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鄂爾泰(清代官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鄂爾泰(清代官員) 鄂爾泰(1677-1745年),西林覺羅氏,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國子祭酒鄂拜之子,與田文鏡、李衛並為雍正帝心腹。 鄂爾泰先人投歸清太祖,為世管佐領。祖父圖彥突官戶部郎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爾泰二十歲中舉,進入仕途。二十一歲,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累任內務府員外郎。鄂爾泰官運的轉機是在雍正繼位之時。雍正三年(1725年),拜廣西巡撫。雍正四年(1726年)調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他在雲南實行設置州縣、改土歸流,加強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統治。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與張廷玉等同受遺命輔政,擔任總理事務大臣,歷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銜太子太傅,充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總裁,賜號襄勤伯。 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八歲,諡號文端,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藻獄,被撤出賢良祠,鄂爾泰著有《西林遺稿》。雍正帝編著的《朱批諭旨》,收有《鄂爾泰奏摺》,匯集了他在雲貴廣西總督任上的奏疏。

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 康熙十九年(1680年),鄂爾泰出生。他的先人早期投歸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世管佐領。 祖父圖彥突官至戶部郎中,父親鄂拜曾任國子祭酒。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鄂爾泰六歲入學,攻讀四書五經,八歲開始作文,練習書法,十六歲應童子試,次年中秀才,十九歲補廩膳生,二十歲中舉,即進入仕途。二十一歲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此後一直活躍在官場。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三十七歲時,才出任內務府員外郎。可是又淹滯不進,這時他很為自己的官場不利而煩惱。

康熙六十年(1721年)元旦,正值四十二歲,他作詩自嘆:"攬鏡人將老,開門草未生。"又在《詠懷》詩中吟道:"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 他對自己的前途很悲觀,絕沒有想到後來能出將入相。

官運轉機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被任命為雲南鄉試副主考。五月,越級提升為江蘇布政使,成為地方大員。

雍正三年(1725年),晉升為廣西巡撫。在赴任途中,雍正帝覺得仍可大用,改封為雲南巡撫,兼管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就在此時,朝廷發生了關於"改土歸流"的爭議。而名義上的雲貴總督楊名時,只管理雲南巡撫的事務。所以,鄂爾泰在西南開始官職雖為巡撫,而實際上行使着總督的職權。

原來,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及湖南,湖北等地,居住着苗、彝、壯、白、瑤等少數民族。這些地方交通閉塞、習俗固弊,經濟、文化落後,直至清初仍實行着野蠻的土司制度。各處的大小土司如同部落主,廣大土著居民皆是他們的奴隸和部卒,土地、山林、水源,包括土著居民人身全被土司占有,土司與土民成為世代不變的主僕關係。土司所到之處,土著居民都要跪在地上膜拜。土司有權對其"子民"任意處置,任意占有、轉讓、出賣;吃酒遊樂時,常以射殺土著居民為戲;祭祖敬神,也把土著居民殺死作為牲祭。稍不如意,便用割耳、斷指、抽筋、剝皮、宮閹等酷刑。至於奪其財物、勒交賦稅更是隨心所欲了。土司都擁有軍隊,林立的大小土司,如同大小王國,對中央形成威脅;臨近的官兵略加過問,馬上刀兵相見。土司制度妨礙國家統一,阻礙地方經濟、文化的進步。數百年來,也曾有過治理行為,但沒有一個成功。

雍正帝即位,西南各省地方官紛紛上奏,要求解決這一重大問題。眾臣認為,解決問題唯一辦法是"改土歸流",即取消土司制度,改為一律由中央政府派官的流官制度。恰在此時,雍正帝任命鄂爾泰為雲貴總督封正南為都統,目的就是讓他去解決土司之患。鄂爾泰所部軍隊剛剛紮營,便遭土司甲兵騷擾,營房亦被焚燒。經過調查研究,他感到發兵出擊,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若從長遠計議,必須徹底根除土司統治制度,堅決實施"改土歸流"方針大計。他在奏摺中闡述"改土歸流"的原則:以用兵為前鋒治其標,以根本改制治其本。對敢於反抗的土司,剿撫並用,頑抗到底者堅決剿滅;只要悔改,對抗過官兵的土司也一律寬免。重點策略是促土司投獻,投獻者給以安撫,表現好的可任其政府的流官,儘量減少敵對情緒,減輕"改土歸流"的阻力。鄂爾泰的奏疏使雍正對實行"改土歸流"下定了決心。

督察三省 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鄂爾泰獲得雲貴總督實職,加兵部尚書銜。鄂爾泰對向官兵挑釁的廣順長寨土司用兵,土司負隅頑抗,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長寨土司被摧毀,鄂爾泰奏准派流官治理,在此設長寨廳(即今長順縣)。這是鄂爾泰進行大規模"改土歸流"的勝利開端。長寨事定,雍正帝在批覆派遣長寨廳的第一個流官的同時,破格升任鄂爾泰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因為這三省改流的任務最重,由鄂爾泰受命後,立即全面了解三省特點及三省土司情況,進一步制定了改流和用兵的計劃。他對土司用兵,政策性極強,輕重緩急,把握得當。長寨地區改土之時,各處土司態度都很兇橫,官兵所到,土司皆挾眾反抗。鄂爾泰命總兵揮師挺進,攻陷一個個塞壘,堅決鎮壓敢於反抗的大小土司,很快便征服了永寧、永安、安順等1398寨,廣順、定番、鎮寧等680餘寨,戰果輝煌。 [1] 鎮沅地區土司刀瀚、霑益土司安於蕃,是前朝被任命的土知府和土知州,他們以朝廷命官身份招募軍隊,既擴充了他們的勢力,又毀壞了官府的形象。鄂爾泰發兵進擊,活捉了刀瀚、安於蕃。在其地分設鎮沅州(今鎮沅縣)、霑益州(今霑益縣),以流官取代了土司。隨後,鄂爾泰置函勸烏蒙、鎮雄二地土知府向官兵自動投獻。兩地土司祿萬鍾、隴慶侯不僅不降,反而聯合對抗官兵,不待官兵行動即攻掠東川府清軍營盤,氣焰十分囂張。鄂爾泰命游擊哈元生率兵征討,並咨文川軍協助進剿,一舉擊敗二土司聯軍, 遂又對二地改流,設烏蒙府(後改稱昭通府)和鎮雄州(今鎮雄縣)。

雍正初年,廣西泗城土知府岑映宸有兵四千餘,武器精良,鄂爾泰決心對其實行招撫。岑映宸經多番招撫,終於解甲乞降,鄂爾泰給了他優待條件,遂在此地設泗城府制(今凌雲縣)。在鄂爾泰的努力下,"改土歸流"得以大張旗鼓地展開,梧州,柳州、慶遠等地的兄弟民族廣大群眾,積極擁護"改土歸流",主動向鄂爾泰獻糧貢秣,組織自衛力量,配合官軍打擊劣司,有力地推動了廣西地區"改土歸流"的開展。

苗疆改土 黔東苗嶺山、清江、都江地區是貴州省著名的"苗疆",周圍三千餘里,土塞1600餘處,左有清江可達於楚,右有都江可達於粵,古州據中央群塞環於四周,地勢險要。 鄂爾泰深感對這一地區改流難度更大,便找熟悉此地地形的貴州按察使張廣泗商量對策。雍正四年(1726年),張率兵擊退前來抗擊官兵的苗司軍隊,攻入古州城。

然而,"苗疆"的土司屢敗屢起,儘管張廣泗有勇有謀,也難以順利進行"改土歸流"。雍正帝派部員到此"宣諭化民",仍無濟於事。擾攘經年,終又發生反覆,被趕走的土司和其武裝蠱惑土著居民叛亂。叛民攻占已歸流的古州、台拱、黃平,包圍都勻府的丹江、凱里、雍正帝調遣廣、四川軍隊配合鄂爾泰鎮壓叛軍,又派"撫苗大臣"張照自京師前來"會剿"。結果,張照卻密告鄂爾泰的"改土歸流"方略根本錯誤,不僅未能平服叛亂,反又添內亂。鄂爾泰上疏,只承認沒能徹底搞好"改土歸流",但堅不認為改流方針的錯誤。直到罷免張照,再令張廣泗鎮壓叛亂,才使此地流官制度得以落實。

軼事典故

鄂爾泰的趨奉雍正帝,更表現在他違心地助長雍正帝搞祥瑞。雍正帝崇信祥瑞,鄂爾泰則投其所好,每每以報禎祥取悅雍正帝。他頻頻奏稱雲貴出現諸如嘉禾、瑞鶴、卿雲、醴泉等。雍正六年(1728年)十二月鄂爾泰奏報:萬壽節那一天,雲南四府三縣地方,出現"五色卿雲,光燦捧日",次日"絢爛倍常"。 雍正七年(1729年)閏七月,鄂爾泰又奏報,貴州省思州和古州在一個月內祥雲連續七次出現。有的官員不贊成鄂爾泰這樣獻媚,如,大理縣劉知縣說,我怎麼看不到卿雲啊,莫非是眼裡迷了沙子? 雍正帝很不滿意這些說風涼話的官員,他說像鄂爾泰這樣的督撫陳奏祥瑞,是出於強烈的愛君之心。雍正帝為支持鄂爾泰,即以卿雲之報而給雲貴官員普遍加官晉爵,如鄂爾泰由頭等輕車都尉授三等男爵,雲南提督郝玉麟從雲騎尉晉為騎都尉,其他巡撫、提督、總兵各加二級,知縣、千總以上俱加一級。可見鄂爾泰報"卿雲"不同尋常。鄂爾泰報"卿雲"時,曾靜投書案發生不久。曾靜指責雍正帝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的大逆不孝的人,而古來傳說,"卿雲"現是天子孝的表現,鄂爾泰在報卿雲時,特意說是"皇上大孝格天"所致的庥征, 歌頌雍正帝是大孝子,道德上沒有缺陷。曾靜投書案是一場政治鬥爭,鄂爾泰則以報"卿雲"支持雍正帝,希望皇帝取得政治上的主動。這實際是一種政治行動。其實鄂爾泰本人也知道祥瑞之說的荒誕,對奚落他的大理縣劉知縣不但不記仇,反而嘉許他的公直,向雍正帝推薦他。 他不惜毀壞自己的名譽,假造祥瑞,為在政治上支持雍正帝,可見他的忠君之心。

人物評價

總評 "改土歸流"的成功,結束了土司制度,解除了千百萬人民的苦痛,實現了多民族國家政策的統一,是康雍乾三朝成為"盛世"的條件之一。就此而言,鄂爾泰應該是值得稱道的歷史人物。

歷代評價 雍正帝:朕含淚觀之,卿實為朕之知己。卿若見不透,信不及,亦不能如此行,亦不敢如此行也,朕實嘉悅而慶幸焉。 乾隆帝:①當日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皆督撫中為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田文鏡不及李衛,李衛又不及鄂爾泰。 ②業師只三人,其三情向剖。謂徐、張、嵇,見三先生詩。皇考重英賢,率命書房走。鄂蔣廷錫以閣臣,蔡珽法海列卿九。胡煦顧成天劉統勛梁詩正任,啟運。邵基戴瀚來先後。其時學亦成,雲師而實友。不足當絳帷,姓名茲舉偶。鄂其中巨擘,內外勤宣久。初政命總理,顧問備左右。具瞻鎮百寮,將美惠九有。好惡略失尚,性陽陰則否。遵詔命配享,旌善垂不朽。 趙爾巽:世宗初即位,擢鄂爾泰於郎署,不數年至總督。廷玉已貳禮部,內直稱旨,不數年遂大拜。軍機處初設,職制皆廷玉所定。鄂爾泰稍後,委寄與相埒。庶政修舉,宇內乂安,遂乃受遺命,侑大烝,可謂極心膂股肱之重矣。顧以在政地久,兩家子弟賓客,漸且競權勢、角門戶,高宗燭幾摧萌,不使成朋黨之禍,非二臣之幸歟? 鍾琦:文端識量淵宏,規畫久遠。 蕭一山: 鄂爾泰、張廷玉以雍正舊臣,同受顧命,乾隆初,詔以身後配享太廟事,繕入遺詔,蒙眷深厚,一時煊赫。且屢降明旨,盛稱高才豐功,譽為不世出之名臣。惟二人權勢相埒,則不免互生忌視,而其下復自立門戶,傾軋不已,故卒釀黨禁文字之獄。 史繼忠:鄂爾泰的想法得到了雍正的支持,清王朝開始在貴州大舉以武力開闢苗疆。在這個過程中,鄂爾泰血洗貴州少數民族,大肆焚毀苗族村寨,屠殺無辜百姓。據說,繳獲的鐵器,後來官員還將其鑄成大鐵柱,豎於貴陽甲秀樓前。解放後以其是鎮壓少數民族的恥辱柱,將其拆走。"所以這就相當於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那時候鄂爾泰可是一整寨一整寨地殺人,十分殘忍。" 白壽彝:識大局,顧大體,是鄂爾泰一生的長處,雖然晚節有疵,但不影響他的大節。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