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鄧耀,祖籍廣東三水縣(現佛山市三水區),是香港上市公司百麗國際現任主席及創辦人,當過小鞋坊的學徒、皮鞋采購商,辦過鞋廠和鞋店,還成為香港知名的鞋款設計師。 2011年4月鄧耀曾中風入院,但很快鄧耀重掌百麗國際。在2013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中,鄧耀及其家族以50億美元凈資產排名第10位[1]。另外,他有「鞋王」的稱號。

目錄

動態

7月27日,百麗正式宣布退市!北京時間2017年7月27日下午四點,「一代鞋王」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退出香港聯合交易所。 時移勢易,由於鞋履市場的不景氣加上電商轉型失敗等多重因素,最終讓這位昔日的王者日漸沒落。

創始人,CEO套現百億離場!早在4月末,百麗國際公告稱收到私有化通知,要約人所計劃的私有化價格為6.3港元/股,公司總估值為531億港元。這與市值巔峰時的1500億港元相比,市值縮水近2/3! 最終,中國最大的鞋業企業百麗國際(港股代碼1880)在7月27日收盤完成了私有化。百麗的兩位創始人,董事長鄧耀和CEO盛百椒均沒有參加此次收購,宣布出售全部的百麗股份。而根據最新資料顯示,鄧耀和盛百椒總共占據25.74%的百麗股份,也就意味着最終以套現百億而離場,百麗從此不再是「百麗」!此次百麗高達531億港元的收購金額,也刷新了港交所的最高紀錄![2]


視頻











創業經歷

1、鄧耀-70年代:營商的「秘密武器」

1974年至1976年間,內地正值「文革」時期,商業活動幾近停頓,當時在香港擁有鞋廠和鞋店的鄧耀,在行內已頗有地位。他抱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態,接受內地的邀 請,兩年間走遍差不多半個中國,將最新的造鞋信息帶回內地。「當時跟內地無任何生意來往,只是抱着對祖國的貢獻,將外國鞋業信息及設計跟不同地方的有關人士分享。」這些毫無功利的交流工作,使鄧耀建立了良好的人脈關係,成為了他日後在內地發展的秘密武器。 上世紀70年代末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家的發展重點轉向經濟。當時,有內地官員建議鄧耀以港資公司的身份,到內地採購皮鞋,轉銷香港及其他地方。鄧耀說當時跟內地官員接觸,持的是一種平和及誠懇的態度。「當時向內地的鞋廠訂鞋,接觸的也是國家機構,我歡迎他們為我的訂單生產,也可多研究我提供的款式,再自行生產轉賣到別的地方,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但與此同時,不要賺我太多錢。」於是,他開始提供設計給內地工廠,製成後再購回香港售賣。當時,他是除國貨公司以外,唯一跟內地工廠買鞋的香港人,而Belle(百麗)這個品牌,也在1979年於香港面世。

2、鄧耀-80年代:不要權力只要賺錢

上世紀80年代,內地出現合資、三資等企業,但鄧耀繼續專注於買鞋轉銷的生意。雖然內地造鞋業不斷發展,但從前鄧耀由提供款式至內地工廠出貨的作業模式,需要一年的時間,已經不能迎合香港變化迅速的鞋款潮流。所以,1987年,他決定在深圳自設廠房生產,將從設計到出貨的時間縮短到3個月。 當時,技術人員是由一直有合作的一間上海鞋廠提供,廠房是蛇口招商局的,而設計、開發及銷售則由鄧耀的公司負責。牽涉到三方面的合作關係,鄧耀承認情況比較複雜。他申明,各方面要能合作無間,才能有好的成果。「我一向抱着『合作贏得輝煌』的宗旨來跟各方面相處。」比如在工廠的管理上,鄧耀雖然是股東之一,但他並沒有要求做董事長,反而讓中方代表出任。「當時,內地人覺得權力最重要,而那時不少香港人與內地人就是在權力分配上出現問題,所以我不要權。

3、鄧耀-90年代:做生意只是競爭不是對抗

隨着內地消費市場的發展,鄧耀在1992年開始發展百麗品牌的內銷市場。當時,不少在內地設廠的港商,最多只能爭取到10%至15%內銷權,但鄧耀是第一個早年將外國經驗帶回內地的港人,他能為工廠爭取到30%的內銷權,加速了他全力發展內銷市場的步伐。起初在深圳和廣州以批發的模式,賣貨給來自各地的批發商,但好景不常,冒牌假貨立即出現。「有些假貨甚至在賣真貨的商店門前售賣,也有些訛稱來自台灣。」為了保護品牌,1994年他決定開設專賣店,並以特許經營模式發展銷售網絡,杜絕市場上假貨的銷售途徑。[3]

個人語錄

1.看清目標

2.抱合作態度,令各方面各得所需

3.事事以理先行 「我不要權力,但是我規定工廠生產的貨品要有高品質,同時不可為其他公司生產,我是工廠的唯一買家。這樣做,我的權力還不夠嗎?我的目標只為賺錢,誰來做董事長,又有何關係?」[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