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邵陽豬血丸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邵陽豬血丸子

豬血丸子,又稱血粑豆腐,是湖南邵陽地區的傳統家常菜。是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份,幾乎家家戶戶都制此品,以供數月之需。是邵陽的傳統食品,始於清康熙年間,民間歷代相傳,至今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 寶慶豬血丸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先用紗布將豆腐中的水分濾干,然後將豆腐捏碎,再將新鮮豬肉切成肉丁或條狀,拌以適量豬血、鹽、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許麻油、香油、味精、芝麻等佐料,攪拌勻後,做成饅頭大小橢圓形狀的丸子,放在太陽下曬幾天,再掛在柴火灶上讓煙火熏干,煙熏的時間越長,臘香味越濃。也有做一鐵架,架下用火爐焚燒鋸木屑、糠皮、穀殼或木炭熏烤,此種熏法特別講究火候,不能過急過猛,否則口味不佳。丸子熏干後即可食用。 豬血丸子色、香、味俱佳,臘辣可口,增進食慾,且易於保藏,至少半年內不會變質,同時還攜帶方便,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是宴客時一道開胃的冷盤。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邵陽豬血丸子

主要食材; 豆腐

口味; 鹹淡適度

別稱; 血粑豆腐

特色

寶慶豬血丸子是寶慶的傳統食品,始於清康熙年間,歷代相傳,至今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豬血丸子,含植物蛋白質和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鹹淡適度,臘香可口,易於保藏,食用方便,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尤為寶慶(邵陽)人喜愛。

做法

食材:血豆腐50塊 雞蛋16個 鮮豬血1000克 鮮豬肉750克 精鹽150克 辣椒粉200克

1.先將豆腐放筐內濾水,豬肉(肥肉或者豬的板油)切碎。

2.將豆腐揉成糊狀,加入肉末、豬血(留250克上色用)、食鹽、辣椒粉,攪拌均勻。

3.把拌好配料的豆腐糊分成16等分,捏成坨,每份包入一個去殼的熟雞蛋,搓成圓球狀。

4.逐個將丸子外面粘上一層鮮血,平擺在木板上,放太陽下曬乾(要曬二三天)或者放在燒柴火的灶上烘乾即成。

營養價值

做好的豬肉丸子,形圓色黑。食和時切成3毫米厚的片狀,蒸煮皆可,佐酒下飯均宜。這種丸子易貯存、攜帶,如貯藏得法,可放至第二年的五六月份。

豬血的營養十分豐富,素有"液態肉"之稱。豬血蛋白質的含量要高於牛肉、瘦豬肉,而且容易消化吸收。豬血蛋白質所含的氨基酸比例與人體中氨基酸的比例接近,非常容易被機體利用,因此,豬血的蛋白質在動物食物中最容易被消化、吸收。

豆腐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糖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大豆的蛋白質生物學價值可與魚肉相媲美,是植物蛋白中的佼佼者。大豆蛋白屬於完全蛋白質,其氨基酸組成比較好,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它幾乎都有。大豆可以直接烹調食用,人體對其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只有65%,而製成豆腐消化率可以提升到92%~95%。

起源

豬血丸子還有一個"光榮而優美"的來歷。做豬血丸子的起因始於清朝康熙年間,當時邵陽的普通老百姓在忙完了一年的"農活"後(是指給地主老財當傭人的貧下中農)卻又要準備下沅江,到長沙等地去"挑鹽"回來賣。算是打"短工"掙點錢貼補家用。路途遙遠、時長日久,勤勞智慧的邵陽媳婦就到當地集市找到殺豬賣肉的屠夫,要了幾碗新鮮豬血,回家就和已經捏碎濾幹了的豆腐"摻合"在一起;然後加入一些鹽、老薑碎末、

辣椒粉等佐料。再用手揉成一個饅頭大小橢圓形狀的丸子,然後在上面抹一些菜油。做好以後,撒上一些"松樹針"放在用竹子做成的器皿里,拿到太陽下曬一、二天,再放到裡屋掛在柴火灶上,讓煙火熏干。煙越大熏得時間越長,其臘香味就越濃。烘乾以後用水一煮就可以切成片吃了,非常方便。所以當時要出遠門的漢子,家裡如果沒有什麼吃的可帶,其媳婦就會給煮上幾個,包好帶在路上吃。這樣才不會餓着自家的男人。

傳說,與當地的另一種傳統食品--黑飯有關。相傳,楊家將楊六郎入獄後,楊排風每次去牢中給六郎送飯,都被獄卒吃了。於是楊排風想出了一個主意,用一種植物混合糯米蒸煮成一鍋飯,顏色如同黑炭。而下飯菜就是用外表黑乎乎的血豆腐代替。由於黑乎乎的,這次送的飯獄卒沒敢吃,終於送到了六郎手中。這個故事在當地被流傳開來,為了紀念機智的楊排風,每年的農曆四月八日在當地都會舉辦賽歌等歡慶活動,被稱為"姑娘節"。 而黑飯與血豆腐就被當成了傳統食品繼承了下來。[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