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里納特 - 烏克蘭鋼琴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里納特 - 烏克蘭鋼琴家( Sviatoslav Richter,1915年3月20日-1997年8月1日) 生於烏克蘭的日托米爾。

1937-1947年,就學於莫斯科音樂學院,成為偉大的鋼琴教師海因里希涅高茲的學生。

里納特作為前蘇聯一帶傑出的鋼琴家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他的演奏技術遊刃有餘,演奏起來得心應手,並有富於彈性和詩意的分句,以及清楚的內部和層次結構。

他的演奏曲目很廣,並是一個很內在的音樂家。在演奏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特別是舒柏特舒曼的作品達到了完美的詩意境界;而他演奏的德布西拉威爾的作品,有給人以無比細緻的感覺。

同時他也是一個出色的室內樂鋼琴家,曾在薩爾斯堡音樂節與布里頓和羅斯特羅波維奇聯合演出。他錄製的李斯特鋼琴作品至今仍膾炙人口。[1]

生平

里納特在敖德薩長大,父親特奧菲爾·里希特是德裔管風琴家,畢業於維也納音樂學院。

不同於一般的鋼琴家,雖然父親教了他一些音樂的入門知識,但里赫特基本上是自學成才。里赫特少時就有了出眾的視奏能力,經常參與當地歌劇和芭蕾團體的活動。在法國梅萊莊園音樂節上,他發現自己迷上了歌劇、人聲和室內樂,並持續了一輩子。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國立敖德薩戲劇和芭蕾舞學院劇場為歌劇排練伴奏。

1934年,在敖德薩的一個技師俱樂部,里赫特開了他的第一場獨奏音樂會,三年後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開始正式學琴,與吉列爾斯一道師從鋼琴教育家涅高茲,涅高茲說里赫特是他「盼了一輩子才盼來的天才學生」。

1942年,由里納特首演了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鳴曲,後來又首演普氏的第七和第九奏鳴曲(後者乃作曲家題獻給他),被公認為普羅科菲耶夫鋼琴音樂的首要代言人。

1949年,裡赫特獲頒史達林獎,之後在蘇聯、東歐、中國舉行了多場巡迴音樂會。里赫特50年代的錄音令其引起西方注意,而他直到1960年才被允許到美國進行巡迴演出,轟動一時,在卡內基音樂廳的音樂會場場爆滿。儘管如此,里赫特並不十分喜歡巡迴演出,他習慣於不事先安排音樂會的日程。晚年時,他的音樂會通常在不知名的小音樂廳進行,有時還會關掉燈,只用一盞小燈照著鋼琴。[2]

1995年3月,在德國呂貝克舉辦了最後一場音樂會之後,里赫特逐漸由於聽力障礙而抑鬱。

1997年,因心肌梗塞在莫斯科逝世,去世之前仍在為將要進行的音樂會作準備。

家庭生活

1945年,里赫特認識了女高音尼娜·利沃夫娜·多利阿克,並作為伴奏與她合作演出了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普羅高菲夫的一些歌曲。

1946年,兩人結婚,但未有子嗣。

有傳言說里赫特是同性戀者,而多利阿克的妻子身份為里赫特在公眾面前掩蓋性傾向,因為在蘇維埃政權時期,同性戀是違法的。里赫特極少在訪談中涉及個人私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在布魯諾·蒙桑容為其拍攝的傳記影片《Richter: The Enigma》中才稍有談及。

作品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 Melodiya/BMG

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全集(羅斯特羅波維奇大提琴) Philips 442 565-2

李斯特:兩首鋼琴協奏曲、b小調奏鳴曲(倫敦交響樂團/康德拉辛) Philips 446 200-2

普羅科菲耶夫:第五鋼琴協奏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華沙愛樂樂團/威斯羅茨基、羅維茨基) DG 415 119-2

柴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維也納交響樂團/卡拉揚)DG 419 068-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