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鄭森 |
本 名:鄭森 別 名:鄭成功、福松、鄭大木、賜姓朱、鄭延平、Koxinga 字:明儼、大木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明鄭)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日本肥前平戶 出生日期:1624年8月28日 逝世日期:1662年6月23日 主要作品:《延平王集》 主要成就:東南抗清,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創建明鄭 職 業:軍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 官 職:總統御營軍務、招討大將軍忠孝伯 王 爵:延平王、潮王 封 爵:威遠侯、漳國公 諡 號:武王 原 籍:福建南安 祖 籍:河南固始 逝世地南明東都承天府 |
鄭成功(1624.08.28-1662.06.23) ,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改名朱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
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逝世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1]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鎮,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漳浦營里鄭氏族譜》明確記載,鄭成功祖先於東晉永嘉年間,避地到閩。
《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收錄的鄭氏族譜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鄭氏入閩,「或於三山,於莆漳 ,於潮,是不一處」。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龍溪,也就是現在的龍海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播遷到鄱山,也就是現在的福建龍海顏厝鎮古縣。隨後,又從古縣播遷到南安。晉江安平鄭氏第十三代先祖珏峰的墓志銘由明朝三邊總督洪承疇撰寫,洪承疇在鄭成功墓志銘闡述:「鄭之入閩也初居仙遊之楓亭,遷徙攀鱗故里,原有楓亭橋圾,今其名猶存焉始祖祖道公,數傳而至珏號果齋生諡號後崖生思誨 」。墓志銘還提到,因倭寇頻頻侵犯,被迫南遷晉江安平地區,也就是現如今的安海地區。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一個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團的頭目,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當時日本當局很重視鄭芝龍,平戶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給他居住。1623年(天啟三年),鄭芝龍到日本做貿易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為夫妻。1624年八月二十八日(天啟四年七月十五),鄭成功出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里濱。[2]
為政舉措
軍事
東南抗清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鍵)移駐延平府。三月,鄭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後人稱之為「延平條陳」),被隆武帝嘆為奇策,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在延平設軍事指揮部、水師訓練基地,巡守南平閩浙贛邊關。八月下旬,鄭成功辭別隆武帝,在延平閩江與清軍戰鬥,「交鋒不利,率師南下」。「遂密帶一旅遁金門」,以「招討大將軍」之名舉義旗於金、廈沿海一帶。
1653年(清順治十年,永曆七年),隆武帝封鄭成功為「延平公」。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正月,鄭成功被明永曆帝晉封為「延平郡王」,後人亦稱鄭成功為鄭延平。
收復台灣
1624年(天啟四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1661年(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廈門出發,渡海收復台灣。
建立明鄭
鄭成功驅逐荷蘭,收復台灣後,實行了以下措施:
1、政治措施。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首先是建立政權,廢除荷蘭侵略者的一切殖民體制和機構,他以赤嵌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府為承天府,縣為天興縣、萬年縣。天興縣管北路,萬年縣管南路。也在島上設立了一個安撫司,專門管理這個地區的事務。從此台灣建立起與祖國大陸相同的府縣制度 。
2、民族政策。鄭成功率部進入台灣後,嚴以治軍,下令不許騷擾高山民族,不許侵占高山民族的耕地。還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區設鄉塾,送子女入學者可減免賦稅和徭役 [3]
視頻
鄭成功收復台灣
參考資料
- ↑ 鄭成功研究會會長張水源到固始縣拜謁鄭成功墓園,中國台灣網,時間:2015-11-10
- ↑ 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前前後後:揭秘其暴亡之謎,光明網,2013年02月02日
- ↑ 8月28日:鄭成功誕生,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1年0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