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那甜甜的拐棗(龔保彥)

那甜甜的拐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那甜甜的拐棗》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那甜甜的拐棗

第一次吃到拐棗,還是在上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

那時因為人小,經的事少,見的人少,識的物不多,自然吃過的水果種類也就極為有限。

依稀是在一個寒風凜冽、天陰地暗的冬日下午,同學兼發小凱成,不曉得從哪兒弄來一大把類似長長的細竹釺頭插了很多曲里拐彎雞爪一樣的東西讓我吃。一見到那些奇形怪狀、我從來沒見過也從來沒吃過的木棍一樣的東西,我立時滿臉疑惑和畏懼,不敢從他手上接過來吃。

凱成見狀詭秘地一笑說,這是拐棗,你就放心吃吧,無毒無害,咱村里沒有,這是我從我外婆家樹上才摘來的,現在正是好吃的時候,又甜又面,甜得像蜜一樣,面得像大紅棗肉一樣。

經他這麼一說,我才放心地從他手上拿過三四根,先摘下那些「細竹釺」頂端雞爪樣曲里拐彎的東西,又揪去長在那些曲里拐彎東西上的一顆顆圓圓的綠豆大小的干籽粒兒,然放進嘴裡吃起來。

這一吃還真吃到了凱成說的又甜又面的味道。

從此,我就深深地記住了人世間還有一種叫「拐棗」的水果。

後來漸漸長大,跑的地方多了,經見的事情多了,讀的書也多了,才對拐棗有了進一步了解。

據有關文獻記載,拐棗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物種之一,它與水彬、銀杏等植物一樣,堪稱地球上植物界的「活化石」。換句話說就是,研究和考察拐棗、水彬、銀杏等植物,就可知道遠古時期地球的生態、氣候、物種、水土等情況。

科學家說它大約在一千萬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故而又有長壽樹之稱,果實也有長壽果的美譽。

關於它,我國古代很多詩文典籍都有描寫,《詩經·小雅》中有:「南山有枸」的詩句。《辭源》解釋:「枸即枳椇(拐棗的學名),南山謂之秦嶺」。《陸疏》中說:「枸樹山木,其狀如櫨,高大如白楊,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長數寸,啖之甘美如飴,八九月熟。今官園種之,謂之木蜜」。古語又云:「枳枸來巢,言其味甘,故飛鳥慕而巢之」。

拐棗除去較高食用價值外,還有很重要的藥用價值。它的梗、果實、種子、葉片及根莖均可入藥。其藥用價值最早見於《唐本草》一書,明代名醫兼藥物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稱它「味甘、性平、無毒,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同蜂蜜」。現代醫學通過大量臨床實驗也證明,拐棗還有降壓補氣、祛風去濕的神奇作用。

拐棗的果實是寶貝,它的木頭也很珍貴。因其木質細膩堅硬,自帶一種天然花紋和淡淡的雅香,做成的桌椅板凳、木櫃箱篋等經久耐用,美觀漂亮,香氣沁人,為無數人所喜愛。

拐棗樹屬高大喬木,遍生於海拔2100公尺以下平川曠地、山林沃野、庭院宅邊。我國西北、西南、東南等地都有。鄰國泥泊爾、印度、緬甸、不丹等國也有。其干通直堅挺、渾厚凝重;其枝椏杈繁多、虬曲盤結;其葉寬厚皮實、自帶光澤。

它開花的時間在6至7月份。花朵不大,五角星狀,密密麻麻繡滿枝頭,綴滿葉間,白色黃色均有,遠看如雪花壓枝,又似金星閃爍,有一種高貴之氣和雅潔之美。

它的果實成熟期雖然在9至10月份,而真正好吃的時間則在霜降過後。也就是說,拐棗只有經寒霜打殺過後,果肉才成熟透頂,糖分才合成充分。這個時候的它吃起來,才算神仙佳品,人間尤物。

其名之所以叫拐棗,我想原因大概有二:一、它的外形既不通直,也不渾圓,還不扁平,生得彎彎拐拐,曲曲折折,有如雞爪;二、它的味道吃起來有大紅棗甜面兼具的味道。更進一步說就是,它的外部形狀和內部味道使它成就了這個名字。

我們村和我們家雖然沒有拐棗樹,但距我家六七里地外的姨媽家卻有。

上初中時,每年寒假去姨媽家玩,姨媽都會打發表哥從早已落光樹葉、僅剩滿樹拐棗的拐棗樹上給我摘一些下來吃。

她家的拐棗長得肥胖飽滿,根根拐棗都有大人小手指那樣粗,皮色醬紅,色澤誘人,不但吃起來香甜可口,沁人心脾,手指若不小心稍稍碰破一點拐棗皮,其粘稠濃郁的糖分沾到人手人,會讓人老覺得手上好像沾了膠水一樣粘乎乎的,只有用水把雙手搓洗一下,才能將粘稠的糖分去掉。

姨媽家共有兩棵拐棗樹,都長在院壩邊竹林旁,碗口粗,十幾公尺高,每年要收好多拐棗。

她家收下的拐棗派了三個用場:一是拿到集市上當商品賣;二是給左鄰右舍、親戚朋友當禮物送;三是釀製拐棗酒。

這三個用場中,用於釀製拐棗酒耗費的拐棗最多。

姨媽釀製的拐棗酒不但味道純,口感好,不上頭,酒中還保持了拐棗原有的香味,逢年過節拿出來招待客人,喝得大家十分開心,十分高興。再者,姨媽一生勤勞,幾十年田裡地里、屋內屋外肩挑手拿、鍬挖收打等苦重活兒樣樣干,年事稍高雙腿患上風濕性關節炎,膝蓋疼痛,走路做事大受影響。為了治療膝關節疼痛,她遵醫囑,隔三差五喝一杯兩杯自釀的拐棗酒,長期堅持,病情大為好轉。

我自十八九歲高中畢業考上大學離開故鄉去外地求學到參加工作,一直身居異地他鄉,再也見不到姨媽家的拐棗,也再也吃不到姨媽家的拐棗。好在每年一進入冬天,我在我工作、生活的這個依山傍水的漢江下游城市,能見到一個個鄉下大嫂或大爺大哥用筐子拎着,或是用擔子挑着來城裡繁華熱鬧的集市上賣的拐棗。

一看到它們,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發小凱成那個冬日黃昏給我吃的拐棗和姨媽家那甜甜的拐棗……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