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士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郎士寧(1688-1766)清代著名畫家。意大利人。原名約瑟·迦斯底里阿納。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5年)歸化中國,他一面傳道,一面以畫清廷,為清代內廷供奉的畫家。善寫生,工畫人家、禽獸、花鳥。時准噶樂進貢大宛馬,清帝命名旭意驄,並令郎士寧作畫 ,極為神似。著名的《香妃像》也是他的手筆,他與當時宮廷內中外畫家合作的畫頗多,如《萬樹園賜宴圖》、《馬術圖》、《格登鄂斫營圖》等。其作品流傳至今的有:《白猿圖》、《松鶴圖》、《竹陰西 圖》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郎世寧
外文名稱 約瑟·迦斯底里阿納
國籍 意大利
出生地 意大利 米蘭
出生日期 1688年
逝世日期 1766年7月16日
職業 傳教士,宮廷畫家
信仰 天主教
代表作品 《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等。
人物簡介
郎世寧[1] (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生於米蘭, 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2]
成就及榮譽
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
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後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
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成為雍正帝、乾隆帝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見插圖)、《弘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
理解
幼從學沈德潛,豁達識體,不參與皇權之爭。且又聰明持重,政績斐然。他死後,乾隆帝深 愛新覺羅·允禮像感若失股肱。工書法,善詩詞,好遊歷,四川名山大川皆布其足跡,留有遺蹤。
雍正帝胤禛(zhēn)即位後,為避名諱,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胤"字而改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禮"。
曾秘密奏請蠲免江南諸省民欠漕糧、蘆課、學租、雜稅,允准,因而獲"秉性忠直"、"存心寬厚"之讚譽。乾隆元年(1736),因罷雙俸。三年卒,諡毅。著有《春和堂集》、《靜遠齋集》、《奉使紀行詩集》、《工程做法》等書。
=延伸 上諭宗人府:"果郡王為人直朴謹慎,品行卓然。朕即位以來,命王辦理理藩院及三旗事務數年,王失志忠誠,毫不顧及己私,執持正理,概不瞻徇,贊襄朕躬,允稱篤敬。王微有弱疾,雖偶尓在家調養,而一切交辦事件仍然盡心料理。今承我聖祖皇考六十餘年至聖至神,化洽宇宙之恩,普天共享生平,固無庸似者年諸王效力於其間。朕以為若能盡心為國,備極忠誠,恪守臣子恭順之道。其人為尤甚,其事為尤難,着將王晉封親王,為朕之子弟及世世子孫之表范。"
生平詳考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二日寅時生(公元1697年3月24日)。
雍正評價皇十七子胤禮:"實心為國""盡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
胤禮從康熙四十四年,九歲開始隨駕巡幸,至康熙謝世無封。
雍正元年四月初三日雍正帝給禮部諭:"景陵辦理修飾甚好,十七阿哥、孫渣齊、薩爾那甚屬盡心,敬謹效力。十七阿哥封郡王……"十六日正式"封十七阿哥允禮為多羅果郡王……"管理藩院事。
五月二十七日,雍正命"以果郡王署右翼前鋒統領"。隸屬前鋒營。
七月初六日,著果郡王允禮管理正黃旗蒙古都統事務。七月二十七日,著果郡王允禮管理鑲藍旗漢軍都統事務。如此,胤禮兼任兩個旗的都統事務。
九月三十日,雍正賜胤禮白銀一萬兩。
雍正二年正月十七日,伊爾拜革職。胤禮正式出任鑲藍旗漢軍都統。
五月初八日,雍正諭:"以果郡王允禮管理鑲紅旗滿洲都統,仍兼管鑲藍旗漢軍都統。"
雍正二年八月初八日祭大社大稷,胤禮往替皇帝行禮。初九日,胤禮代皇帝祭孔。
八月二十七日,雍正諭宗人府:"著加怡親王俸銀一萬兩,果郡王著照親王給與俸銀俸米。"[2]
郎世寧1715年他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
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
儘管如此,洋畫家郎世寧也必須遵守作畫前繪製稿本,待皇帝批准後再"照樣准畫"的清宮繪畫制度,目前保留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郎世寧《百駿圖》稿本就說明了這一點。
郎世寧還將歐洲的繪畫技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家,使得清代的宮廷繪畫帶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現出不同於歷代宮廷繪畫的新穎畫貌和獨特風格。
郎世寧原系來華傳教的耶穌會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於為皇帝作竟沒有機會傳教。
他擅於採納中國繪畫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藝術的基本特點。
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館都有他的作品陳列。[2] 社會評價 他為二百多年前中國與歐洲的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重要和積極的貢獻。
由於郎世寧的一生幾乎都是在中國度過的,他的藝術創作也都以中國的人和事為題材,所以郎世寧的生平和藝術,已經成為了中國美術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來加以敘述和評價了。
郎世寧在宮廷內作畫,獲得了許多榮耀,不但超過了其他歐洲傳教士畫家,而且令眾多供奉宮廷的中國畫家也無法望其項背。
但郎世寧在為中國皇帝服務時,其身份僅是一個宮廷畫家而已,並無優越條件。
他的歐洲夥伴王致誠曾在寫往歐洲的信件中說起他們作畫的情形:"吾人所居乃一平房,冬寒夏熱。
視為屬民,皇上恩遇之隆,過於其他傳教士,但終日供奉內廷,無異囚禁……作畫時頗受摯肘,不能隨意發揮。"其作畫場所及條件都十分艱苦,郎世寧的榮譽來之不易。
郎世寧於1766年去世,年78歲,喪禮備極哀榮,葬於城外數公里御賜的一塊土地上,乾隆還親撰墓志銘,
以示對這位高年教士永遠懷念。[2]
個人其它信息
對中國繪畫的貢獻
聶崇正認為,雖然郎世寧的繪畫可謂中西合璧,實際上主要的畫法還是西方的,
只是根據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在光線利用上進行了調整。
歐洲的肖像畫,比如荷蘭的倫勃朗,經常將人物置於側光環境中,人臉就會半明半暗,但這在當時,中國人是接受不了的,認為是"陰陽臉",被畫髒了臉。
郎世寧就借鑑中國人像寫真,讓人臉儘量接受正面光,避免側面光,同時在人物的鼻翼兩側、鼻子、脖子下,稍稍加重,這樣五官就更清晰、立體。
郎世寧對於透視法在中國的引進也起了很大作用。
雍正時期的學者、大名鼎鼎的總督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寫過中國最早介紹透視法的著作《視學》,文中就曾提到該書是和朗學士多次交談、探討才寫成。
裡面附有很多介紹歐洲透視法的木刻圖。
在還沒有照相機的年代,郎世寧還用他的畫筆記錄了很多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如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歸順的少數民族頭領的場景。
郎世寧和西洋樓
對美術不熟悉的人可能不太熟悉郎世寧,但他參與設計的圓明園西洋樓可謂無人不知。
聶崇正認為,曾被英法聯軍掠走,前幾年被購回的大水法12生肖部分獸頭,有些極可能出自郎世寧之手。
雖然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但很多地方都明顯看到"郎式風格"。
郎世寧作品市場
聶崇正介紹,現存郎世寧的作品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明款的,
畫上題有"臣"字,都是為皇帝畫的,
大概有六七十幅;另外還有一部分作品雖然沒有他的題款,但西洋風格很濃,
也能達到郎世寧繪畫水平。
兩者加起來可以過百。
郎世寧的作品現主要存於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鎮江市博物館、
瀋陽故宮、天津藝術博物館也藏有一兩幅。
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德國柏林的東亞美術館也藏有個別作品。
聶崇正此前曾為馬晉收藏的《百駿圖》稿本進行鑑定,目前該作品正在皇城藝術館展出、並將於6月15日-17日上拍北京鴻正春季書畫拍賣會。
聶崇正介紹,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也藏有同樣一件稿本。
在古代,重要作品都要先畫圖稿經皇帝過目才能正式創作,所以檔案里常有"成稿預覽"的記載。
聶崇正說,郎世寧的作品在藝術品市場上的價格很不規律,但總的來說,升值的空間很大,因為郎世寧的作品流失在民間和海外的很少。
幾年前,《苹野鳴秋》、《秋林群鹿》兩幅作品在海外拍出了很好價格,自己曾為之鑑定。
法國也拍過一幅半身妃子像,但因為沒有明款,成交價很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