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邵公諫弭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邵公諫弭謗》是國語中的一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②。邵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③!」王怒,得衛巫④,使監謗者,以告⑤,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⑥。

王喜,告邵公曰: 「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 「是障之也⑦。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⑧,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⑨,為民者宣之使言⑩。故天子聽政(11),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12),瞽獻曲(13),史獻書(14),師箴(15),瞍賦(16),朦誦(17),百工諫(18),庶人傳語(19),近臣盡規(20),親戚補察(21),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2),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3)。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 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4),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25),善敗於是乎興(26)。行善而備敗(27),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28)。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29),胡可壅也(30)?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31)?」

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32)。三年乃流王於彘(33)。

鑑賞

《邵公諫弭謗》 出自 《國語·周語上》,記載了公元前八百多年前周王卿士邵公諫厲王弭謗的一段史事,塑造了一位憂國愛民的老臣形象和虐民殘民的暴君典型,揭示了 「民言不可壅」 的道理。作者把愛國與愛民結合起來,把憂國愛民與推翻暴君統一起來,主張民貴君輕,民為邦本,充分體現了作者愛國主義思想的深刻性。

全文分三部分: 一為厲王弭謗,交待文章的背景; 二為邵公諫弭謗,此為全文的中心; 三為厲王拒諫及其後果,又反證了邵公勸諫的正確性。結構雖單純,然層次分明,中心突出。邵公諫弭謗一段,既有正、反的對照,又有事理的結合,同時比喻貼切、形象生動,有深入淺出之妙。邵公先以防川為喻,從反面論述 「防」 之害,「防民之口」 則 「傷人必多」; 然後以天子聽政為例,從正面論述 「宣」之利,「宣之使言」 則 「事行不悖」; 接着又以土有山川而出財用、有衍沃而生衣食為喻,從正面論述 「宣」之利,「宣之使言」 可 「行善備敗」、「阜財用衣食」; 最後以兩個反問句,一正一反,從道理上論述民言不可壅及壅之害,並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力量。另外,全文語言簡潔明快,首段一系列的短句、省略句,僅五十餘字,就將王虐民怨的政治背景,乃至厲王、國人、邵公、衛巫的言行心理,交待得清清楚楚。末段三句話,一說厲王,一說國人,一就厲王與國人之間的矛盾衝突而言,然厲王拒諫的後果卻表述得很完整,文筆簡勁而又嚴密。關於厲王形象的刻畫,作者僅用 「虐」、「怒」、「殺」、「喜」、「不聽」,幾筆勾勒,一個暴君的形象便活脫而出,並且給人以入木三分的強烈印象,行文乾淨利索。天子聽政一段,首言「公卿至於列十獻詩,[原書缺損][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