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縷桃香(高秀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那縷桃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那縷桃香》中國當代作家高秀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縷桃香

品嘗過春天里如瑪瑙般晶瑩剔透的可口櫻桃,夏日里鮮紅欲滴令人清涼通透的西瓜秋天裏白中透紅、酸甜可口的香脆蘋果,冬天裡金黃燦爛、酸酸甜甜的橙子。然而最令我甘之如飴、回味無窮的卻是記憶深處那縷幽幽的蜜桃香。

小時候的日子是清苦的。吃盡了沒文化苦頭的父親不忍讓我們再成為「睜眼瞎」,再苦再累也想方設法為我們籌集學費送我們三姐弟上學。我們姐弟仨漸次相差兩歲,一到開學季,三人的學費就成了家中一筆不小的開銷。雖然父親有木工手藝,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小木工人一天三塊錢的收入相對於龐大的家庭開支不過是杯水車薪。更何況,並不是每天都有活兒干。所以,父親閒暇時也常做些其他的小買賣,以貼補家用。

我上高二時的那個暑假,父親有幾個月沒有木工活做了,再過兩個月又要交學費。焦頭爛額之際靈感也突然閃現:目前正是桃子成熟的時候,何不從龍泉驛批發桃子到都江堰賣呢?說干就干,父親買了一杆新秤,砍了兩棵竹子連夜編了兩隻特大號的橢圓深底的竹筐,為避免桃子因遠道運輸而碰傷,又到印刷廠買了幾十斤紙屑。兩隻竹筐用兩根木棒串並起分搭在加重自行車的兩邊。凌晨兩點過,父親便馱着竹筐在茫茫夜色中飛奔起來:穿過萬籟俱寂的村莊,穿過空無一人的鄉村碎石馬路,穿過那年正大修的坑窪不平的成灌公路,穿過高低起伏的龍泉山……飛轉的自行車輪一圈圈丈量着從都江堰到龍泉驛來回的三百多里路。

每次父親出門後便是我們娘兒四人的不眠之夜,特別是母親。記得有一次,父親剛出門一個多小時,轟隆隆的雷聲由遠及近滾滾而來,耀眼的閃電不時將天空映得透亮,叭叭叭的一陣雨點過後,瀑布般的暴雨傾瀉而下。肆虐的狂風裹挾着暴雨,陣陣驚雷掠過房頂,風聲,雨聲,雷聲,聲聲敲擊着我們姐弟仨脆弱的神經。我們不約而同奔向母親屋裡,擠在床角縮作一團。母親一面安慰我們,一面為父親祈禱。我們就這樣在提心弔膽的煎熬中焦灼地等待……直到傍晚八點過父親馱着二百多斤桃子回到家裡我們四人才長舒了一口氣,而此時,身強力壯的父親也早已筋疲力盡。第二天一早,父親和母親又匆匆趕到都江堰市區開始更為艱辛的叫賣。好在那時做水果生意的人不多,每次批發回來的桃子也能賣得所剩無幾,餘下些碰傷的父母也不捨得扔,帶回家讓我們姐弟嘗「鮮」。那個年代,水果對我們而言是陌生而奢侈的,即便從爛桃子上挖些僅有的可吃部分也感覺那麼美味。那帶着些許酒味的桃香也令我們回味不絕,那些裹着桃子細毛的紙屑散發出的蜜桃余香也令我們陶醉不已。

究竟賺錢還是虧本,剛開始時父親心裡也沒底。跑過幾趟後感覺還可以,他便邀約了幾位村民和他一起做桃子生意。七八月份正是農閒時節,加之那時農村掙錢的門路非常少,村里十多位壯勞力都躍躍欲試,紛紛來到我們家向父親討教其中的門道。父親毫無保留地向他們傳授僅有的經驗:怎樣選果,怎樣講價,怎樣包裝運輸,怎樣再賣出去等等。那個暑假,全村的小孩難得地飽享了蜜桃的清醇甘冽;那個夏天,那浩浩蕩蕩的馱着竹筐一路談笑風生地行進在凌晨夜色中的自行車隊伍成為全村亮麗的風景;那個夏天,村莊上空瀰漫的是濃濃的蜜桃的芬芳……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水果早已不再是稀罕物。沒有了時空的阻隔,一年四季,大街小巷都有琳琅滿目的時鮮水果。然而各種鮮香、各種甘甜,卻總也比不上記憶中那縷悠長的帶着酒味的桃香。[1]

作者簡介

高秀群,女,1969年生,四川都江堰人。學生時代喜愛文學,天意弄人學了工科,歷經下崗、創業,現為一個體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