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醇(漢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醇(漢字)(漢語拼音:chún;德語:Alkohol;西班牙語;英語:Alcohol;法語:alcool;都從阿拉伯語:الكحول "al-kuhl",意思:蒸餾液)是有機化合物的一大類,是脂肪烴、脂環烴或芳香烴側鏈中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通常意義上泛指的醇,是指羥基與一個脂肪族烴基相連而成的化合物;羥基與苯環相連,則由於化學性質與普通的醇有所不同而分類為酚;羥基與sp2.雜化的雙鍵碳原子相連,屬烯醇類,該類化合物由於會互變異構為酮,因此大多無法穩定存在。


中文名:

部 首:

總筆畫:15

拼 音:chun

基本字義

1. 酒味厚:~酒。~醪。

2. 純粹:~和(性質或味道純正平和)。~厚(氣味、滋味純正濃厚)。~美。~化。

梁啓超《梁啓超全集》:「湯斌、李光地者,學術之醇,不及許衡,而隳棄名節與之相類;階進之正,不及公孫弘,而作偽日拙與之相類。程朱、陸王之學統,不幸而見纂於豎子。」

3. 同「淳」。

4. 有機化合物的一類:乙~。膽固~。[1]

字源演變

形聲字。本義為酒質濃厚。《說文》:「醇,不澆酒也。從酉,享聲。」段玉裁註:「凡酒沃之以水則薄,不雜以水則曰醇。」引申為精粹。《易·繫辭下》:「萬物化醇。」孔穎達疏:「萬物感之變化而精醇也。」精粹引申為純一不雜。《漢書·食貨志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顏師古註:「醇,不雜也。無醇色之駟,謂四馬雜色也。」又引申為純樸、敦厚(後作「淳」)。《淮南子·氾論》:「古者人醇工龐,商朴女重。」高誘註:「醇,厚,不虛華也。」 [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𨣳《唐韻》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殊倫切,𠀤音純。《說文》不澆酒也。《前漢·曹參傳》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飮以醇酒。《注》醇酒不澆,謂厚酒也。《後漢·劉盆子傳》乃益釀醇酒。     又《玉篇》專也。     又粹淸也。《嵆康·養生論》神氣以醇白獨著。    又厚也。《前漢·景帝紀》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老子·道德經》其政悶悶,其民醇醇。《注》其政敎寬大,而民醇醇富厚,自相親睦。    又精也。《易·繫辭》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疏》萬物變化而精醇也。《朱子·本義》醇謂厚而凝也。     又謹重也。《史記·萬石君傳》事不關決於丞相,丞相醇謹而已。《前漢·衞綰傳》醇謹無他。    又《博雅》醇鈎,劒也。     又同純。《書·說命》惟厥攸居,政事惟醇。《注》居者,止而安也。安於義理之所止,故政事不雜也。    又《前漢·禮樂志》河龍供鯉醇犧牲。《注》師古曰:醇謂色不雜也。   又《食貨志》天子不能具醇駟。《梅福傳》一色成體謂之醇。 《集韻》或作䣩。 [3]

經籍籑詁

醇厚也【廣雅釋詁三】○~厚也【文選東京賦】春醴惟~薛注【琴賦】旨酒淸~注○~一也厚也【漢書陳湯傳】集注○不雜曰~【漢書陳湯傳】集注○不變曰~【文選吳都賦】非~粹之方壯劉注引班固○~美也【漢書敘傳上】集注引應劭○䣩美也【廣雅釋詁一】○醇鈞劒也【廣雅釋器】○【莊子繕性】。[4]

定義

醇,有機化合物的一大類,是脂肪烴、脂環烴或芳香烴側鏈中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一般所指的醇,羥基是與一個飽和的,sp3雜化的碳原子相連。若羥基與苯環相連,則是酚;若羥基與sp2雜化的烯類碳相連,則是烯醇。酚與烯醇與一般的醇性質上有較大差異。另外,「醇」還有酒味厚重、淳樸、質樸等意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