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鄴城佛造像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鄴城佛造像博物館位於河北省臨漳縣,總投資1億元,建築面積8700餘平方米。該館展廳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佛教東漸為主題,分為漢晉十六國佛教與鄴城和北魏佛教與鄴城兩個單元。第二部分以東魏北齊時期的鄴城佛教為主題,分為東魏遷都和佛教中心東移和全盛的鄴城佛教兩個單元。第三部分以鄴城佛學的衰與榮為主題,分為建德法難與鄴城佛教的衰亡和鄴下佛學流派影響深遠兩個單元。[1]

發展歷史

臨漳鄴城的文明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春秋時齊桓公納管仲之諫始築,戰國時屬魏、西門豹為鄴令投巫治水。 鄴城都城建築前承秦漢後啟隋唐,中軸對稱、棋盤格局、功能分區明顯、單一宮城制,開都城規劃之先河、為古代都城建築之典範。其規劃設計思想和布局特點影響深遠,對後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築都有着很大影響。鄴城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三十六處大遺址之一。

臨漳縣先後被命名為省級園林縣城、省級衛生縣城、全國綠化模範縣、因境內鄴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六次成為國都。2011年12月6日至8日,鄴都文化高峰論壇暨2011年中國古都學會年會在臨漳縣舉行,臨漳縣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三國故地,六朝古都。

2012年年初,鄴城考古隊在臨漳縣的鄴城遺址北吳莊,發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共出土各類佛造像2895件。引起世人關注。這批佛教造像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少數為青石造像,時代跨越東魏北齊至唐代初期,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造型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見。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博士介紹,北吳莊佛造像時代起始於東魏北齊,止於唐代早期。北吳莊佛造像為首批修復完成的佛造像的代表文物,其中「龍樹背龕」的佛造像精美絕倫,為中國北方佛教史上首次發現。

鄴城遺址的考古發現,是中國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穫之一。如此規模宏大(長400米)、地理位置重要(鄴城御道附近)的多院式佛教寺院,無疑具備了皇家寺院的氣派。據說當時的統治者將國庫收入的1/3用於建設佛寺。佛教造像埋藏坑是新中國發現數量最多的一次。

2012年3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臨漳縣鄴城遺址東部北吳莊(臨漳縣下轄村莊名)佛造像埋藏坑進行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出土佛教造像2895件(塊),佛造像數量眾多,級別史無前例,是已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出土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 根據粗略統計,有題記的超過百件,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少數為青石造像。根據造像特徵、題記年代等初步確認,佛造像時代主要是東魏北齊時期。

建築布局

該館展廳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佛教東漸為主題,分為漢晉十六國佛教與鄴城和北魏佛教與鄴城兩個單元。第二部分以東魏北齊時期的鄴城佛教為主題,分為東魏遷都和佛教中心東移和全盛的鄴城佛教兩個單元。第三部分以鄴城佛學的衰與榮為主題,分為建德法難與鄴城佛教的衰亡和鄴下佛學流派影響深遠兩個單元。[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