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李仁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郁李仁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郁李仁
【生境分布】
歐李生於陽坡砂地、山地灌叢中,或庭園栽培;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 江、河北、內蒙古、山東、河南等省區。郁李生于山坡林下、灌叢中或栽培;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東、浙江等省區。長柄扁桃生於丘陵地區向陽石 礫質坡地或坡麓,也見於乾旱草原或荒漠草原;分布於內蒙古、寧夏。
【藥材來源鑑定】
為薔薇科植物歐李Cerasus humilis(Bge.)Sok.、郁李Cerasus japonica(Thunb.)Lois.或長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 Pall.的乾燥成熟種子。前二種習稱「小李仁」,後一種習稱「大李仁」。因其花與果實皆有馥郁香氣,植物形態似李而小,故名郁李。其果仁(種子)入藥,名郁李仁。
【藥材歷史考證】
郁李仁,原名郁李人(仁)。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樹高五六尺,葉、花及樹並似大李,惟子小若櫻桃,甘、酸。」《本草圖經》曰:「今處處有之。木高五六尺,枝條、花、葉皆若李,惟子小若櫻桃,赤色而味甘、酸,核隨子熟。六月采根並實,取核中人用。」李時珍曰:「其花粉紅色,實如小李。」以上本草所述,應包含有現今藥用郁李仁正品。
【植物形態鑑定】
1.歐李:落葉灌木,高1~1.5m;小枝被短柔毛,腋芽三個並生,中間為葉芽,兩側為花芽。葉互生,葉柄長2~4cm;葉片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2.5~5cm,寬1~2cm,中部以上最寬,頂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單鋸齒或重鋸齒,兩面無毛或僅下面被稀疏短柔毛,側脈6~8對;托葉線形,早落。花單生或2~3朵簇生,花葉同開;花梗長5~10mm;萼筒長與寬近相等,約3mm,萼片5,反折;花瓣5,長圓形或倒卵形,粉紅色或白色;雄蕊30~35;花柱與雄蕊近等長,無毛。核果成熟時近球形,紅色或紫紅色,直徑1.5~1.8cm,肉質多汁,不開裂;核近球形或倒卵形。花期4~5月,果期6~10月。
2.郁李:與歐李主要區別特徵: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中部以下最寬,基部圓形,邊緣有缺刻狀尖銳鋸齒;萼片橢圓形,花瓣卵狀橢圓形;核果直徑約1cm。花期5月,果期7~8月。
3.長柄扁桃:與以上二種及近緣植物主要區別特徵:灌木,高1~2m;枝無刺。葉片橢圓形、近圓形或倒卵形,長1~4cm,寬O.7~2cm,基部寬楔形,兩面疏生短柔毛,邊緣具不整齊鋸齒。花單生,花梗長4~8mm;萼筒寬鐘形。核果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10~15mm,密被短柔毛,果肉薄而乾燥,成熟時開裂,離核;核寬卵形,頂端具小突尖頭,表面平滑或有皺紋;花期5月,果期7~8月。
【藥材性狀鑑定】
1.小李仁:呈卵形,長5~8mm,直徑3~5mm。表面黃白色或淺棕色,一端尖,另端鈍圓。尖端一側有線形種臍,圓端中央有深色合點,自合點處向上具多條縱向維管束脈紋。種皮薄,子葉2,乳白色,富油性。氣微,味微苦。
2.大李仁:長6~10mm,直徑5~7mm,表面黃棕色。[1]
【藥材顯微鑑定】
種皮表面觀:
1.郁李仁:種子中部種皮表皮細胞圓形、長多角形、橢圓形,直徑54~137um,具細胞間隙;石細胞單個散在或2~3個相連,類圓形、長圓形,直徑32~98um,側壁邊緣略呈波浪狀彎曲,均勻增厚,約5.5um,側壁孔溝較稀疏,形成大小不整齊的齒狀壁,底壁紋孔不明顯。近尖端處石細胞排列較緊密,橢圓形、類圓形、多角形、長多角形,直徑25~51um,側壁厚6~16um,孔溝較密,有的可見紋孔。合點處表皮細胞多角形,直徑18~31um;石細胞較小,單個散在或2~6個聚集,多角形、類圓形,直徑12~41um,側壁厚約5.5um,孔溝明顯,胞腔類多角形、橢圓形。
2.歐李仁:種子中部種皮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橢圓形,直徑44~138um,細胞間隙細小;石細胞單個散在或2~4個相連,橢圓形、圓形、長卵圓形,長28~100(~119)um,寬30~57um,焦距上調可見到石細胞上部形成的環狀圈,層紋明顯,焦距下調,可見側壁,厚4~8um,孔溝較稀疏,分布不均勻,形成大小不整齊的齒狀壁,底壁近無紋孔。近尖端處石細胞排列較緊密,多角形、類多角形、類圓形、類長圓形、類三角形,有的一端狹尖,長38~62um,寬3l~49um,側壁厚7~13um,孔溝較密,有的可見紋孔。合點處表皮細胞較小,多角形,直徑18~31um;石細胞較小,單個散在或2~4個聚集,分布均勻,多角形、類圓形、直徑20~35um,側壁厚5~7(~10)um,孔溝多不明顯,紋孔近無,有的胞腔較小,圓形、橢圓形。種子中部及尖端處種皮薄壁細胞中多含草酸鈣簇晶。
3.長梗扁桃仁:種子中部種皮表皮細胞類圓形、長圓形,直徑50~125um,具細胞間隙;石細胞單個散在或2~6個相連,圓形、長圓形,直徑31~68um,側壁厚約7um,孔溝較細密,形成整齊的齒狀壁,底壁紋孔較少。近尖端處石細胞排列較緊密,類長方形、橢圓形、類圓形、類三角形,長32~75um,寬25~50um,側壁均勻增厚,約10um,孔溝深而密,成整齊的齒狀缺刻。合點處表皮細胞較大,類長方形、類圓形,長31~65um,寬約31um;石細胞2~8個相連,排列較疏鬆,類圓形,直徑18~38um,側壁厚約8um,孔溝明顯,胞腔較小,多角形、圓形。種子中部及尖端處種皮薄壁細胞中多含草酸鈣簇晶。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0.5g,置帶塞試管中,加5%硫酸溶液3ml,充分混合。試管中懸掛一條三硝基苯酚試紙(勿使濾紙條與溶液接觸),塞緊,將試管置40℃~50℃水浴中,10分鐘後試紙條由黃色變為紅色。
【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採收成熟果實,堆放在陰濕處,待果肉全部爛透時,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出種子,乾燥。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
辛、苦、甘,平。歸脾經、大腸經、小腸經。潤燥滑腸,下氣,利水。用於津枯腸燥,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內服:6~9g,水煎服。孕婦慎用。
【附註】
1.置陰涼乾燥處貯藏,防蛀。
2.我國部分地區將同科植物榆葉梅Amygdalus triloba(Lindl.)Ricker的乾燥成熟種子作郁李仁使用。主產於東北、河北。其藥材性狀鑑定特徵:種子呈圓錐形,長7~8mm,直徑約6mm。種皮紅棕色,具皺紋。合點深棕色直徑約2mm。其藥材顯微鑑別特徵:種子中部種皮表皮細胞長多角形、長圓形,直徑44~117um,具細胞間隙,較小;石細胞單個散在或2~8個相連,有的多至25個,圓形、橢圓形,長57~94um,寬31~63um,側壁厚3~7um,孔溝較密,較寬,形成大小不整齊的齒狀壁,底壁紋孔較少。
近尖端處石細胞多個相連,類長方形、多角形、長橢圓形、三角形,長至57um,寬至25um,側壁厚4~12um,孔溝較稀疏,種皮薄壁細胞中偶見草酸鈣簇晶。合點處表皮細胞較大,類多角形,直徑至51um;石細胞,單個或2~6個相連,排列較疏鬆,類多角形、類圓形,直徑11~44um,側壁厚約6um,孔溝明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