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邵厚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邵厚坤,橋樑專家,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我國預應力混凝土橋樑設計的開拓者。主持了我國第一孔預應力混凝土橋樑的設計;設計並參與我國第一座採用頂推法施工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的修建;首次在工程中採用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橋樑;指導完成國內首次採用轉體施工方法架設的剛性索、槽形梁鐵路斜拉橋和設計當時國內外同類橋樑中跨度最大的三跨連續自錨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為我國橋樑建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中文名 邵厚坤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南省鄭州市 出生日期 1929年5月16日 職 業 學者 畢業院校 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 目錄 1 人物生平 2 主要成就 3 人物簡歷 4 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編輯 邵厚坤,祖籍浙江省杭州市,小學和中學 正值國內軍閥混戰,日寇侵華烽火四起,為了求學,他四處奔波,從河南到上海又輾轉到雲南,飽受流離之苦,看到祖國大好山河被蹂躪,民不聊生,邵厚坤和當時許多熱血青年一樣,立志「科學救國」。他於1947年毅然投考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52年改為唐山鐵道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1952年畢業後分配到鐵道部設計局橋樑課,此後隨機構調整和變動相繼轉入鐵道部設計局大型建築課,定型設計課,鐵道部設計總局定型設計事務所,1957年到鐵道部專業設計院工作直至逝世。在長期的橋樑設計生涯中,邵厚坤始終如一地執著追求,堅持不懈地忘我工作。50~60 年代正值我國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高潮,給剛參加工作的邵厚坤以施展才能的舞台,為了解決鋼材缺乏,以混凝土結構代替鋼結構是鐵路建設面臨的迫切任務,他急國家所急,主持了我國第一孔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鐵路橋樑的設計工作,並參加了研究試驗和試製,他連續幾個月吃住在橋樑廠,同工廠技術人員和工人一起,解決了很多困難,做了大量的設計和研究工作,為我國鐵路預應力混凝土梁的試製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邵厚坤在鐵道部「五·七」幹校勞動長達4年之久,繁重的體力勞動,並沒有影響他對學習的渴望,他讀英文版的馬列著作和毛澤東選集,使自己的英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1979年,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和鐵道部組織專家到美國林同炎國際工程設計諮詢公司進修,由於邵厚坤業務精湛,外語又不曾荒廢,被選到國外進修一年半時間,他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地鑽研美國橋樑工程方面的先進技術,十分珍惜這次出國深造機會。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經濟建設進入一個空前的高潮,邵厚坤雖已年過50,仍帶着一腔熱情,和其他幾個同志來到中國第一個特區深圳安營紮寨,一干就是18年,他立足深圳、足跡遍布祖國各地,到處留下了他的一件件設計佳作,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還念念不忘橋樑事業的發展。 邵厚坤為政協第八屆、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88年被授予「首都勞動獎章」,1989年被評為「全路勞動模範」,1990年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工程設計大師」、「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黨員」稱號,199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獲第二屆「詹天佑工程獎」。 [1] 邵厚坤,橋樑專家,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我國預應力混凝土橋樑設計的開拓者。主持了我國第一孔預應力混凝土橋樑的設計;設計並參與我國第一座採用頂推法施工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的修建;首次在工程中採用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橋樑;指導完成國內首次採用轉體施工方法架設的剛性索、槽形梁鐵路斜拉橋和設計當時國內外同類橋樑中跨度最大的三跨連續自錨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為我國橋樑建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主要成就編輯 我國預應力混凝土橋樑設計的開拓者 20世紀50年代,邵厚坤主持了全國第一孔預應力混凝土梁的設計工作,並參加了該梁的研究試製,當時可借鑑的只有前蘇聯標準圖和設計指南,他與同事們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難,終於全面掌握了預應力混凝土鐵路橋樑的設計理論和方法,該梁的試製成功,標誌着我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發展的起點。 隨着預應力混凝土梁的廣泛使用,針對製造和使用中出現的問題,1964年鐵道部組織工藝革新攻關,邵厚坤與科研、製造單位的專家共同主持了環銷錨和管道形成的工藝試驗革新,以及這兩項工藝製造細則的編制,他還主編了新的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梁的標準圖,把我國預應力混凝土鐵路橋樑的技術水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邵厚坤在主持「深圳市鐵路高架橋」設計中,針對該橋穿越繁華商業區,需要儘量壓低梁高以滿足橋下道路的通行淨空要求,提出應用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的新構想並付諸實踐。這在我國鐵路橋樑中尚無先例,該橋樑高跨比僅為1/21,滿足了使用的要求,在設計中他解決了預應力體系的選擇、施工方法的確定、開裂後截面壓應力計算等一系列難題,還編制了結構電算程序。該橋由簡支梁158孔,連續梁4聯組成,如此大規模運用以新的設計理論為基礎的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不僅在國內是創舉,在國際上也不多見。1988年深圳市組織對該橋進行了鑑定,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橋設計水平高,梁的造型輕巧美觀,與周圍環境協調,就梁的高跨比而言設計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大橋建成後多次在電視中出現,成為深圳特區的一個景點,並於1989年獲國家優秀工程銀質獎。由於設計時尚無規範可循,他主持編寫了《深圳市鐵路高架橋所用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設計和試驗》一書,還指導編制了「超低高度部分預應力梁」鐵路通用圖,該設計1994年獲國家優秀標準設計金獎。 1992年,他指導設計的深圳春風路高架橋建於深圳市中心,條件複雜,全橋跨越河流、鐵路和城市幹道,主橋為預應力混凝土大懸臂連續箱梁,匝道橋採用多種形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彎梁,結構種類繁多,但全橋線條優美,橋下通透,同周圍環境協調,造型美觀,為又一傑作。 他提出構思方案並指導完成的「京九線店子乾渠大橋」設計,是我國鐵路首次採用兩側上翼緣板拼裝式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整孔箱梁,該項目為鐵道部科研項目,它填補了鐵路標準梁形式單一的不足,又能解決運輸、架設的許多難點,經鐵道部組織技術審查,在京九鐵路上鋪架,為今後在鐵路橋樑上應用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繼後,邵厚坤又把預應力體系擴展到頂推施工工藝、斜拉橋剛性索、中承式拱橋的自錨體系中。解決了許多工程中難以處理的問題,不愧為預應力混凝土橋樑的開拓者。 結合實際 勤於探索 邵厚坤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對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有深刻理解,對事業有高度責任感,他結合工程實際需要,在橋樑設計中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 1973至1977年,邵厚坤參加了鐵道部第一設計院主持的我國第一座採用頂推法施工的4×40米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的設計,他在設計中解決了橋規中沒有明確規定的某些關鍵難題,如連續梁的預應力損失,抗裂安全係數的選擇,並提出了一次彎矩分配法,解決了內力計算圖式,繼後他又主持編制了頂推法施工連續梁鐵路通用圖。 1987年在廣州環城高速公路跨廣北站立交橋的設計中,由於該橋要求在不干擾鐵路編組運營的情況下,跨越站內15股道,限制條件很嚴,邵厚坤提出100m大跨度梁,用頂推加掛孔的施工方案,架設完成後再體系轉換變成連續梁,這是國內首次採用變截面梁頂推工藝,在施工過程中基本不影響編組站的作業,為今後跨越大型車站的立交橋設計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1989年在深圳火車站高架橋的設計中,他提出了窄箱寬翼的展翅梁方案,這一結構形式當時在國內也無先例,該橋橋式新穎,被建設單位稱為「中國南大門第一橋」。 1990年他指導設計的廣州環城高速公路跨珠江丫髻沙大橋,全長1084米,主要由跨越珠江主航道的76米+360米+76米三跨連續自錨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及跨越珠江副航道的86米+160 米+86米三跨連續預應力混凝土剛構組成,跨越主航道以抗壓能力強的鋼管混凝土作為拱肋,以抗拉能力強的鋼絞線作為系杆,隨着結構重量的增加逐步張拉系杆以平衡主拱所產生的水平推力,巧妙的構思,使最終形成對拱座有較小推力的拱橋。為了跨越航運繁忙的珠江,採用了轉體施工工藝,使對珠江航運的干擾降到最小程度。為平原地區的大江、大河上修建大跨度拱橋提供了可能。該橋是目前國內外同類型橋樑中跨度最大的橋樑。大橋已於2000年6月26日竣工通車。 他指導完成的鐵路大秦線大里營斜拉橋設計是國內首次採用剛性索,以槽形梁為主梁的斜拉橋,也是國內首次採用轉體施工的鐵路斜拉橋。其槽形主梁實現了梁部的最小建築高度,拉索採用稱之為剛性索的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避免了柔性鐵路斜拉橋拉索的防腐及疲勞問題,使用平轉法施工基本做到不干擾既有鐵路的運營,三項新技術有機地溶於一體,組成一個新的結構體系,是鐵路橋樑的創新和突破,並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鞠躬盡瘁 無私奉獻 邵厚坤經常說:「搞了一輩子橋,總得有幾座象樣的橋留在世上」。為實現自己的抱負,他勤奮工作、勇於實踐、精益求精,以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事事以身作則,無私奉獻。 他在美國工作和進修期間,十分珍惜黨和人民給予的這一極好機會,每天孜孜不倦,刻苦鑽研,爭取多學一些本領,好回來報效祖國和人民。他生活十分簡樸,回國時,他想到國內的設計手段還很落後,於是把節省下來的錢買了當時比較先進的一台微機和一些設計工具交給單位,並自己編制計算程序,為推廣設計電算化作了貢獻。曾有人認為他這樣做有點傻,節省下來的錢沒有為自己買一些當時很熱門的彩電、錄音機等幾大件,而他則認為,唯有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和人民。 1982年邵厚坤走上了處級領導崗位,被派到深圳工作。在任期內,以開拓的精神,盡職盡責,他本人始終堅持在第一線,不脫離生產,特別是構思設計方案,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在他的帶領下全處職工團結一致,克服了很多困難,取得了顯著成績。 邵厚坤非常關心年輕同志的成長,他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抓緊一切時機,言傳身教,讓位子,壓擔子,嚴要求,在技術上毫不保留,儘自己所能,輔導年輕同志,使年輕同志迅速成長。 為了發展橋樑事業,邵厚坤只求奉獻,不講索取,不管是鐵道部、或者地方上,只要向他諮詢技術問題,他總是熱情幫助,他的社會活動十分繁忙,他的足跡遍及全國。十幾年來幾乎沒有休息日,組織上多次安排他療養休假,都被他謝絕。 1999年的4月,邵厚坤覺得胃部不適,但由於丫髻沙橋工地施工正在緊張進行,政協委員又要下基層視察,加上各種社會活動頻繁,實在抽不出空去治療,直到12月去醫院檢查已是晚期胰腺癌,在治病期間,作為個人和家屬從不提出什麼要求,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在和來探望的領導和同事交談中,念念不忘事業的發展,提出自己對今後工作的想法。 2000年3月17日,邵厚坤因病醫治無效,一代大師,與世長辭,終年71歲。 人物簡歷編輯 1929年5月16日 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 1946-1947年 昆明市雲南大學學習。 1947-1952年 唐山鐵道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學習。 1952-1957年 鐵道部設計總局定型設計事務所任技術員、工程師。 1957-1969年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任工程師。 1969-1973年 鐵道部「五七」幹校。 1973-1979年 鐵道部第三設計院任工程師。 1979-1981年 美國林同炎國際工程諮詢公司進修。 1981-2000年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任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00年3月17日 逝世於北京。 主要論著編輯 1 邵厚坤主持編寫.鋼筋混凝土橋樑標準設計總結.北京:鐵道部專業設計院,1963. 2 邵厚坤.關於鋼筋混凝土梁的抗疲勞強度問題.標準設計通訊,1964(1)~(3) 3 邵厚坤.關於鋼筋混凝土梁的裂縫問題.「結構物裂縫問題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一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65. 4 邵厚坤.用頂推法施工的狄家河橋.鐵道學報,1979,1(2):63~78 5 邵厚坤.4×40米頂推法施工的連續梁.鐵道工程學報,1979(2) 6 邵厚坤等.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1.1~169 7 E.A.特羅伊茨基等著,鐵道部設計總局定型設計事務所橋樑科(邵厚坤等)譯.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鐵路橋跨結構.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59. 8 H.B.遼林等著.邵厚坤,鄒守簡等譯.極限狀態的橋樑設計原理.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51~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