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邪正盛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邪正盛衰

來自免費文檔中心的圖片

疾病的形成關係到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氣不足,一是邪氣侵襲。但是,這兩方面的因素在每個具體疾病中的作用還是有所側重的。有時正氣不足是發病的主要因素,有時邪氣侵襲是發病的主要因素,由此形成虛和實兩種不同性質的病證。《黃帝內經》對虛和實有明確的定義,指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也就是說 "實"是針對邪氣而言的,"虛"是針對正氣而言的。

1.實證

實證,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此時正氣未虛,或雖有某種程度的耗損,但整體正氣依然強盛,足以與邪氣相爭。由於邪正鬥爭劇烈,故疾病的 反應非常明顯,出現一派有餘的症狀,所以稱為實證。實證常見於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於痰飲、瘀血、食積、水濕等滯留於體內而引起的病證。如臨床 上見到的痰涎壅盛、瘀血內阻、食積不化、水濕泛濫等病變,以及壯熱、狂躁、聲高氣粗、腹痛拒按、大小便不通、脈實有力等,都屬於實證的表現。

2.虛證

虛證,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此時邪氣已去,或雖然余邪未盡,但不會對正氣造成大的傷害,邪正相爭趨於緩和。由於邪正鬥爭不甚激烈, 主要表現為一系列正氣不足及臟腑功能減退的症狀,所以稱為虛證。虛證多見於外感病的後期,正氣虛損未復,或素體虛弱,或由於大病、久病、慢性病等消耗精 氣,或因大汗、劇烈嘔吐下利、大出血等耗傷人體氣血津液所導致。凡臨床見到神疲體倦、而色憔悴、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都屬於虛證的表現。

3.虛證和實證的相互錯雜

在疾病過程中,邪正的消長盛衰,不僅可以導致單純的虛證和實證,也可以出現虛實相兼的病理變化,即虛實錯雜證。若實證失治,或治療不當,以致病邪久留,損傷了人體的正氣;或因正氣本虛,無力驅邪外出,而致水濕、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凝結阻滯,都可以形成虛實錯雜的病理變化。

虛實錯雜有兩種情形,一是虛中夾實,一是實中夾虛。虛中夾實是指疾病的病理變化以虛證為主,又兼實邪的病機。如脾陽不振又見水腫,即屬虛中夾實。實中夾虛是指以實證為主,又夾正虛的病機。如外感熱病熱盛期,常見實熱耗傷陰津,即屬實中夾虛。

4.虛證和實證的相互轉化

虛證和實證形成之後,並不是一成小變的。由於邪正鬥爭中雙方力量對比經常發生變化,因而虛證和實證之間也常發發生相互轉化。

虛證和實證相互轉化有兩種形式,一是由實轉虛,一是因虛致實。實證正氣本不虛,若由於誤治、失治,使病情遷延日久,雖然邪氣漸去,但人體的正氣、臟腑的生 理功能也受到損傷,其疾病的性質也就逐漸由實轉虛。反之,原屬虛證,並無邪氣,若因正虛而臟腑功能減退.導致氣、血、水等不能正常運行而出現了氣滯、瘀 血、痰飲、水濕等實邪停滯徵象,就形成了夾實的病機。此時雖有實邪,但正氣仍然不足,所以稱其為"因虛致實"。因虛致實也可導致虛實錯雜證。

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在邪正鬥爭過程中,正氣有祛除邪氣的能力,邪氣也有損傷正氣的作用。因此,邪正鬥爭的過程必然伴隨着正氣與邪氣雙方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這種變化最終將決 定疾病的轉歸。疾病的轉歸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痊癒,一是死亡。這兩種轉歸實際上是邪正鬥爭的不同結果:若正勝邪退,則疾病趨於好轉和痊癒;若邪勝正衰, 則疾病趨於惡化或死亡。

1.正勝邪退

正勝邪退,是疾病趨於好轉和痊癒的必要條件。由於正氣充盛,抗禦病邪的能力不斷增強,邪氣將逐漸被清除;或因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邪氣被祛除或削弱,止氣的耗傷逐漸得到修復,最終臟腑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邪氣被完全祛除,疾病即告痊癒。

正勝邪退的過程長短不一,因人而異。一般外感病、實證、病程短者,邪氣侵入不深,正氣損傷不重,則好轉快,痊癒也快。若屬內傷病、虛證、病程長者,邪氣侵入深,正氣損傷重,則好轉慢,痊癒也慢。如果治療及時而恰當,正勝邪退的過程就會縮短,反之則會延長。

2.邪勝正衰

邪勝正衰,是疾病趨於惡化或死亡的根本原因。由於人體正氣本來不足,無力制止邪氣的發展;或因邪氣過於亢盛,超過了機體的抵禦能力;或因失治、誤治損傷了 正氣,助長了邪氣,使正氣抗邪能力日益低下,機體的病理損害日趨嚴重,邪氣越發鴟張,最終正氣不支,臟腑功能衰竭,陰陽離決而死亡。

此外,在邪正消長盛衰的過程中,若正氣不足以祛除邪氣,邪氣也不能進一步發展,出現邪正相持或正虛邪戀,正氣難以完全恢復等情況,常可使許多疾病由急性過程轉入慢性階段,或留下某些後遺症,或經久不愈。[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