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窯紅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郎窯紅釉 |
郎窯紅釉 |
中文名稱 :郎窯紅釉 特 點 :紅而鮮艷,晶瑩光亮 實 在 :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 起 源 :明代 |
郎窯紅,是我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艷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台,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文物歷史
朗窯紅為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因其於十八世紀始產於清朝督陶宮郎廷極所督燒的郎窯,故稱"郎窯紅"美人醉釉。又稱粉紅釉、孩兒臉釉、 豇豆紅釉、桃花片釉等,初創於明代,清代有很大發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比較繁榮,制瓷工藝達到我國歷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種不僅都能燒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由於乾隆皇帝酷愛藝術,在他的倡導下,郎紅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極精的產品問世。另有,乾隆時期郎紅中的薄釉器,色如雞血,稱為"雞血紅";釉層較厚,色彩深艷,猶如初凝的牛血,稱為"牛血紅"。郎紅釉是以銅為着色劑,用1300℃高溫燒成。由於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燒制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因此當時有民諺說:"若要窮,燒郎紅。"所以郎紅器在當時就很昂貴。高溫銅紅最早出現在唐代的長沙窯,另在唐長沙窯和宋代均窯中還作紋飾使用過。真正燒成渾然一色的銅紅釉瓷器始於元代的景德鎮窯,釉色為暗紅色。它為後世銅紅釉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到明早期的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窯才真正燒成通體鮮紅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這種燒造技術就失傳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窯中才又成功地燒制出高溫銅紅釉瓷器。要想成功燒制高溫銅紅釉,需要對燒成氣氛有非常苛刻的控制,難度非常大。在不惜工本的燒制過程中,郎廷極成功地燒制出另外一種釉面流動性大、具有大片裂紋、色調濃艷的紅釉瓷器,即郎窯紅。[1]
特徵
郎窯紅是銅紅釉中較鮮艷的一種,其釉面光潔透亮,有玻璃質感,開紋片並有牛毛紋,釉色深淺不一。色深者紅艷,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徵,其釉色瑩澈濃艷,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光彩奪目。色濃者泛黑,色淺者粉紅,色淡者暗褐。清代康熙時,著名督窯官郎廷極,在瓷都景德鎮龍珠閣御窯廠用銅紅釉仿照明朝永樂,宣德二代精美紅釉瓷器,燒制出又一新品種,獲得巨大成功,使銅紅釉燒得更加出色。從此,自明朝中期銅紅釉燒造失傳的技術,在200年後的康熙朝重新獲得了生產,並且各方面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後人為紀念其功績,並把其窯產品以姓氏名義加以稱譽,史稱"郎窯"。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熱的痴迷者,對唐宋名貴瓷器大肆收羅,再陳設於宮廷,日夜相伴賞鑒。對郎紅器也情有獨鍾,曾賦詩讚美:"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帶加微炙工。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郎窯紅是模仿明宣德時期寶石紅釉特徵燒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強,佳品呈鮮紅色。傳世品以瓶較多,常見的有觀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頸者為硬棒棰,撇口圓肩者為軟棒棰)、直頸扁腹瓶;盤碗也為數不少,有通體呈菊瓣形的。郎窯紅器皿的口部多為白色,與宣德紅釉瓷器的燈草口特徵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黃色者稱為米湯底,淺綠色者稱為蘋果綠。郎窯紅瓷器底部書寫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兩種,但數量不。郎窯紅是銅紅釉中較鮮艷的一種,其釉面光潔透亮,有玻璃質感,開紋片並有牛毛紋,釉色深淺不一。色深者紅艷,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徵,其釉色瑩澈濃艷,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光彩奪目。色濃者泛黑,色淺者粉紅,色淡者暗褐。
郎窯紅器里釉有米黃色、微青色、白色三種,均開有紋片。郎窯紅器足底釉有米湯色,蘋果青色,均顯露紅色的斑暈,偶然也有紅釉底和白釉底。郎窯紅器有單層釉和雙層釉兩種。雙層釉是沒有""脫口""現象的,單層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溫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顯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黃色、淺紅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脫口""。由於釉逐漸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淺淡,下半部釉色深艷,形成了""垂釉""。但因為製作工藝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窯紅器垂釉一般均不過足,稱之""郎不流""。統稱""脫口、垂釉、郎不流"",這是郎窯紅器的鑑定要點。但是""郎不流""也不盡然,根據耿寶昌先生的調查統計,約有15%是流釉過足而稍加修整的,但與後世窯變釉的斬足現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區別。郎窯紅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時代特徵。一是胎骨潔白細密而堅硬,足底露胎處有火石紅;二是口沿塗有粉質的粉白釉或漿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稜角略園式、滾園式或為里收外斜削的二層台式;四是器身紅釉與足除露胎處有一條白色線;五是器型獨特如觀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時極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數無款,偶有青花""福""、""壽""、""大清年制""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銅是一種很活躍的元素,在不同的燒制氣氛下,銅的呈色是不一樣的。正常的銅紅是在還原氣氛下的呈色,但由於古代窯火、窯溫等控制並不是很精密,常常會出現燒制失敗。如果氣氛控制失誤,使窯內呈氧化氣氛,則銅則會呈層次不同的青綠色,郎窯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傳世的郎窯器有所謂的""郎窯綠""或稱""綠郎窯"",又有一種器里釉為紅色而器外呈淺綠色的稱為""反郎窯"",這些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郎窯紅器的變異類。""郎窯綠""器的特點與郎窯紅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則加以鑑定,而""反郎窯""器則多為水盂等小型器,數量極其稀少。
分類
郎窯的產品除郎窯紅外,還有郎窯綠,郎窯蘭釉及描金、郎窯青花、五彩等。而郎窯的最大成就是恢復了明中期失傳的銅紅釉燒造技術,成功地燒成著名的郎窯紅。以銅原料作為着色劑,早在漢代的鉛綠釉陶器上就使用過,鉛綠釉就是銅在低溫氧化焰中的呈色。高溫銅紅最早出現在唐代的長沙窯,另在唐長沙窯和宋代均窯中還作紋飾使用過。真正燒成渾然一色的銅紅釉瓷器始於元代的景德鎮窯,釉色為暗紅色。它為後世銅紅釉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到明早期的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窯才真正燒成通體鮮紅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這種燒造技術就失傳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窯中才又成功地燒制出高溫銅紅釉瓷器。[2]
辨別真偽
紅釉瓷與郎窯紅
中國清代景德鎮窯紅釉瓷。系因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監造瓷器而得名,另外還有豇豆紅和霽紅。郎廷極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任職中燒制郎窯紅的。郎窯一名最早見於劉廷璣《在園雜記》,書中載有"近復郎窯為貴,紫垣中丞公開府西江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比摹成、宣、黝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認"。紫垣為郎廷極的別號,他在任期間監督匠師模仿宣德、成化時期瓷器,能達到亂真的程度。由於康熙郎窯紅釉瓷器的珍貴,物罕而價昂,因此後世仿造者比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幾乎可以亂真。但仿品是無法擺脫它的時代特徵的,與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窯紅""仿品多為民國時仿製,也有採用雍正時的仿哥釉器再加綠釉或乾脆加彩來仿康熙各色郎窯器的。 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現白色星點;二是上半部釉色與下半部釉色反差較大,不協調;三是胎質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過輕或過重;五是器型沒有康熙時的典雅端莊;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藝不一樣。只要細心觀察對照,仿品和真品還是可以區分的。[3]
相關視頻
郎窯紅,真正的中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