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春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春華
出生 1959年
浙江淳安
民族 回族
教育程度 南京大學中文系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甜甜的託兒所
小豆芽芽
圓圓和圈圈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貝加的櫻桃班
寶寶開心果

鄭春華,女,1959年生,浙江淳安人,回族。中國作協會員。高中畢業曾去過農場,當過保育員。

1980年開始兒童文學創作。

1981年調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當編輯。後在北京魯迅文學院、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出版有兒童詩集《甜甜的託兒所》、《小豆芽芽》、《圓圓和圈圈》。中篇小說《紫羅蘭幼兒園》,童話集《鄭春華童話》等。其代表作《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多年暢銷,已成為中國優秀原創兒童文學最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1],深受孩子們喜愛。

人生經歷

1959年出生在一個回族家庭,小時候父母工作忙,她就與洋娃娃為伴,"那時我就希望隔壁能來個小朋友,直到現在,我特別喜歡小孩子。"1979年,鄭春華當上了一名託兒所保育員,這是很適合她的工作。"孩子們太可愛了,每天都能碰到許多有趣的事。"晚飯桌上,鄭春華不停地給父母講起一個個充滿童趣的故事。鄭春華的父親鄭成義是一位工人作家,他建議女兒把這些故事寫下來。鄭春華由此開始了創作之路。

1980年,上海舉辦全市青年詩歌創作比賽。評委、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聖野欣喜地發現了唯一一首以兒童題材、兒童角度創作的詩歌《小床》。它的作者就是鄭春華,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單位同事的小兒子"貝貝"。貝貝想把小床換成大床,但是真到了換床的時候又捨不得地哭了。年輕的女詩人詩興勃發:"小床,像潔淨的睡蓮,蓮心就是寶寶……"最終,這首充滿愛心的詩作被評為比賽的一等獎。

1981年,鄭春華調入少年兒童出版社擔任編輯。在那裡,鄭春華得到了朱慶坪、魯兵等一批老前輩的悉心指導。至今,她還保留着一個習慣,定期到幼兒園、託兒所呆上十天半個月,體味童心。

1990年起動筆創作《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2018年11月,出版小說《米斗的大計劃》。

家庭生活

鄭春華膝下有一雙兒女,撫育孩子的過程給她諸多靈感。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是鄭春華的成名作,如今"大頭兒子"作品系列已經發行了兩三百萬冊,創下了幼兒文學作品發行量的高峰。她由此也得了一個雅號:"大頭兒子的媽媽"。

作品從1990年起動筆。當時每逢周末,夫妻倆都要帶着平時全托的兒子出門痛痛快快地玩耍。父子倆的歡聲笑語引發了鄭春華的感動,作為出版社《幼兒文學報》的編輯,她曾接聽過許多孩子來電話抱怨:"爸爸回家只知道看報紙。""爸爸要看足球比賽,我就不能看動畫片了。""爸爸從來不跟我玩,不關心我。"

憑藉着女性的敏感,鄭春華深切體會到了孩子對父愛的渴望。她要用自己的筆,描繪一個理想父親的形象。《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由此開端,先在期刊上連載,然後又出單行本,接着又改編成動畫片。這部作品洋溢着家庭生活的溫馨,又帶有女性的輕靈和幽默,同時還不失機智和生動。

有評論認為,鄭春華寫出了幼兒真正的天趣、童真,細膩地、傳神地、好玩地刻繪出幼兒在現代家庭生活中的親情和溫情、成長與感動,以及同樣可親可愛、幽默快樂的成人形象。

作品發表後,很快得到了小讀者的熱烈歡迎。鄭春華聽說過一件趣事,一個小男孩氣呼呼地對父親說:"你再打我,我就不要你了,去找'小頭爸爸'。"

在照顧女兒的時候,鄭春華又返回兒歌創作領域。女兒喜歡看到搖籃邊掛滿氣球,一首兒歌《球球》由此而生。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發表之初,引來了一番爭議。"小頭爸爸"這個稱謂引發了"有損'父道尊嚴'"的意見。有人批評說:"'小頭爸爸',小孩子怎麼能這樣叫自己的爸爸呢?"

對此,鄭春華有自己的理解:"兒童文學不能是單純的說教,

而要回歸兒童,以平等、平和的心態為孩子們寫作,讓他們感到快樂。兒童文學的作者首先是進入兒童思維,而不是按照成人思維進行創作。童心是最寶貴的,應當精心呵護,而決不能'拔苗助長'。"

"童心無國界"是鄭春華常說的一句話。她曾隨丈夫在波蘭、德國生活了4年。"在國外,放學以後滿街的小孩子都在騎車、打球、玩耍,非常開心。我們中國的孩子這個時候正背着書包往家裡趕,急着要做作業呢,中國孩子的負擔太重了。"

因此,鄭春華深切感受到兒童文學尤其是幼兒文學的責任。"兒童文學是孩子和文學的第一次接觸。它的任務就是要讓孩子們懂得什麼是善良和美麗,充分激發他們的想象力,為他們今後全面發展打下一個好的基礎。想象力是最可貴的,它影響到孩子長大成人後的創造力,許多學生成績很好,但創新力貧乏,我認為這和他們童年時過早地失去想象力很有關係。"

目前,鄭春華還在繼續她的"大頭兒子系列"創作,最近已經推出了"大頭兒子和動物系列"。與此同時,鄭春華還在積極從事兒歌創作。她告訴記者,目前兒歌創作並不景氣,

兒童文學期刊都不刊登兒童詩歌了,許多孩子記得的都是老兒歌。兒歌對於牙牙學語的幼兒熟悉母語和養成節奏感至關重要,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孩子們創作出琅琅上口的新兒歌。

成功之道

其一,保持寬鬆、愉悅的創作心態。創作需要情緒,需要激情,從事幼兒文學創作,更要有一份好心情。鄭春華十分珍惜童年生活對自己的饋贈,始終保持純真的童心,"保持了小時候玩洋娃娃的心情進行兒童文學寫作"。自己沉浸在快樂、感動之中,寫出的作品也才有可能讓孩子快樂、感動。其二,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孩子的貼心人。鄭春華生花之筆描寫的都是孩子們當下平平常常的、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她的優勢和本領在於:善於從平凡瑣細的生活中發現美、詩意和情趣;善於捕捉生動的、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又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良好素質,準確細緻地把握孩子的內心世界、感情世界。這樣寫出的作品就能貼近孩子心靈,讓他們感動。

其三,在藝術品格上有着獨特的追求。鄭春華認定幼兒文學是一種充滿愛心和快樂的文學。從她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她執着地追求愛心、智慧、詩意的交織,想像、趣味、幽默的融合。在充滿陽光的生活氣息和妙趣橫生、想像奇妙的兒童天地里,讓讀者領略到濃濃的父子情、母子情、師生情和動人心弦的友情。

其四,十分講究淺語藝術。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兒童文學尤其是低幼文學,則是淺語的藝術。無論是寫童話、故事還是小說,鄭春華的文字都單純明快,質樸平實,明白淺顯,在生活化、口語化上可說是達到無懈可擊的程度。她又是一位出色的兒童詩人,遣詞造句,一向注意韻腳、音節,富有音樂性、節奏感,讀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因而易於為孩子所接受和喜愛。

代表作品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書累計印數近300萬冊,156集同名動畫片在多家電視台熱播;有這麼一件趣事,曾有個小男孩氣呼呼地對父親說:"你再打我,我就不要你了,去找'小頭爸爸'。"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創作靈感確實源自這位女作家的大腦袋兒子。而"大頭兒子的媽媽"[2]

馬鳴加和匿名信》是"大頭兒子"升級版,《窗邊的小豆豆》男生版。本書包括《馬媽歸》《壁櫥里的玩具》《膽小鬼將軍》《匿名信》《馬氏牛頓》等十個故事。是有關男孩馬鳴加的學校生活的系列故事。作家用細緻的筆觸,為我們講述了馬鳴加的學校生活和成長經歷。一個個小故事貼近孩子們的理解,寫出了孩子們的心思。故事富有情趣,充溢其中的更是一種真正的幽默和輕巧。

所獲榮譽

  •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全集》榮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第五屆全國優秀少兒讀物一等獎""第十九屆陳伯吹兒童文學大獎""2001年度冰心兒童圖書獎""國家圖書館協會""我最喜愛的一本書"低幼組第一名、"第六屆宋慶齡兒童文學佳作獎"。
  • 四次榮獲中國作協兒童文學獎
  • 兩次榮獲陳伯吹兒童文學大獎
  • 國際兒童讀物聯盟"小松樹"獎
  • 宋慶齡兒童語言學獎
  • 全國優秀少兒讀物獎
  • 蟬聯第三屆和第四屆上海市作家協會幼兒文學獎。
  • 2017年11月,《屋檐下的臘八粥》獲得2017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年度圖書(繪本)獎。

人物評價

鄭春華是一位描寫幼兒生活的能手、高手,是中國低幼兒童文苑裡出類拔萃的重量級作家。鄭春華筆下的幼兒、兒童在自由、快樂、健康地成長;鄭春華本人也在穩健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在思想、藝術上日益走向成熟。鄭春華對兒童文學的突出貢獻在於:以大頭兒子、貝加、捲毛頭、米球球、馬鳴加一系列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豐富了中國幼兒文學的人物畫廊;以親切、明朗、溫馨、幽默的創作風格在兒童文苑獨樹一幟;成功地創立了"大頭兒子"這個婦孺皆知、譽滿華夏的馳名品牌;為千家萬戶提供了親子共讀的優秀文本。在心態、氣質、個性上,鄭春華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願她的作品也永遠保持純真的兒童本色。

兒童文學界出現了市場與批評界悖反的現象,暢銷作品不被批評界看好,叫好的作品卻不叫座。而鄭春華的作品《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總銷量已逾40萬冊,其新作《非常小子馬鳴加》系列上市兩個月銷售已破12萬冊。"應該說,鄭春華的作品是兒童文學圈當中為數不多的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在快餐寫作、追求市場效應漸成時尚,並正在波及少兒讀物創作和出版的當下,鄭春華的作品仍然體現着某種神聖堅守。"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樊發稼如是評價。

在中國作家協會、上海作家協會和北師大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近日聯合舉辦的鄭春華作品研討會上,與會者希望通過鄭春華的個案,為中國兒童文學創作走勢和創作風氣提供風向標,探討如何讓既叫好又叫座的兒童文學更多出現。

據了解,在創作《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時,鄭春華到幼兒園深入生活。為了寫好一年級學生"馬鳴加",鄭春華到小學校園與孩子們一起上課,一起遊戲。與會學者提出,兒童文學作家只有真正做到"兒童本位",真正進入孩子們的心靈,才有可能讓作品既叫好又叫座。

鄭春華有一支彩筆和一顆善感的心靈,自然如意地從常見的素材中提煉出逸趣橫生的故事,從平淡的故事中翻出無限的波瀾。[3]

在馬鳴加動感十足、逗人發笑的各種"說"法、"想"法和"做"法中,我們看到童年生命的勢能在不斷積蓄和膨脹。[4]

兒童影視作品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5]

文獻參考

  1. 由它改編的同名動畫片風靡全國
  2. 也成了作家鄭春華的代名詞。
  3. --金波(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4. --方衛平(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5. 新大頭兒子小頭爸爸 大頭兒子追尋航天夢想優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