隱鄉先設沙磁區臨時辦事處,此時建為第十四區;劃入的崇文、大興兩鄉建為第十五區;劃入的石橋鄉先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2月建為石橋直轄鎮,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月改建為第十七區;江北縣劃入的龍溪鄉一部分(香國寺、貓兒石、陳家館等地)和石馬鄉併入第十區;劃入的回龍鄉及恆興、石坪兩鄉各一部建為第十六區。重慶市轄17區、1個水上區,並設有3個郊區辦事處。17個區的轄區範圍如下:第一區轄龍王廟、太華樓、馬王廟、鎮江寺一帶;第二區轄桂花街、大陽溝、蹇家橋、北壇廟一帶;第三區轄段牌坊、東華觀、東異樓、王爺廟一帶;第四區轄觀音岩、騾馬店、安樂洞一帶;第五區轄石板坡、金馬寺、菜園壩、寶善寺一帶;第六區轄張家花園、大溪溝、曾家岩一帶;第七區轄上清寺、兩路口、中二路一帶;第八區轄化龍橋、復興關、李子壩、黃沙溪一帶;第九區轄米亭子、木關街、四方井、體仁堂、三洞橋、五里店一帶;第十區轄香國寺、劉家台、陳家館、貓兒石、石馬河一帶;第十一區轄龍門浩、玄壇廟、彈子石、竅角沱一帶;第十二區轄海棠溪、南坪場、銅元局一帶;第十三區轄歌樂山、高店子、山洞、新橋、上橋一帶;第十四區轄磁器口、金沙街、童家橋、沙坪壩、小龍坎、紅槽房一帶;第十五區轄黃桷埡、大興場、清水溪一帶;第十六區轄寸灘、溉瀾溪、唐家沱一帶;第十七區轄石橋鋪、歇台子、鶴皋岩、九龍鋪一帶。水上區以朝天門、千廝門、香國寺、彈子石、海棠溪、黃沙溪、磁器口等碼頭水上居民為主。

民國三十三年(1944),9月,第十一區的彈子石、竅角沱、雞冠石地區分建為第十八區。重慶市轄18區,1個水上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水上區撤銷,所轄地域劃入鄰近各陸上區。重慶市轄18區。

1949年12月,重慶市接管原北碚管理局,成立北碚行政管理處。

1950年4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原18個區合併為7個區,加上北碚行政管理處所改建的第八區,共8個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八區為地級區,第五、第六、第七區為縣級區。第一區,轄原第一至第七區;第二區,轄原第九、第十區;第三區,轄原第十三區、第十四區;第四區,轄原第八、第十七區;第五區,轄原第十一、第十五區的一部分和原第十二區;第六區,轄原第十一、第十五區的一部分和原第十八區;第七區,轄原第十六區;第八區,轄朝陽、黃桷、澄江3鎮和金剛、龍鳳、白廟、文星、二岩5鄉,但仍保留北碚行政管理處的名稱。

1951年1月,將重慶市第八區(北碚)劃歸川東行署,建立北碚市,將川東行署璧山專區的巴縣劃歸重慶市,同時將巴縣的第四區(青木區)所轄的青木、鳳凰、同興、井口、蔡家、歇馬等7個鄉劃歸北碚市。3月,江北縣的唐家沱一部分和郭家沱地區劃入重慶市,分別隸屬於第七、第六區。重慶市轄7區1縣。

1952年9月,江津專區的綦江縣、江北縣和涪陵專區的長壽縣劃歸重慶市。

1952年8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決定將第七區併入第六區,10月初撤銷合併決定。是年10月,重慶市各區行政區划進行了調整,調整後設5區(均為地級區)4縣: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巴縣、綦江縣、江北縣、長壽縣。第一區,轄原第一區範圍加原第四區的李子壩、遺愛祠、黃沙溪;第二區,區人民政府駐香國寺任家花園,轄原第二、第七區(包括唐家沱)加上江北縣劃歸重慶市的人和、龍溪、大石3鄉;第三區,轄原第三區加上原第四區大坪、化龍橋、石橋鋪等地;第四區,轄原第四區楊家坪、鶴皋岩、九龍坡等地和由巴縣劃入的屏都鎮(李家沱、馬王坪、土橋)、南泉管理局、魚洞鎮(魚洞溪、道角、小壩、大窩)、馬王鄉、人和鎮等地;第五區,轄原第五、第六區(包括郭家沱)及巴縣劃入的文峰鄉。

1953年1月,原屬四川省的北碚市劃歸重慶市,3月,改設為重慶市第六區;是月,重慶市由大行政區直轄市改為中央直轄市。巴縣、綦江縣、江北縣劃歸四川省江津專區,長壽縣劃歸四川省涪陵專區;4月,第六區青木、關口、鳳凰、興隆4鄉劃歸巴縣;5月,第二區的大石、人和、龍溪3鄉劃歸江北縣;第四區的魚洞鎮(魚洞溪、小壩、大窩等地)劃歸巴縣。重慶市轄6個區。

1954年6月,重慶市改為省轄市,7月1日正式併入四川省建制。

1955年1月,析南川縣、綦江縣和貴州省桐梓縣劃出26個鄉1個鎮,建立南桐礦區,由重慶市管轄,8月,南桐礦區正式成立。重慶市轄7個區。是年6月,江北縣石家鄉、土主、橋亭、大田3鄉各一部劃歸重慶市北碚區。是年10月,第一區改稱市中區;第二區改稱江北區;第三區改稱沙坪壩區;第四區改稱九龍坡區;第五區改稱南岸區;第六區改稱北碚區

1959年1月,江津專區的巴縣、綦江縣、涪陵專區的長壽縣劃歸重慶市。重慶市轄7區3縣:市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南桐礦區;巴縣、綦江縣、長壽縣。

1965年2月,九龍坡區管轄的九宮廟、新山村、躍進村3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劃出,設立大渡口區。12月,重慶市大渡口區正式成立。重慶市轄8區3縣。

1975年3月,析江津地區的大足縣雙路公社全部、元通和土橋兩公社各一部由大足縣劃出,成立雙橋區,由重慶市管轄。重慶市轄9區3縣。

1976年1月,江津地區的江北縣劃歸重慶市。重慶市轄9區4縣。

1983年2月,撤銷永川地區,所屬8縣劃歸重慶市。重慶市轄9區12縣:市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大渡口區、北碚區、南桐礦區、雙橋區;巴縣、綦江縣、長壽縣、江北縣、永川縣、大足縣、銅梁縣、合川縣、璧山縣、潼南縣、江津縣、榮昌縣。

1992年3月,撤銷永川縣,設立永川市;8月,撤銷江津縣、合川縣,設立江津市、合川市。至此,重慶市轄9區3市9縣。

1993年4月,南桐礦區更名為萬盛區。

1994年12月,撤銷江北縣、巴縣,設立渝北區、巴南區。擴大市中區、江北區、南岸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北碚區的行政區域,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至此,重慶市轄11區3市7縣。

1997年3月,重慶直轄,劃入原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管轄的區域。原重慶市轄11區3市7縣: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大渡口區、北碚區、萬盛區、雙橋區、巴南區、渝北區;永川市、江津市、合川市;綦江縣、長壽縣、大足縣、銅梁縣、璧山縣、潼南縣、榮昌縣。原萬縣市轄3區8縣: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忠縣、雲陽縣、巫山縣、城口縣、開縣 、梁平縣、奉節縣、巫溪縣。原涪陵市轄2區1市3縣:枳城區、李渡區,南川市,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原黔江地區轄5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是年12月,重慶市調整行政區劃。撤銷萬縣市及其所轄的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設立萬縣區;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改為龍寶管理委員會、天城管理委員會、五橋管理委員會;萬縣區轄龍寶、天城、五橋三個管理委員會。設立萬縣移民開發區,與萬縣區為一套機構兩塊牌子。原萬縣市所轄的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由萬縣移民開發區代管。城口縣、梁平縣由重慶市直接管理。撤銷涪陵市及其所轄的枳城區、李渡區,設立涪陵區。原涪陵市所轄南川市、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由重慶市直接管轄。撤銷黔江地區。設立黔江開發區,代管原黔江地區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至此,重慶直轄市轄13區4市23縣,萬縣移民開發區代管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黔江開發區代管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直接管理12區4市12縣。

1998年5月,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

2000年6月,撤銷萬州移民開發區、黔江開發區;撤銷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黔江區;原萬縣移民開發區代管的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和原黔江開發區代管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由重慶市直接管理。7月,萬州區龍寶、天城、五橋三個管理委員會改為移民開發區。

至此,重慶市轄14區4市22縣。

2001年12月,撤銷長壽縣,設立長壽區。至此,重慶市轄15區4市21縣。

2005年4月,萬州區撤銷龍寶移民開發區、天城移民開發區、五橋移民開發區。

2006年10月,撤銷江津市、永川市、合川市、南川市,設立江津區、永川區、合川區、南川區。至此,重慶市轄19區21縣。

2011年10月,撤銷萬盛區、綦江縣、雙橋區、大足縣,設立綦江區、大足區。至此,重慶市轄19區19縣。

2014年5月,撤銷璧山縣、銅梁縣,設立璧山區、銅梁區。至此,重慶市轄21區17縣。

2015年4月,撤銷潼南縣、榮昌縣,設立潼南區、榮昌區。至此,重慶市轄23區15縣。

2016年6月,撤銷開縣,設立開州區;同年11月,撤銷梁平縣、武隆縣,設立梁平區、武隆區。至此,重慶市轄26區12縣。

行政區劃

重慶市下轄26個市轄區、8個縣、4個自治縣,合計38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04個街道、611個鎮、193個鄉、14個民族鄉,合計1022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2000年

一、撤銷重慶市萬州移民開發區,原萬州移民開發區代管的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和巫溪縣由重慶市直轄。

二、撤銷重慶市黔江開發區, 原黔江開發區代管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和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由重慶市直轍。

三、撤銷重慶市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黔江區,以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為黔江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聯合鎮。

2001年

一、撤銷重慶市長壽縣,設立重慶市長壽區,以原長壽縣的行政區域為長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鳳城鎮。

2005年

一、國務院關於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的批覆(國函〔2005〕55)

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政府駐地由太白岩街道遷至陳家壩街道。

2006年

一、國務院關於重慶市撒銷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設立重慶市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的批覆(國函〔2006〕110號)

撤銷江津市,設立重慶市江津區。以原江津市的行政區域為江津區的行政區域,江津區人民政府駐幾江街道。

撤銷合川市,設立重慶市合川區。以原合川市的行政區域為合川區的行政區域,合川區人民政府駐南津街街道。

撤銷永川市,設立重慶市永川區。以原永川市的行政區域為永川區的行政區域,永川區人民政府駐中山路街道。

撤銷南川市,設立重慶市南川區。以原南川市的行政區域為南川區的行政區域,南川區人民政府駐東城街道。

2007年

一、國務院關於同意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的批覆(國函〔2007〕17號〉

江北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江北區華新街街道遷移至江北區寸灘街道金港新區。

2009年

一、國務院關於同意重慶市巴南區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的批覆(國函〔2009〕136號)

重慶市巴南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新市街遷至龍海大道

2011年

一、國務院關於同意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1〕129號)

撤銷重慶市雙橋區、大足縣,設立重慶市大足區。以原雙橋區、大足縣的行政區域為新設的重慶市大足區的行政區域。大足區人民政府駐棠香街道二環北路中段1號。

撤銷重慶市萬盛區、綦江縣,設立重慶市綦江區。以原萬盛區、綦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新設的重慶市綦江區的行政區域。綦江區人民政府駐古南街道中山路1號。

2013年

一、民政部關於同意重慶市南岸區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的批覆(民函〔2013〕67號)

重慶市南岸區人民政府駐地由南坪街道南城大道199號遷至長生橋鎮廣福大道1號。

2014年

一、國務院關於同意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4〕58號)

撤銷璧山縣,設立重慶市璧山區,以原璧山縣的行政區域為璧山區的行政區域,璧山區人民政府駐璧城街道解放路44號。

撤銷銅梁縣,設立重慶市銅梁區,以原銅梁縣的行政區域為銅梁區的行政區域,銅梁區人民政府駐巴川街道龍都路50號。

2015年

一、國務院關於同意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5〕74號)

撤銷潼南縣,設立重慶市潼南區,以原潼南縣的行政區域為潼南區的行政區域,潼南區人民政府駐桂林街道興潼大道108號。

撤銷榮昌縣,設立重慶市榮昌區,以原榮昌縣的行政區域為榮昌區的行政區域,榮昌區人民政府駐昌元街道人民路2號。

2016年

一、國務院關於同意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99號)

撤銷開縣,設立重慶市開州區,以原開縣的行政區域為開州區的行政區域,開州區人民政府駐漢豐街道開州大道中段233號。

二、國務院關於同意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185號)

撤銷梁平縣,設立重慶市梁平區,以原梁平縣的行政區域為梁平區的行政區域,梁平區人民政府駐梁山街道桂西路6號。

撤銷武隆縣,設立重慶市武隆區,以原武隆縣的行政區域為武隆區的行政區域,武隆區人民政府駐巷口鎮芙蓉中路9號。

縣級以下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2014年

一、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九龍坡區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渝府〔2014〕1號)。

調整石橋鋪街道行政區域範圍,增設二郎街道;調整華岩鎮、中梁山街道行政區域範圍。調整後,九龍坡區共轄19個鎮、街道,其中鎮11個、街道8個。

二、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奉節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渝府〔2014〕25號)。

撤銷永安鎮;調整白帝鎮、朱衣鎮行政區域範圍;設立夔門街道、魚復街道和永安街道。調整後,奉節縣轄3個街道、18個鎮、11個鄉。

三、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城口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渝府〔2014〕52號)。

撤銷東安鄉,設立東安鎮;撤銷咸宜鄉,設立咸宜鎮;

撤銷高楠鄉,設立高楠鎮。

調整後,城口縣共轄13個鄉、10個鎮、2個街道。

四、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墊江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渝府〔2014〕53號)。

撤銷長龍鄉,設立長龍鎮;撤銷黃沙鄉,設立黃沙鎮。

調整後,墊江縣共轄2個鄉、23個鎮。

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銅梁區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渝府〔2014〕58號)。

撤銷蒲呂鎮,設立蒲呂街道。

調整後,銅梁區共轄24個鎮、4個街道。

六、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梁平縣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的批覆(渝府〔2014〕60號)。

梁平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梁山街道人民東路25號遷至梁山街道桂西路6號。

七、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墊江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渝府〔2014〕61號)。

撤銷墊江縣桂溪鎮,設立桂陽街道、桂溪街道。

八、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渝府〔2014〕73號)。

撤銷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桃花源鎮,設立桃花源街道、鍾多街道。

九、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江津區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渝府〔2014〕80號)。

調整江津區幾江街道、德感街道行政區域範圍,將德感街道聖泉社區劃歸幾江街道管轄;

調整四面山鎮行政區域範圍,將四面村、銀岩村、四面場社區劃出;

調整柏林鎮行政區域範圍,將青堰村劃出;設立四屏鎮。

十、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忠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渝府〔2014〕81號)。

撤銷忠縣忠州鎮,調整新生鎮行政區域範圍,設立忠州街道、白公街道。

十一、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南川區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渝府〔2014〕91號)。

撤銷木涼鄉,設立木涼鎮。

調整後,南川區轄3個街道、17個鎮、14個鄉。

十二、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大足區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渝府〔2014〕92號)。

撤銷雙路鎮、通橋鎮、智鳳鎮。設立雙路街道、通橋街道、智鳳街道。

調整後,大足區轄6個街道、21個鎮。

2017年

一、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撤銷忠縣烏楊鎮、新生鎮設立烏楊街道、新生街道的批覆(渝府〔2017〕31號)。 [6]

撤銷烏楊鎮,設立烏楊街道。烏楊街道行政區域為原烏楊鎮行政區域,街道辦事處駐玲瓏路18號(原烏楊鎮人民政府駐地)。

撤銷新生鎮,設立新生街道。新生街道行政區域為原新生鎮行政區域,街道辦事處駐新生場1號(原新生鎮人民政府駐地)。

二、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江津區部分街道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渝府〔2017〕35號)。

(一)、同意調整幾江街道行政區域範圍

調整後,幾江街道轄11個社區、1個村,即四牌坊社區、大什字社區、小什字社區、通泰門社區、得勝社區、小西門社區、大西門社區、三五三九廠社區、城南社區、南門社區、橋南社區、五舉村。街道辦事處駐濱江大道中段60號。

(二)、同意調整德感街道行政區域範圍

調整後,德感街道轄12個社區、2個村,即篆山坪社區、臨峰社區、楊林社區、長沖社區、牌坊社區、東方紅社區、重濰社區、蘭港社區、高橋溪社區、重磷社區、草壩社區、南華社區、和愛村、紅豆村。街道辦事處駐德感正街93號。

(三)、同意調整雙福街道行政區域範圍

調整後,雙福街道轄8個社區,即陽坪社區、黑林社區、雙溪社區、怡雲社區、高滸社區、三界社區、津福社區、破石社區。街道辦事處駐雙鳳路88號。

(四)、同意增設聖泉街道[1]

聖泉街道轄6個社區、2個村,即原幾江街道聖泉社區、三五三三廠社區,原德感街道中渡社區、三河村、陡石村,原雙福街道長嶺社區、土堡社區、享堂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濱江新城學堂路1號。

參考資料

  1. 重慶市行政區劃.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