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酒餅葉
t0166e0a16d107fc6a7.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673940&sid=6887788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酒餅葉

漢語拼音:Jiǔ Bǐnɡ Yè
別名:山桔葉、串珠酒餅葉、假酒餅葉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歸脾、肝經。有小毒《嶺南採藥錄》
功能:祛風利濕,化瘀止痛,健脾和胃,截瘧殺蟲
主治:風濕痹痛,水腫,泄瀉,消化不良,脘腹脹痛,瘧疾,風疹,跌打損傷,疥癬,爛腳

酒餅葉,中藥名。為番荔枝科植物假鷹爪DesmoschinensisLour.[D.cochinchinensissensuMerr.]的葉。具有祛風利濕,化瘀止痛,健脾和胃,截瘧殺蟲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水腫,泄瀉,消化不良,脘腹脹痛,瘧疾,風疹,跌打損傷,疥癬,爛腳。[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酒餅葉

拼音名:Jiǔ Bǐnɡ Yè

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Desmos

別名:山桔葉、串珠酒餅葉、假酒餅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smos chinensis Lour.[D.cochinchinensis sensu Merr.]

出處

出自《嶺南採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番荔枝科植物假鷹爪的葉。

採收和儲藏

夏、秋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直立或攀援灌木,高1-3m。枝粗糙,有縱條紋或灰白色凸起的皮孔。單葉互生;葉片長圓形或圓形,長4-13cm,寬2-5cm,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麵粉綠色。花單朵與葉互生或對生,黃綠色,下垂;花梗長2-5.5cm;萼片3,卵圓形,長3-5mm;花瓣6,2輪,外輪比內輪大,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9cm,寬1-2cm;雄蕊多數,藥隔先端截形;心皮多數,柱頭2裂。果實伸長,在種子間縊縮成念珠狀,長2-5cm,聚生於果梗上,子房柄明顯。種子球形,直徑約5mm。花期夏季,果期秋季至翌年春季。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丘陵山坡、林緣灌木叢中或低海拔荒野、路邊以及山谷、溝邊等地。

資源分布:分布貴州雲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性狀

  • 1.性狀鑑別: 葉稍捲曲或破碎,灰綠色至灰黃色。完整葉片長圓形至橢圓形,長4-13cm,寬2-5cm,先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葉柄長約5mm。薄革質而脆。氣微,味苦。
  • 2.顯微鑑別: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部分細胞較大,類圓形,含草酸鈣簇晶。下表皮細胞不規則多角形,含細小簇晶;非腺毛2(-3)細胞,長100-130μm,直徑約12μm,先端細胞長,胞腔常含黃色物質;氣孔平軸式。

鑑別

取本品粗粉3g,加適量乙醇,置水浴中溫浸1h,濾過。濾液適當濃縮,用石油醚萃取2次,取脫脂後濾液1ml,滴加碘化鉍鉀試液,產生橘紅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性味

苦辛;溫;有小毒

歸經

脾;肝經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化瘀止痛,健脾和胃,截瘧殺蟲。主風濕骨痛;瘧疾;水腫;跌打損傷;風疹;疥癬;爛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複方

  • ①治跌打傷骨痛皮腫:酒餅葉搗爛,下鐵鍋炒至將焦,即入好酒煮沸,取酒飲之;以其渣敷傷處。(《嶺南採藥錄》)
  • ②治胃腸脹氣,消化不良,腎炎水腫,支氣管炎:干酒餅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 1.《嶺南採藥錄》:煎水洗疥癩爛腳,搗敷腳趾濕爛。去風邪,祛瘀生新。
  • 2.《陸川本草》:止痛,截瘧,殺疥癬蟲。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寒瘧,汗斑,疥癬。
  • 3.《廣東中藥》Ⅱ:化濕,祛風,行氣。內服消水腫,止咳;外用止風疹癢塊。[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酒餅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酒餅葉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