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鹼電子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酸鹼電子論 |
酸鹼電子理論(the electronic theory of acid and alkali),又稱廣義酸鹼理論、路易斯酸鹼理論,是1923年美國物理化學家吉爾伯特·路易斯(Gilbert N. Lewis)提出的一種酸鹼理論。 它認為:凡是可以接受外來電子對的分子、基團或離子為酸;凡可以提供電子對的分子、為鹼。這種理論包含的酸鹼範圍很廣,但是它對確定酸鹼的相對強弱來說,沒有統一的標度,對酸鹼的反應方向難以判斷。後來,皮爾遜提出的軟硬酸鹼理論彌補了這種理論的缺陷。
簡介
該理論認為:凡是能夠接受外來電子對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團稱為路易斯酸(Lewis acid),即電子對接受體,簡稱受體;凡是能夠給出電子對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團稱為路易斯鹼(Lewis base),即電子對給予體,簡稱給體。或者說:路易斯酸(Lewis acid)是指能作為電子對接受體(Electron pair acceptor)的原子,分子,離子或原子團;路易斯鹼(Lewis base)則指能作為電子對給予體(Electron pair donor)的原子,分子,離子或原子團;酸鹼反應是電子對接受體與電子對給予體之間形成配位共價鍵的反應。
評價
配位化合物中的金屬陽離子,例如[Fe(H2O)6]3+和[Cu(NH3)4]2+中的Fe3+離子和Cu2+離子.2、有些分子和離子的中心原子儘管滿足了8電子結構,仍可擴大其配位層以接納更多的電子對.如 SiF4 是個路易斯酸,可結合2個F–的電子對形成 [SiF6]2–.3、另一些分子和離子的中心原子也滿足8電子結構,但可通過價層電子重排接納更多的電子對.再如CO2能接受OH–離子中O 原子上的孤對電子4、某些閉合殼層分子可通過其反鍵分子軌道容納外來電子對.碘的丙酮溶液呈現特有的棕色,是因為I2分子反鍵軌道接納丙酮中氧原子的孤對電子形成配合物(CH3)2COI2.再如四氰基乙烯(TCNE)的π*軌道能接受一對孤對電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