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州市開元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州市開元寺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鄭州市開元寺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

始建朝代 唐朝

鄭州市開元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原址位於鄭州東大街北側,今以無存。為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所建,寺內有一古塔名「舍利塔」。[1]

簡介

管城紀年》中載:「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西京太宮寺僧助緣在開元寺內建一座高大雄偉的舍利塔,又叫開元寺塔。」《鄭州文物志》中記載:「開元寺舍利塔,塔高50多米,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建築,後毀為十一層。」

開元寺舍利塔原先每層均有棚板和木梯,人可盤旋登塔觀景。四周風景幽雅,古柏參天,晴日遙望藍天,浮雲掠塔而過,歷史上素有「古塔晴雲」之稱,是鄭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歷史沿革

鄭州開元寺為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所建,寺內有一古塔名「舍利塔」。

據明嘉靖鄭州志》記載,鄭州開元寺創建於唐開元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此時的開元寺內尚無開元寺塔。 開元寺塔建成的確鑿年代,為宋太祖趙匡胤在位的最後一年,即公元976年。《管城紀年》中載:「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西京太宮寺僧助緣在開元寺內建一座高大雄偉的舍利塔,又叫開元寺塔。」《鄭州文物志》中記載:「開元寺舍利塔,塔高50多米,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建築,後毀為十一層。」開元寺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每層四面有門,塔高30多米。

該建制一直保持到明清時期,明嘉靖《鄭州志》說:「開元寺,在州治東,……國朝永樂18年(公元1420年)僧明福重建。」清乾隆年間兩任鄭州知州張鉞多次撰文盛讚鄭州開元寺,鄭州開元寺舍利塔在後來屢次遭受毀壞,又多次修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州張暄曾予倡修。到清光緒年間,塔已是無頂之塔了。1885年又加修繕,1938年到1944年期間,塔又先後遭到國民黨和日寇的毀壞、轟炸,已無存,僅留有塔基埋入地下。

1947年,以東大街開元寺為址,建立了河南省立鄭州醫院。1948年鄭州解放後,醫院更名為「鄭州國際和平醫院」,下設三個分院,七年後,該院一分院改稱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1974年,從舍利塔塔基挖掘出碑記、墓室、佛像等石刻後,塔基填土、封實,從此塔跡消失。開元寺舍利塔原來所處的地方,後來被叫作「塔灣」。第一人民醫院西邊有一條小街,名叫「塔灣西路」。小街東200米,是南北走向的「塔灣路」,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寺風景

早在唐代,鄭州便已是全國的交通要衝。據史料記載,在唐朝初年,這裡就已是「商賈匯集之處」。鄭州的開元寺,在那時就已聞名全國。

開元寺北有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汴渠)的主幹渠,設有運河灣,景色高雅,後來的「塔灣路」之名就來源於此。開元寺舍利塔,原先每層均有棚板和木梯,人可盤旋登塔觀景。四周風景幽雅,古柏參天,晴日遙望藍天,浮雲掠塔而過,歷史上素有「古塔晴雲」之稱,是著名的鄭州八景之首。還上過法國人的明信片。

相關詩文

張鉞詩《古塔晴雲》:擎天一柱映斜日,高造浮屠上入雲。伊孰當年藏舍利,煙嵐雨後色平分。

張鉞贊詩:開元初地辟,雲際涌浮圖。獨立遺千劫,凌空占一隅。絮粘連不斷,膚合有疑無。背郭炊煙起,常將霽藹俱。

朱炎昭贊詩:閒雲片片度晴暈,縹緲偏從斷塔歸。頹頂疑麻蒼蓋漏,無心亂化白雲飛。

參考來源

  1. 鄭州市開元寺, 博雅旅遊,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