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平基督教浸禮會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a/a5/%E9%82%B9%E5%B9%B3%E5%9F%BA%E7%9D%A3%E6%95%99%E6%B5%B8%E7%A4%BC%E4%BC%9A%E6%95%99%E5%A0%82.jpeg)
鄒平基督教浸禮會(教堂)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鄒平基督教浸禮會教堂位於山東省鄒平市黛溪街道辦事處城裡村,坐北朝南,為1900年修建的中西合壁重檐式磚木結構建築,房頂原為小灰瓦,現為板瓦,檐下有磚雕花卉圖案。南北各有一拱門,門旁有窗,內部為8根合抱木質立柱和4根橫樑連接形成的穹窿型屋架,屋架橫木上鐫刻着「主降世一千九百年」,內有仲牧德教碑和白師母紀念碑各一通砌於西牆內。設上下兩層坐席,可同時容納500人作禮拜。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文物保護
浸禮會教堂2001年被公布為鄒平縣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鄒政發【2001】64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