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配對比較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配對比較法

配對比較法也稱相互比較法、兩兩比較法、成對比較法或相對比較法。就是將所有要進行評價的職務列在一起,兩兩配對比較,其價值較高者可得1分,最後將各職務所得分數相加,其中分數最高者即等級最高者,按分數高低順序將職務進行排列,即可劃定職務等級,由於兩種職務的困難性對比不是十分容易,所以在評價時要格外小心。

簡介

是製作順序量表的一種方法。此法最早由科恩(J.Cohen)在顏色愛好研究中介紹出來。這個方法是把所有要比較的刺激配成對,然後一對一對地呈現,讓被試對於刺激的某一特性進行比較並做出判斷:這種特性在兩個刺激中的哪一個更為明顯。由於每一刺激都要分別與其他刺激比較,如果以n代表刺激的總數,則配成對的數目等於n (n-1) /2。若兩個刺激同時出現,為了消除空間誤差,最好進行兩輪實驗,第一輪一個刺激在左,另一個刺激在右;第二輪一個刺激在右,另一個刺激在左。若兩個刺激相繼出現,為了消除順序誤差,最好也進行兩輪實驗,兩個刺激交替呈現。依它們各自更明顯於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製成一個順序量表。此法是一種對測量評價和判斷比較適宜的方法。

評價

配對比較法與序列比較法不同的是,它採用配對比較的方法,將所有參加考評的對象逐一進行比較。譬如,有10位教師,考評時,把每一位教師與另外9位教師逐一進行配對比較,總共進行9次配對比較。每一次配對比較之後,工作表現好的教師得「1」分,工作表現較差的教師「0」分。配對比較完畢後,將每個人的分數進行相加。分數越高,考評成績越好。參加配對比較法的教師人數不宜過多,範圍在5至10名教師為宜員工考核的方法之一。由主管人員對所屬員工的成績,用成對比較的方法,決定其優劣。比較時先將員工姓名用成對組合的方法,寫在小紙片上(每一張紙片上寫上2個員工的姓名,如共有10個員工,則需小紙片N(N-1)/2=(10×9)/2=45張。再就每張小紙片上2個員工的成績作一比較後,決定何者較優何者較劣,凡同一員工得較優次數最多者,即為成績最優秀的員工。此種方法之優點,為所得之考核結果較為確實,信度達0.9以上;其缺點為手續過繁,如員工人數眾多(如員工50人,則需小紙片1225張),則不能應用。[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