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邶風·燕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邶風·燕燕

邶風·燕燕

《邶風·燕燕》是中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中國詩史上最早的送別之作,其送別對象及送別原因,歷來眾說紛紜。全詩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別情境,末章轉為對所送之人品德的言說。詩歌採用重章復唱的手法,既易辭申意,又循序漸進,且樂景與哀情相反襯,從而把送別情境和惜彆氣氛表現得深婉沉痛。

作品原文

邶風·燕燕⑴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⑵。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⑶,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⑷。之子于歸,遠於將之⑸。瞻望弗及,佇立以泣⑹。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⑺,其心塞淵⑻。終溫且惠⑼,淑慎其身⑽。先君之思⑾,以勖寡人⑿。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邶(bèi):周朝國名,在今河南湯陰南。燕燕:即燕子。

⑵差(cī)池:義同「參差」,不整齊的樣子。

⑶瞻:往前看;弗:不能。

⑷頡(xié):上飛。頏(háng):下飛。

⑸將(jiāng):送。

⑹佇:久立等待。

⑺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任:誠實可信任。氏:姓氏。只:語助詞。

⑻塞(sè):誠實。淵:深厚。

⑼終:既。溫:溫柔。且:又。惠:和順。

⑽淑:善良。慎:謹慎。

⑾先君:已故的國君。

⑿勖(xù):勉勵。一作「畜」。寡人:寡德之人,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白話譯文

燕子展開翅膀飛,翅膀展開不整齊。這個婦人要大歸,遠遠送她到郊區。睜眼望她望不見,哭泣眼淚落如雨。

燕子展開翅膀飛,忽上忽下望見它。這個婦人要大歸,遠遠出來往送她。睜眼望她望不見,久立哭泣想着她。

燕子展開翅膀飛,下下上上發呢喃。這個婦人要大歸,遠遠送她去向南。睜眼望她望不見,實在勞我心不安。

仲氏誠實又可信,心胸開朗能容忍。性格溫柔又和順,行為善良又謹慎。常說別忘先君愛,她的勸勉記在心。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具體的創作背景,《毛詩序》記載是「《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這個說法為多數解詩者所採信。據《左傳·隱公》三及四年的紀事,衛莊公夫人莊姜無子,以莊公妾陳女戴媯之子完為己子。莊公死,完即位,為州吁所殺。戴媯以子被殺歸陳,此是大歸,即歸而不再回衛,莊姜相送而作此詩。《詩三家義集疏》引《魯詩》說此詩寫衛定公的夫人定姜的事。定姜的兒子去世,兒媳沒有子女,服喪三年後,定姜把她送回娘家。臨別揮淚垂涕,寫了這首詩。另有說法認為此詩寫衛國國君送其二妹遠嫁。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邶風·燕燕》全詩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別情境,後一章深情回憶被送者的美德。全詩抒情深婉而語意沉痛,寫人傳神而敬意頓生。

前三章開首以飛燕起興:「燕燕于飛,差池其羽」「頡之頏之」「下上其音」。陽春三月,群燕飛翔,蹁躚上下,呢喃鳴唱。然而,詩人用意不只是描繪一幅「春燕試飛圖」。而是以燕燕雙飛的自由歡暢,來反襯同胞別離的愁苦哀傷。此所謂「譬如畫工」又「寫出精神」。接着點明事由:「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父親已去世,妹妹又要遠嫁,同胞手足今日分離,此情此境,依依難別。「遠於將之」「遠送於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見離情別緒之黯然。然而,千里相送,總有一別。遠嫁的妹妹終於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長仍依依難捨。這裡詩歌運用藝術手法表現出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佇立以泣」「實勞我心」。先是登高瞻望,雖車馬不見,卻行塵時起;後是瞻望弗及,唯佇立以泣,傷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別,纏綿悱惻,鬼神可泣。這三章重章復唱,既易辭申意,又循序漸進,且樂景與哀情相反襯;從而把送別情境和惜彆氣氛,表現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讀。

四章由虛而實,轉寫被送者。原來二妹非同一般,她思慮切實而深長,性情溫和而恭順,為人謹慎又善良,正是自己治國安邦的好幫手。她執手臨別,還不忘贈言勉勵:莫忘先王的囑託,成為百姓的好國君。這一章寫人,體現了上古先民對女性美德的極高評價。在寫法上,先概括描述,再寫人物語言;靜中有動,形象鮮活。而四章在全篇的結構上也有講究,前三章虛筆渲染惜彆氣氛,後一章實筆刻畫被送對象,採用了同《召南·采蘋》相似的倒裝之法。 《邶風·燕燕》之後,「瞻望弗及」和「佇立以泣」成了表現惜別情境的原型意象,反覆出現在歷代送別詩中。「佇立以泣」的「淚」,成為別離主題賴以生髮的藝術意象之一。

名家點評

宋代許顗:「『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此真可以泣鬼神矣。」(《彥周詩話》)

宋代朱熹:「不知古人文字之美,詞氣溫和,義理精密如此。秦漢以後無此等語。某讀《詩》,於此數句……深誦嘆之。」「譬如畫工一般,直是寫得他精神出。」(《朱子語類》)

清代王士禛:「萬古送別之祖。」(《帶經堂詩話》)

清代陳震:「哀在音節,使讀者淚落如豆,竿頭進步,在『瞻望弗及』一語。」(《讀詩識小錄》)

清代吳闓生:「起二句,便有依依不捨意。」(《詩義會通》)

清代陳繼揆:「『燕燕』二語,深婉可誦,後人多許詠燕詩,無有能及者。」(《讀詩臆補》)[1]

參考文獻

  1. 燕子見證兄妹離別,搜狐2016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