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鄒芙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鄒芙都

來自 重慶社科網 的圖片

鄒芙都,男,漢族,1975年6月生,湖南衡陽人。中共黨員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2]、院黨委副書記,全面負責學院行政工作,分管人事、財務、研究生教育等工作。曾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教育部新世紀人才、重慶市特支計劃領軍人才等人才計劃,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5]。主要從事古文字與先秦史教學與研究,兼任西南大學中國古代史學科負責人、商周金文與先秦史研究所所長,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2項(均"優秀"結項等級)、省部級項目5項;出版學術著作7部,在《歷史研究》《民族研究》《考古》《文物》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3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篇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官網"最新成果集萃"全文轉載、10餘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青年獎、重慶市社科聯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重慶市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及重慶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多項。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先秦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西南地區秘書長)、重慶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重慶市文史遺產研究部部長、西南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西部史學》執行主編等。

現任重慶市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湖南衡陽

出生日期----1975年6月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職稱----教授

人物介紹

鄒芙都(1975年6月- ),湖南衡陽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歷史文化學院 民族學院副院長。2006年晉升副教授,2010年破格晉升教授,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兼任西南大學歷史博物館館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重慶市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場考評專家組成員;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同行通訊評審專家庫及重慶市社會科學專家庫。

人物簡介

鄒芙都(1975年6月- ),湖南衡陽縣人,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晉升副教授,2010年破格晉升教授。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現任西南大學歷史博物館館長、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院長助理,兼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重慶市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場考評專家組成員。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同行通訊評審專家庫及重慶市社會科學專家庫。主要從事青銅器與古銘刻、先秦秦漢史、出土文獻學等研究與教學。

科研

科研上,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商周金文字詞集注與釋譯》1項,年度項目《楚系有銘銅器的整理與研究》、《2007年以來新見殷周有銘銅器的整理與研究》兩項,省部級項目《教育人類學視域下的古器物教育功能研究》等3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基金重大培養項目《禮樂器的社會教化功能與古代社會禮樂調控模式研究》及博士基金、育苗基金等項目近10項;參與國務院重大文化工程、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國家及部級項目5項。出版《楚系銘文綜合研究》等學術著作3部。近年,在《光明日報》、《民族研究》、《文獻》、《社會科學戰線》、《考古》、《考古與文物》、《江漢考古》等核心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數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楚系銘文綜合研究》(獨著)獲重慶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教學

教學上,開設有《先秦禮樂文明研究》、《青銅器研究專題》、《博物館學與文物鑑定》、《出土文獻研究專題》、《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文選》、《古銘刻學》、《國學概論》等研究生與本科課程。主持教改課題3項。教學技能上,獲西南大學首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三等獎,西南師範大學優秀實習指導教師榮譽稱號;指導的本科生畢業論文《從青銅器看東周的美學思潮》等多次獲得西南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論文二、三等獎;教學獲獎上,教學成果《中國古代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分別獲得西南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重慶市第三屆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研究生課程:

《先秦禮樂文明研究》、《青銅器研究專題》、《博物館學與文物鑑定》、《出土文獻研究專題》等;

2、本科生課程:

鄒芙都

來自 新浪 的圖片

《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文選》、《古銘刻學》、《中國青銅文化》、《博物館學概論》、《國學概論》等;

3、教學獲獎:

《中國古代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獲重慶市第三屆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三)(2009年);

《中國古代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獲西南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三)(2008年);

榮獲"西南大學首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三等獎"(2006年);

榮獲"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課堂教學比賽二等獎"(2006年);

榮獲"西南師範大學優秀實習指導教師"稱號(2005年);

指導的本科生畢業論文《從青銅器看東周的美學思潮》獲"西南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論文二等獎"(2007年)。

科研項目

1.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商周金文字詞集注與釋譯》(13&ZD130)1項;

2.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項:《楚系有銘銅器的整理與研究》(結項獲"優秀"等級);《2007年以來新見殷周有銘銅器的整理與研究》。

3.主持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1項:《新金文編(2007-2014年)》;

4.主持省部級項目2項:國家人事部《教育人類學視域下的古器物教育功能研究》(結項)、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巴文化的開放性體系研究:以巴文化區的考古遺存為視角》。

5.主持教育部直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基金重大培養項目2項:《禮樂器的社會教化功能與古代社會禮樂調控模式研究》(結項)、《中國古代邦交史與邦交文化研究》(結項)。

6.主持博士基金、育苗基金等項目5項(結項);此外擔任國務院重大文化工程項目《中華大典·工業典·紡織與印染分典》副主編(結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國家及部級項目5項。

科研成果

出版《楚系銘文綜合研究》等學術著作3部。近年,在《民族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文獻》、《考古》、《考古與文物》、《社會科學戰線》、《江漢考古》、《四川大學學報》、《西南大學學報》等重要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數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論點摘錄。《楚系銘文綜合研究》(獨著)獲重慶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