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出自宋代秦觀的《點絳唇·醉漾輕舟[1]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酒醉後架着小船,在湖中蕩漾,聽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處。現實世界的名利纏身,不能解脫,沒有辦法在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煙水茫茫,籠罩在夕陽的餘輝里。兩岸的青山排列無數,晚風吹來,落花如雨,竟然不記得來時走過的路了。

注釋

塵緣:佛教名詞。佛經中把色、聲、香、味、觸、法稱作 「六塵」。以心攀緣六塵,遂被六塵牽累,故名。

亂紅:落花。李賀《將進酒》:「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賞析一

上片首二句本自陶淵明《桃花源記》的開篇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這個「花深處」,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詞人為了排憂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朧之中,詞人受潛意識的支配,仿佛覺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輕鬆自如地隨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進發。路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詞人十分欣喜,他左顧右盼,不知不覺中,已「林盡水源」,來到了「花深處」。閱讀這兩句,關鍵是要抓住「醉」這個核心詞語。醉入夢鄉,本是常事,所以說這兩句是寫夢境幻象。「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是詞人神志清爽後的抱恨之言。佛教認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觀在這兒是借「塵緣」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類,自是相對靈境而言的。假如自己不出來求仕為宦,就不至於有此時的遷謫之禍,這就是「塵緣相誤」。在寫法上,只說「塵緣相誤」,隱去塵緣的具體內容,便產生空靈蘊藉,詞情搖曳生姿的效果。此刻自己身受官府羈絆,即使想找一個類似於「桃花源」的遠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這就是「無計花間住」。[2]

過片二句,勾勒出一幅「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滿庭芳·山抹微雲》)一般的黃昏景象。「茫茫」「千里」尤給人天涯飄泊之感。緊接一句「山無數 」,與「煙水茫茫」呼應,構成「山重水複疑無路」(陸游《游山西村》)的境界,這就與上片「塵緣相誤」二句有了內在的聯絡,上下片意脈不斷。下片開頭四句,乃是詞人有意識地擇取人世間的四種淒涼景象,來影射他黯淡、感傷的心境。「煙水茫茫」,則前途渺遙可知;「千里斜陽暮」,暗示着詞人的處境將每況愈下;「山無數」,正是阻力重重、難回朝廷的象徵;「亂紅如雨」,就是說美好事物正在橫遭摧折。這四種景象並集一起,凝現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詞人雖無片言隻語關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滿紙面。結句「不記來時路」,源於《桃花源記》。陶淵明說,武陵漁人出桃花源後,在返家的路上處處作了標誌,「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個結句正暗應了題目和開頭,道出了詞人夢醒之後無路可走的窘境和苦況,表達了他「抽身退步悔已遲」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緒。

這首詞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於無端遭受打擊,導致了他對現實的不滿,並由此產生了對世外桃源的嚮往。但有的評論者認為句句都有暗寓,這只能是一種猜測。此詞所表現出的那種迷離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觀在藝術上喜歡朦朧美的一種手法而已。

賞析二

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新黨」章惇上台掌權,大肆打擊元祐黨人,秦觀先貶杭州通判,途中接旨再貶為處州酒稅。紹聖三年,又貶郴州。這一連串打擊使他陷入受壓抑而不能自拔的深沉的悲哀之中。他的名詞《踏莎行》(霧失樓台)就是在郴州旅舍所寫。這首《點絳唇》(桃源)大約也是貶居郴州時所寫。

詞題「桃源」,即指桃花源,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構想的理想圖畫。在這個桃花源世界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人間爾虞我詐,賦稅戰亂現象,而是一個環境寧靜,風景優美,人民淳樸,和平勞動,生活幸福的世界。這就是後代失意文人所津津樂道的世外桃源世界。秦觀貶居郴州後,聞知這個桃花源就在郴州以北,自然眷念於心。在《踏莎行》里,早就寫出了「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的佳句,以表現他對桃源的嚮往和望不見的悵惘。這首《點絳唇》詞,也是寫他在遭受一連串政治打擊,經受了人間種種坎坷之後,抒發他厭倦現實黑暗世界,嚮往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表現他對現實世界的不滿。[3]

詞一開始「醉漾」兩句,一下子就把人帶進一個優美的境界,寫他在郴州,借酒澆愁情狀,在醉眼朦朧中,他划起了一葉小舟,向「花深處」進發。「花深處」即指的是「桃花源」。且是信流而行,路上,一片春花爛漫的世界,不知不覺來到了「花深處」。這首二句,頗似陶潛《桃花源記》開篇:「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境界描寫。一種欣喜愉悅之情,蘊藏在平淡的語言之外,頗耐人尋味。「塵緣」二句,是作者醉醒後怨恨之言。「塵緣」,本佛教名詞,《圓覺經》所謂「小塵」,即指聲、色、香、味、觸、法六種。佛家以為以心攀緣六塵,遂為六塵所牽累,故謂之塵緣。佛家認為「六塵」是污染人心,令人產生嗜欲的根源。人要想恢復其真性,就必須脫離「六塵」的干擾,做到六塵不染。秦觀在這裡是借指人間爭名奪利一類的世俗之事,悔恨自己當初不該誤入仕途,以致遭今日貶謫之禍,這正是「塵緣相誤」的結果。「無計花間住」,進一步說如今身不由己,為官府羈絆。想找一個沒有塵緣干擾的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地方,也不可得。詞的開始兩句,表欣喜之情,這裡兩句則側重感慨失望。這種有喜有慨,喜慨交錯,詞情搖曳生姿,非常感人。

詞的下片,「煙水」四句,側重景物描寫。通過各種淒涼景色,來影射詞人感傷的心懷。「煙水」兩句,勾勒出一幅令人銷魂的黃昏圖畫。「煙水茫茫」分明暗寫前途渺茫。「千里斜陽暮」則暗示其處境日下。「山無」二句,象徵阻力重重,風起花落,美好事物橫遭摧殘。「亂紅如雨」,似化李賀「桃花亂落如紅雨」意而來,原是指殘春時節了。以上四種景象合起來,便又形成煙水茫茫,斜陽千里,山峰無數風起花落,日暮窮途的渾成意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詞的末句「不記來時路」。源於《桃花源記》:「遂迷,不復得路。」寫他「世外桃源不可得」的遺憾心情。

創作背景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新黨」章惇上台掌權,大肆打擊元祐黨人,秦觀先貶杭州通判,途中接旨再貶為處州酒稅。紹聖三年(1096年),又貶郴州。這一連串打擊使他陷入受壓抑而不能自拔的深沉的悲哀之中。這首《點絳唇·醉漾輕舟》大約也是貶居郴州時在謫徙途中所作。

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