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鄒城尼山區抗日英烈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鄒城尼山區抗日英烈園

鄒城尼山區抗日英烈園位於鄒城市城前鎮渠莊村駐地,總占地面積80餘畝,其中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主要建有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館、抗日子弟小學、抗日後方醫院、防空洞、八路軍兵營、紅色文化廣場、紅色體驗區、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和廁所等基礎設施。

1943年12月立。紀念碑座北面南,由四方形的石灰岩雕鑿面成。碑座呈方須彌形,高0.5米,碑身高2米,上寬0.40米,下寬0.55米。正面鐫刻着魯南參議長彭畏三同志書寫的「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碑陰(北面)記述着魯南尼山區黨政軍民抗日鬥爭的光輝歷史,謳歌了尼山區軍民與日寇鬥爭的壯烈場面和英雄事跡。紀念碑兩側刻有166位抗日烈士的姓名、籍貫。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對研究魯南抗日戰爭史有十分重要的資料價值。1982年在原址加蓋六角小亭加以保護,1985年被濟寧市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評為鄒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被評為濟寧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立碑之早在全省範圍內是首屈一指的,乃至在全國範圍內也是比較罕見的。

1939年秋,一一五師政委、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同志按照八路軍總部指示向魯南進軍,率115師一部挺進魯南地區,創建以抱犢崮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隨後指示開闢尼山區抗日根據地。尼山區是魯中與魯南交界的百里山區,是抱犢崮抗日根據地北部的屏障,是魯南的戰略要地。羅榮桓在尼山區先後指揮過三打白彥、第一次反「掃蕩」、桃花山戰鬥、桃花山反頑戰、剿滅劉桂堂、秦啟榮、張顯榮系列土匪等戰鬥,解決了當時尼山區「四多」問題:日軍多、偽軍多、土匪多、頑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