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樓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那樓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下轄鎮,簡稱樓,別稱海都,位於南湛高速和南寧二環高速交匯處,是連接兩座北部灣城市群中心城市通道上重要的節點,系首府南寧的「東南大門」。

其海拔低,地面起伏較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有帽子嶺水庫、雷婆嶺摩崖石刻等旅遊景點。

建制沿革

明朝

那樓鎮大部分屬於廣東靈山縣上寧都圖、中寧都圖和下寧都圖。於今邕寧區蒲廟鎮那路村置西鄉巡檢司,領三寧都圖。

清朝

清康熙九年(1670年),沿襲明制,那樓大部分地區屬於今靈山縣管轄,全縣編戶為22里,領一坊16都;乾隆年間,編戶仍為22里,劃分一坊15鄉,鄉領17都22圖,339個村落。於今那樓鎮那務村大坡置西鄉巡檢司,西鄉領上寧都圖、中寧都圖、下寧都圖,46個村落。

嘉慶以後,沿用治安區域劃分,縣以下稱為練。靈山縣於今那樓鎮、新江鎮、百濟鎮一帶設置上寧練、中寧練、下寧練、下殳練。其中,下寧練練團置於那樓圩,轄81個村落。

民國

民國元年至民國15年(1912~1926年),靈山縣仍沿用團練建制,全縣共分18個練。今那樓鎮分屬於靈山縣上寧練、中寧練和下寧練,鎮域東北部屬於邕寧縣。

民國16年(1927年),開始廢除團練建制,改設區鄉,改制工作於民國20年結束。當時共設8個區,而區僅為區域劃分,不設行政機構。民國23年,石塘、鎮安、化龍、中秀等4個鄉從第二區分出,增設第九區。全縣區轄60個鄉。那樓鎮屬於第七區,下轄那樓、百濟、那路、光華、新江、那禮6個鄉,區公署駐地那樓圩。 民國24年(1935年),靈山縣廢區並鄉,成立保甲。

民國25年(1936年),設那樓鎮,與那樓鄉並存,鎮鄉政府均設在那樓圩。

民國30年(1941年)10月1日,實施新縣制,全縣設立4個區,調整合併部分鄉,調整後,4個區轄60個鄉(鎮)632個保6382個甲。第四區轄7個鄉65個保656個甲:均安鄉7個保64個甲;那樓鄉12個保129個甲;那鳳鄉10個保81個甲; 那路鄉7個保74個甲;新江鄉12個保111個甲;那禮鄉6個保65個甲;百濟鄉11個保132個甲。區公所駐地那樓圩。(一說第四區轄7鄉1鎮:那樓鄉百濟鄉新江鄉那禮鄉那路鄉光華鄉均安鄉和那樓鎮)

民國36年(1947年),全縣劃分為60個鄉(鎮)620個保6125個甲。今鎮域中南部分屬於靈山縣那樓區那樓鄉,西部屬光華鄉,北部屬那路鄉,東南部屬均安鄉,東北部系廣西邕寧縣八尺區鎮南鄉轄地。

民國38年(1949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粵桂欽邕靈邊區建立民主政府——粵桂邊區欽邕靈人民政府在那樓圩成立,轄原靈山縣那樓等7個鄉鎮、邕寧縣蒲津等4各鄉鎮及原欽縣南榮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初,邕寧、靈山解放,那樓鄉人民政府成立。同年,成立那樓區人民政府。

1950年1月10日,上級又將原屬靈山縣暫時劃給欽縣(今欽州)管轄的靈西特區,包括那樓鄉、那路鄉、光華鄉、新江鄉、那禮鄉、百濟鄉和華靈鄉劃歸靈山縣管轄,並取消特區名稱,改名為靈山縣第七區。

1951年6月2日又將第七區即那樓區劃給邕寧縣管轄。同年,邕寧縣行政區劃作調整,排序如下:一區駐蒲廟,二區駐四塘,三區駐八塘,四區駐伶俐,五區駐劉圩,六區駐那樓,七區駐新江,八區駐百濟,九區駐那陳,十區駐蘇圩,十一區駐那馬,十二區駐吳圩,十三區駐老口,十四區駐心圩,十五區駐壇洛,十六區駐那龍。1958年2月,撤區並鄉,成立五塘、那樓、老口、吳圩、南陽、伶俐6個辦事處;

同月,又改為5個辦事處,即蒲廟、那樓、五塘、吳圩、老口,並將全縣244個小鄉並為59個大鄉。同年5月,改置後那樓辦事處所轄鄉及高級社如下(以下簡稱「社」);那樓(14社)、漢林(10社)、南陽(22社)劉圩(12社)、中山(22社)、紅星(13社)、中和(12社)、河浪(10社)、百濟(10社)、方村(11社)、鎮龍(16社)、屯林(8社)、那裡(6社)。同年8月,實現人民公社化,撤銷辦事處,成立那樓人民公社。9月,又改為躍進人民公社,轄原那樓鄉、鎮龍鄉。後又更名為那樓人民公社,轄區不變。1980年10月,那樓公社增設屯了、三江、那利、那他大隊,全公社共有22個大隊。1982年12月27日,據地名普查結果,更改了重名大隊的名稱,那馬大隊更名為羅馬大隊。

那樓鎮人民政府大樓

1984年又復設那樓鄉。1987年,那樓鄉劃出鎮龍、屯良、那他、棠梨、那豐、那良6個行政村分設鎮龍鄉。1994年3月,那樓撤鄉建鎮。2005年3月18日,那樓鎮劃屬南寧市邕寧區,轄1個社區居委會15個村委會。同年6月15日,撤銷鎮龍鄉建置,整體併入那樓鎮。鎮政府管轄那樓、鎮龍兩個社區,壇墩、屯六、壇垌、那盆、中山、羅馬、屯了、那文、那頭、那旺、三江、那務、那利、河浪、華佳、屯良、那他、棠梨、那豐、那良20個村委會,有97個自然坡(屯),719個村民小組。[1]

行政區劃

那樓鎮分那樓、鎮龍兩個行政片區。2017年,全鎮設2個社區,20個村委會,97個自然坡,719個村民小組。

那樓社區轄東街、西街、新街3個街區,木林、那王、那裡、大何、壇橋、壇倬、小何、壇坑等8個自然坡,居委會駐地那樓西街。為鎮中心區。

屯六村轄屯六、周城、屯料等3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屯六坡。為鎮鄉結合區。

壇墩村轄壇墩、那樓、屯底、華亮、仁里等5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壇墩坡。1980年析置那利大隊,劃出那度坡至三江大隊。為鎮鄉結合區。

壇垌村轄壇垌、那桑、那板、壇盆、亭那、那扶等6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板坡大田角。為鎮鄉結合區。

那文村轄那文、庭燎等2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文坡。

那頭村轄那頭、蘇秀、鎮南、屯許、那悟、平貴等6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頭坡。

那盆村轄那盆、那逸、那思、屯周、佃馬、堆牛等6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盆坡。

中山村轄中山、屯賴、那志、那蕾等4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中山街。

屯了村轄屯了、屯王、屯吳、雁塔、那琅等5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屯吳坡。1980年由中山大隊析置。

羅馬村轄那馬、那花、那邏、楊來、潭龍等5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馬坡。

那旺村轄那旺、那曉、屯靈、里羨等4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旺坡。1980年劃分出告祥坡至三江大隊。

三江村轄那度、告祥等2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度坡。1980年由那旺大隊劃分告祥坡、壇墩大隊劃分那度坡建置。

那務村轄那務、屯思、七一、屯甘等4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務坡。

那利村轄那利、那近等2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利坡。1980年由壇墩大隊析置。

河浪村轄河浪、屯群、那敲、那秘等4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河浪坡。

華佳村轄那佳、那邊、屯良、陳良等4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佳坡。

鎮龍社區轄鎮龍街、賴苞、那佃等2個自然坡1個街區,居委會駐地鎮龍街。

那他村轄那他、首龍、那益、那壬等4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他坡。1980年由華佳大隊析置。

屯良村轄屯良、那棉、那弄、那杓、那坤等5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棉坡。

棠梨村轄棠梨、新塘、江萬等3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棠梨坡。

那豐村轄那豐、那讀、林基、壇迫、伴龍、稔樂等6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豐坡。

那良村轄那良、那蒙、江華、那界、那立、團嶺等6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那良坡。[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那樓鎮位於南寧市邕寧區東南部,距南寧市區45公里,距城區政府所在地24公里,其東鄰青秀區的劉圩鎮、邕寧區的中和鄉,南鄰欽州市的靈山縣太平鎮,西鄰邕寧區的新江鎮、百濟鎮,北與邕寧區的蒲廟鎮接壤,地處邕寧區腹地,是邕寧區的中心樞紐,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地形地貌

那樓鎮海撥低,地面起伏較小,海拔在80~256米之間,全境絕大部分屬丘陵地帶。其中中部和北部為低丘地區,海拔100~200米;西南部與東南部的棠梨、那他、華佳等村為十萬大山余脈的高丘地區,海拔120~300米。全境最高峰為帽子嶺,海拔256米。地質方面,境內平原均由粘土、亞粘土組成,中低山丘主要由礫石、礫質砂岩、砂岩、泥岩組成。邕寧區屬構造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地形,山頭多呈渾圓形,溝谷較為狹窄,沖溝發育區。域屬弱震環境,地震活動水平不高,城區內斷裂活動性偏弱,區域構造穩定性較好。

氣候特徵

那樓鎮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雨量充沛,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衡,乾濕季節非常明顯,濕熱同季,夏季高溫多雨,極易發生洪澇災害;春季和秋冬季雨量較少,經常出現乾旱。年平均日照為1629.3小時,平均氣溫為22.3℃;年最熱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8.5℃;最冷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3.2℃;年無霜期為360-365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270.4毫米。降雨量最少的年份是1989年717毫米,最多是2001年1872.6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1523.3毫米。[3]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由於農業的開發和利用,區域內用地類型以農業用地為主,為典型的城郊農業生態系統,受人類多年耕植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均為次生性植被。境內植物種類主要有蕨類、裸子類和被子類植物,種類繁多。喬木樹有松、桉、樟等,以馬尾松、濕地松和桉樹居多。地帶植被為常綠灌木叢,森林植被為馬尾松、濕地松、桉樹等人工林。經濟果木林有荔枝、龍眼、柑橙、芒果等。珍稀植物有金花茶、蘇木等。全鎮森林覆蓋率43%,植被主要分布於境內西北部、西南部以及東南部。

動物資源

那樓鎮境內發現的野生動物有100多種。動物多為適生於人類活動影響的各種常見兩棲、爬行類、鳥類及小型獸類等動物,其中與人類活動密切的嚙齒類動物在該區域內最為常見,能出現的保護動物有廣西壯族自治區保護物種黑眶蟾蜍、沼蛙等,現存數量不多,偶爾可見。較大的野生動物有野豬,比較罕見。

礦藏資源

境內的礦產資源比較匱乏,主要有水晶石、磨刀石、重晶石等,儲量較為可觀,有零星銅礦分布。此外還有用於生產紅磚所需的頁岩、粘土,主要分布於壇垌村、屯良村。

水資源

境內有小型河流3條,分別是新江河、馬巒江、青龍江。那樓鎮有帽子嶺、那玖兩座小(一)型水庫,那淋、壇兩、天堂、雙英、那伍、那強、電力、小帽子嶺8座小(二)型水庫,水庫總庫容1114.6萬立方米,此外還有13處畜水攔河壩,山塘712處,全鎮蓄水總庫容達2152萬立方米。帽子嶺水庫是境內最大的水庫,總庫容651萬立方米,為那樓鎮備用人飲水源地。

新江河:正源發源於境內的帽子嶺水庫,其源泉已經被庫區所淹沒,流經那他村、河浪村、那利村、那務村、三江村、那旺村6個村委,在那旺村那曉坡流入新江鎮,該河水量較大,沿河修有大壩堵水為灌溉所用。

青龍江:正源發源於屯六村,流經屯六村、那盆村、中山村、羅馬村4個村委,然後進入劉圩鎮內,該河在境內水量較少,沿河修建有117萬立方米的那玖水庫和66萬立方米的那淋水庫。

馬巒江:發源於境內帽子嶺東麓的江萬坡,流經棠梨村、那豐村、屯良村、那文村4個村委,匯入中和鄉,是鎮內東南部主要小河流。

帽子嶺水庫:位於鎮龍片區那他村那壬坡。帽子嶺水庫分為一庫和二庫,特指帽子嶺水庫一庫。帽子嶺水庫(一)總庫容65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30萬立方米,最大壩高17.3米,水庫水面面積1平方千米,正常蓄水位128米,設計方洪水位129.4米,校核防洪水位129.9米,裝機容量60MKW,灌溉面積0.45萬畝,工程投資282萬元,修建於1957年10月,次年4月竣工。[4]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末,全鎮總戶數2.85萬戶,戶籍人口9.42萬(壯族人口9.01萬,占總人口的95.65%),其中農業人口9.15萬,非農業人口2658人;流動人口1.7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8%。

截至2017年底,戶籍人口96026人,常住人口79607人。

那樓鎮海撥低,地面起伏較小,屬丘陵地帶。該地區溫和多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為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為邕寧區第二人口大鎮。

民族

那樓鎮是以壯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城鎮。壯族約占總人口的95%,其次是漢族,約占4%,其餘主要少數民族是瑤族、苗族等。

政治

黨政機關

中共那樓鎮委員會:2016年,那樓鎮黨委有27個黨(總)支部,其中:機關黨支部1個,事業單位黨支部4個,農村黨(總)支部22個。共有黨員1618人,其中農村黨員1312名,女黨員233名,流動黨員256名。鎮黨委設黨政辦公室。鎮黨委設書記1名,副書記3名(一人掛職),黨委委員9名。紀律檢查委員會設書記1名,副書記1名。

那樓鎮人民政府:設黨政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食品安全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禁毒辦公室)。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有農林水利綜合服務中心、社會勞動保障服務中心、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所、文化體育和廣播電視站、國土規建環保安監站,參公單位有財政所。鎮政府設鎮長1名,副鎮長4名。

那樓鎮人民代表大會:設人大主席團。設專職人大主席1名,副主席1名。

駐鎮企事業單位:那樓工商質監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糧食管理所、農業技術推廣站、那樓供電所、那樓郵政支局、電信邕寧分局、移動邕寧營銷中心等。

政法機構

公安系統:民國25年(1936年),靈山縣國民政府設立縣公安局,下設附城、沙坪、那樓、新圩4個分局。那樓鎮第一個公安機構——那樓公安分局成立。民國32年(1943年),靈山設立警察局,此外,還在武利、舊州、那樓各設1個警察所,在石塘、平山、那隆、太平設置4個分駐所。每所配警長或所長、所員或警士2人。1954年7月,邕寧縣在老口、壇洛、長塘、那樓設圩鎮公安特派員。1961年7月,邕寧縣增設五塘、伶俐、那樓、壇洛4個派出所,吳圩所併入蘇圩所。1988年8月4日,增設四塘、延安、長塘、鎮龍4個派出所。[1]2005年6月25日,鎮龍鄉建制撤銷,整體併入那樓鎮,全鎮設2個派出所,6個警務室,配備公安幹警12名,其中那樓所8名,鎮龍所4名,2012年轄區人口95182人,常住人口約6.3萬人。2013年末,那樓派出所民警9名,協警17名。2017年初,鎮龍派出所與那樓派出所合署辦公,改制為那樓(鎮龍)派出所。但仍在鎮龍派出所設立戶籍辦理點。兩所共有民警10人,警務助理22人。

檢察系統:2012年,在那樓人民法庭掛牌增設邕寧區人民檢察院派駐那樓鎮檢察室。

法院系統:1953年6月,邕寧縣縣將20個區劃分為6個點,建立6個巡迴法庭。1956年,建立五塘、蒲廟、壇洛、吳圩、那樓、伶俐7個區固定人民法庭。同年,成立邕寧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1]1982年,全縣19個鄉鎮全部建立人民法庭。1984年,合併為蒲廟、良慶、蘇圩、吳圩、大塘、新江、那樓、劉圩、伶俐、五塘10個人民法庭。同年,建立執行庭。那樓人民法庭是邕寧區人民法院唯一的派出人民法庭,編制6人,負責那樓鎮轄區的調解、民事審判。

司法系統:那樓鎮鎮政府下轄1個司法所,編制4人;1個基層法律服務所。[5]

經濟

綜述

自古以來,那樓為三寧地區(那樓、百濟、新江)的經濟中心、原邕寧縣東南部重要的農貿集市和南寧市區東南部區域中心城鎮,社會經濟發展較好,經濟總量一直居於邕寧區第二位,僅次於城區政府所在地——蒲廟鎮。全鎮耕地面積18.4萬畝,其中水田面積6.4萬畝,林地面積22.3萬畝。淮山、甘蔗、種桑養蠶為全鎮三大農業主導產業。

2010年,那樓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0.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306萬元,財政收入達到10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13元。

2011年,那樓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1.2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567萬元,財政收入達到10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02元。

2012年,那樓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1.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020萬元,財政收入達到19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750元。

2013年,那樓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3.3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4500萬元,財政收入達到31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59元。

2014年,那樓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000萬元,財政收入達到1460.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781元。

2015年,那樓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4.5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000萬元,財政收入達到2914.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05元。

201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5.44億元,同比增長6.26%,其中:農林牧漁業完成15.15億元,同比增長4.27%;工業生產總值0.29億元,同比增長17.2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4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506.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08萬元,同比增長11.13%。

第一產業

那樓鎮是邕寧區農業重鎮,農業生產總值占全城區的三分之一強。農業發展較為多元化,形成了淮山、桑蠶、甘蔗、特種養殖四大支柱產業。

截止至2015年,全鎮常年種植淮山面積2.20萬畝。淮山產量4.5萬噸,產值12320萬元。淮山種植面積主要分布在那頭、壇垌、屯良、屯六、那盆、那文、河浪、那豐等村。淮山種植的農戶有6800多戶,日常從事淮山種植的勞動力有1.12萬人。那樓淮山已成為南寧市為數不多的名優農產品之一。

種桑養蠶是那樓鎮優勢農業產業,2015年有桑園面積3.22萬畝,年產鮮蠶繭580萬公斤,桑蠶總產量9320萬元。全鎮種桑養蠶農戶1.12萬戶,種桑養蠶勞動力有2.3萬人。主要種桑養蠶的村坡:羅馬、中山、壇墩、三江、那盆、屯六、壇垌、那旺、那務等村。桑園面積占邕寧區總種植面積的60%,是南寧市重要的桑蠶生產基地。

糖料蔗生產是傳統農業支柱產業,是那樓鎮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全鎮甘蔗種植農戶1.23萬戶。除羅馬、中山、屯了三個村甘蔗種植面積較少外,其餘各村都種植有甘蔗。甘蔗產量比較多的有那務、那文、那豐、那良 、屯良、三江、華佳、那盆等村。

那樓鎮在傳統養雞、養豬基礎上,積極開發特種養殖業。主要有:養鴿、養蛇、蜈蚣、山龜、香豬、蜜蜂、河魚等。2015年,全鎮搞特種養殖的農戶有260戶,特種養殖收入2600萬元。成為那樓鎮農民增收的一個新亮點。

2014年,那樓鎮農業生產總值13.2271億元。

2015年,那樓鎮農業生產總值14.2828億元。

2016年,那樓鎮農業生產總值15.15億元。

第二產業

由於那樓鎮長期以來礦產和水資源匱乏,不處於主要公路沿線,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工業發展受到很大阻礙。工業主要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是邕寧區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集散地。

那樓鎮於解放前(1950年前)擁有一家國營企業——鎮龍鑊廠,專門從事生產炊具。1951年因調整轄區,邕寧縣從靈山縣接管鎮龍鑊廠,成為邕寧縣屬第一家國營工業企業。這家鑊廠有職工37人,固定資產3000元,主要生產鑊頭(炊具)。

2003年,鎮政府投資800萬元興建了那樓淮山工業園,年加工淮山1.2萬噸。

2005年,飛戈農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烘烤廠開始投產。2007年引進廣西絲綢集團那樓繭站,進行對鮮蠶繭加工。

2013年引進了屯良、壇墩兩個木片廠。屯良木片廠已投產,壇墩木片廠由於土地辦理程序存在問題,尚未建成。

2015年,投入資金1500萬元對那坤磚廠兩烘兩燒隧道窯生產線節能技改,投資2300萬元對壇垌磚廠m兩烘兩燒隧道窯生產線節能技改。改造後的那坤磚廠生產規模為6000萬標磚/年,壇垌磚廠生產規模為8000萬塊標磚/年。

2016年,在三江村建立三江村現代生態桑蠶產業扶貧示範園。

2017年6月8日,《那樓鎮總體規劃(2016-2030)修編》獲南寧市政府批覆。規劃定位那樓鎮發展成為特色農產品加工、物流業為主導的綜合型小城鎮。規劃確定了那樓鎮區北部為工業倉儲綜合區,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那樓鎮農副產品加工集中區規劃選址在那樓社區壇坑坡和壇墩村華亮坡、仁里坡結合地帶。該地帶地處那樓鎮中部,位於蒲廟至那樓公路和規劃建設的中和經那樓至新江二級公路交匯處附近,處於桑蠶、淮山、中草藥產業基地的中心,距南寧市中心42千米,距城區政府所在地17千米,距城鎮中心僅2千米。結合帶依託小城鎮,面向大城市,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2014年,那樓鎮工業生產總值0.77億元。

2015年,那樓鎮工業生產總值0.25億元。

2016年,那樓鎮工業生產總值0.29億元。

第三產業

那樓鎮境內商業貿易以農貿為主,出口的大宗貨物主要是淮山、桑繭。境內有那樓、鎮龍、中山、蟠龍、鎮南、那豐、那務、那馬等7個農貿集市,還在運行的集市有那樓、那務2個。

那樓圩是前邕寧縣四大圩場之一,於公元1580年建圩(另說1723年),是今邕寧區最早開圩的城鎮。圩期為子、午、卯、酉日。民國3年《靈山縣誌》載:「那樓與蒲廟、小黎街(今南陽)、太平街通商最多,生意以牛為大宗。」民國時期,那樓圩是靈西地區(今百濟、那樓、新江、那路、光華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業也十分繁華。民國時期,圩上居民約有1400人,三日一圩,圩日趕集者少則3000,多則上萬。據1995年的邕寧縣誌記載:「上市的農副產品以糧食、淮山、辣椒、蠶繭、蘑菇、為大宗。三日一圩,圩日趕集人數最多有2萬人,是(前)邕寧縣東南部較繁榮的農貿集市。」

鎮龍圩原稱錦雷。1935年開圩取名鎮龍。解放後曾幾度設鄉治和公社於此。1987年與那樓分鄉後, 是鎮龍鄉人民政府駐地。外銷產品以木材、松香、油茶為大宗。有公路通蒲廟、太平。2005年,撤銷鎮龍鄉建制,原鎮龍鄉併入那樓鎮,成為鎮龍社區居委會所在地,原鎮龍鄉故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鎮域南部的交通樞紐。蒲廟至鎮龍三級公路(X022線)、鎮龍至太平三級公路(X030線)、鎮龍至那線四級公路(X991線)及鎮龍經那他至百濟四級公路在此交匯。2017年,圩上居民約2000人,有舊街、新街、過境公路三條主要街道,建有一個農貿市場。鎮圩上設有派出所、郵政所、衛生院、電信營業廳、供電營業廳、農村信用分社等企事業單位。教育上,鎮龍小學作為鎮龍學片的中心小學,資源配置達到鄉鎮中心小學標準。

那務圩在那務村那務坡。由於村民居住較近,那務、七一、屯思3個自然坡連在一起,形成那樓鎮最大的村莊,漸而成圩。圩內居民即3個自然坡的居民4000多人,每日早上和傍晚,村中心熱鬧非凡,農產品豐富,可以認為凡是那樓鎮區上農貿市場有賣的這裡都有,也因此吸引了周圍村的人前來趕圩,是那樓鎮西南部繁榮的圩場。該村建有那樓鎮第一個村級農貿市場。

民國時期那樓圩有仇屋當鋪等幾家典當鋪,為私人金融機構。當鋪十分堅固,解放戰爭時期,南逃國民黨軍隊據此頑固抵抗解放軍。

至2017年止,那樓鎮有銀行機構3家,各類銀行網點4個;保險機構1家,網點1個;共有金融機構4家,網點5個。

銀行網點:中國農業銀行那樓分理處、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那樓營業所、廣西農村信用社那樓信用社、廣西農村信用社那樓信用社鎮龍分社、桂林銀行那樓鎮支行、南寧江南國民村鎮銀行那樓鎮金融服務室。

保險機構網點:中國人壽保險那樓營銷部。[6]

基礎建設

城鎮建設

那樓鎮區——那樓圩始由當地周、王、滕、杜等姓氏幾戶人家設攤賣茶粥,繼而客商雲集,據民國3年《靈山縣誌》記載那樓圩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開圩,據《邕寧縣誌》記載於清雍正元年(1723)開圩(另一說1580年建圩),歷來是區鄉政府所在地。民國時期設有三凝書院。因解放前在今紀念碑至那樓工商所一帶為鹽貿集市,當地群眾稱之為「賣鹽(街)」。因壯話「賣(hài)」近似發音是漢語的「海」,「鹽(gù)」近似發音是「都」,所以又稱為「海都」,久而久之,「海都市」稱為那樓的別稱。1949年曾是粵桂欽、邕、靈邊區人民政府所在地。(1951年前,欽縣、靈山兩縣屬廣東省,邕寧縣屬廣西省)。

解放前,那樓圩(時屬廣東靈山縣)就是靈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業繁榮。據《邕寧縣誌》記載,那樓圩在民國時期有金融機構仇屋當鋪,商鋪林立,但只有一條街道和數條小巷,街道為長方石條鋪成,房屋多為磚瓦結構,少部分為茅屋,街區髒亂。民國時期圩鎮居民約有1200人,是靈西地區最大的圩鎮。靈西地區劃屬邕寧縣後,那樓圩成為邕寧縣四大圩場之一(其餘為蒲廟圩、蘇圩、五塘圩)。

那樓鎮街景

截至2017年7月,鎮區內已有綜合市場1個,專業市場1個,市亭1個;各類商鋪807家,其中大型超市4家。鎮區內建有公立中學2個,中心小學1個,公立幼兒園2個;建有中心衛生院、衛生所以及各類診所十餘家;有4家金融銀行在此設營業所。鎮中心區常住居民達到一萬三千人,是邕寧區第二大城鎮。

那樓鎮區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西部舊城,另一是東部、北部新城。那樓鎮於1994年在舊城東邊開闢中淡新街開發區,至21世紀初已初具規模。現今中淡新街開發區已基本完善,是鎮區的主要部分。鎮區街道全部硬化,鎮區主要街道有11條:

人和路(舊022縣道19至21公里):又稱環街公路、環城路,街道兩旁是鎮主要行政機關,北起那樓客運站,南接環衛站,全長2300米,機動車道寬7-22米,人行道寬1.5米,水泥路面。路旁裝路燈,是鎮區主幹道。

古樓街:即舊街,那樓清朝時有三凝書院,清朝、民國時期是圩鎮的主街道,街道兩旁保留的老房較多,古香古色,故名古樓街。全長700多米,面寬3~8米。北段及中段是主要商業街。

政通路:是那樓新街區主街。南北走向,南北兩端與人和路交接,全長980米,機動車道寬18米,水泥路面,兩旁人行道寬各5米。2013年街道改造後,路旁安裝路燈。路旁多種有芒果樹,商鋪林立,是重要的商業街,也是居民住宅區。

西關街:東起政通路,西接古樓街,全長180米,機動車道寬6米,瀝青路面,兩旁人行道寬3米,此段商業最為繁榮,商鋪林立,堪稱「黃金街段」。

中淡路:因原為中淡嶺地,故名中淡路。位於人和路東,是新街二街,全長約700米,機動車道面寬7-12米,兩旁人行道寬1.5米,路旁安裝路燈,貫穿那樓新街綜合市場、那樓豬花交易市場兩個市場。

三凝街:東接中淡路,西至那樓中學東大門,寬6米,長100米。因那樓中學前身為三寧書院,故名。

中興街:即舊街二街,起於那樓信用社營業廳至那樓社區居委會交於人和路,長約260米,寬3.5~6米。

安寧路:起於中心衛生院至蠶繭站,全長約400米,寬6~8米,街道連接壇墩村屯底坡,是通往百濟鎮的通道。

靈西路:因有那樓革命烈士紀念碑,為紀念靈西籍烈士,故名。起於那樓革命烈士紀念碑至那樓供電所,全長約400米,寬5~6米。

民安路:北接三凝街,南臨興業街,全長350米,寬3米。

興業街:東接政通路,西通古樓街,全長160米,寬3.5米。

那樓鎮統籌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加大鎮容鎮貌整治力度,強化街區管理。2011年,投資100萬改造新街二街(中淡路);2012年,通過投資1500萬元修復那樓新街(政通路)和環街(人和路)道路,改善那樓鎮主幹道交通狀況;2014年,投資400萬元改造提升街區小街小巷28個路段,10公里的13條街巷;進一步對給水排水、電力、亮化、綠地和環衛配套設施建設進行了統籌考慮;協調市場開發服務中心,2014年8月,投入90萬元重點裝修打造設施先進、購物環境一流的農貿市場。2014年5月,那樓鎮垃圾中轉站在青草嶺正式動工,總投資100萬元。2016年9月,那樓客運站工程竣工,於12月30號開業,2017年4月中旬正式營運。2017年初,那樓片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項目投入使用,該項目與那樓鎮屯良村那棉坡壇農山垃圾填埋場相鄰,總投資約800多萬元,占地面積12.1畝,日處理垃圾40噸。2016年12月,那樓鎮污水處理工程項目正式動工,總投資約1699萬,設計日處理污水1500立方米。

發展規劃方面,於2010年完成了《那樓鎮總體規劃(2010-2030)》,並通過市政府批覆。2016年12月完成了《那樓鎮總體規劃修編(2016-2030)》,並通過市政府批覆。

通信

截止至2017年,那樓鎮有中國電信營業廳3個,其中那樓鎮區2個,鎮龍街1個。中國移動營業廳3個,其中那樓鎮區2個,鎮龍街1個。中國聯通營業廳1個。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南寧分公司邕寧分局就駐那樓街,管理蒲廟、那樓、新江、百濟、中和五個鄉鎮的電信業務。中國移動邕寧區營銷部就駐那樓街,負責邕寧區五個鄉鎮的營銷業務。

至2017年,全鎮22個村委(社區),97個自然坡全部通了固定電話,手機信號覆蓋全鎮,全部村委會以及大部分坡屯都通了寬帶。通訊設施方面,在鎮區內設有閉路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線路,中國移動和聯通公司的基站、多處辦事點和轉差台,通信網絡信號覆蓋全鎮。這為那樓鎮的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通訊保證。

電力

那樓供電所位於那樓鎮靈西路,主要負責轄區內那樓、中和、新江、百濟等四個鄉鎮44個村委,6個社區約23.6萬人的業擴報裝、抄表、電費、線路運行維護、線路故障搶修及供電服務工作。2017年,供電所共有職工78人,那樓鎮鎮域內有那樓和鎮龍兩個35KV變電站,能夠滿足工農業及居民生活用電需求。

供水

截至2017年,鎮域內共有4家水廠,即南寧市川泉自來水廠、鎮龍社區集中供水工程、那務自來水廠、三江旺坡水廠。鎮區、鎮龍街及周圍自然村主要由川泉自來水廠、三江旺坡水廠、鎮龍社區集中供水工程供水,日供水量達到1萬噸以上。2018年計劃投入568萬元,實施川泉自來水公司鎮龍社區水廠、那久水廠擴建工程,擴建後供水規模將達到10000立方米/天,供水人口可達83873人。[7]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據《靈山縣誌》載:「三寧書院 ,在那樓圩(今邕寧縣管轄)旁,清光緒十四年麻厚光等捐建。」這是境內已知最早的學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書院停辦。又載:「光緒三十二年創建那樓兩等小學堂,設在那樓圩旁,由三寧書院改建」。這是境內已知最早的小學。

《靈山縣誌》載:民國27年,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靈山縣城,附城鎮中心校師生分別轉移到司馬塘村祠堂、竹山園村和丁屋祠堂上課,一年後搬回舊址。陸屋、武利等地部分小學因日機轟炸停課。縣立新圩小學、 舊州中心小學、那樓中心小學等均改稱聯辦中心校。各鄉如有2間以上的公立完全小學, 由縣政府依中心校設施原則擇定一間為國民中心學校。同年3月,撤銷學區制。在此期間,縣內偏重於中學的創辦與發展,小學因教育經費和師資問題以及戰時影響,少數停辦。

1950年初靈西區人民政府在那樓圩北三凝書院舊址上創辦第一所中學—靈西中學(隸屬靈山縣)。是年秋,靈西中學改名為「那樓中學」。

1951年,靈山縣於1951年6月2日將第七區即那樓區劃給邕寧縣管轄,從此,那樓地區屬於廣西邕寧縣,所屬的學校也歸邕寧縣管轄。那樓中學更名為「邕寧縣第二初級中學」。

1969年9月,邕寧二中招收高中新生,成為完全中學,遂更名為「邕寧縣那樓中學」。

至1990年,那樓境內共有小學22所(含分設出的鎮龍鄉,下同),其中中心小學2所,村完小20所;中學4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3所。

2002年,撤銷那樓鎮第二初級中學,併入那樓鎮第一初級中學。

2008年6月,由於教育改革的發展,根據南寧市要求,最後一屆高三學生畢業那樓高中隨即撤銷。 2015年,那樓鎮在校小學生4710人,初中生2732人。全鎮小學教育共分2個教區,即那樓教區與鎮龍教區。那樓教區共15個村小和1所中心小學,有22個教學點;鎮龍教區共6個村小 ,有14個教學點。那樓鎮小學教職工301人,專任教師283人,校舍面積57234.6平方米,校園面積188108.4平方米,綠化面積19390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37788.75平方米,圖書81444冊,電腦274台,固定資產3888.611萬元。那樓鎮第一初級中學有學生507人,教職工66人,專任教師52人,校舍面積10035平方米,校園面積17000平方米,綠化面積2015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2960平方米,圖書18409冊,電腦72台,固定資產870萬元。那樓中學有學生2225人,教職工121人,專任教師100人,校舍面積25906平方米,校園面積52857平方米,綠化面積3600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7420平方米,圖書48498冊,電腦176台,固定資產2103萬元。

2017年,那樓鎮有中心學校(本部)1所,村級小學21所,教學點36個,城區辦中學2所,公辦中心幼兒園2所(含第一分園)。

醫療事業

2017年,那樓鎮設有1個中心衛生院,1個鄉鎮衛生院,22個村級衛生所。

那樓中心衛生院創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全院占地面積3355.7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330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4472平方米,有門診綜合樓、住院綜合樓,是集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為一體的一級甲等醫療單位和愛嬰醫院。2015年,開放床位115張,有在職職工110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87人。醫療服務範圍為本鎮及周邊部分村屯,服務人口達12萬人。

那樓中心衛生院

鎮龍衛生院是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衛生監督為一體的綜合性衛生院、國家一級合格醫院、愛嬰衛生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2015年,開放病床25張,有在職職工39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9人。[8]

交通

綜述

那樓鎮地處邕寧區腹地,是邕寧區的中心樞紐。邕寧區構建以那樓鎮為中心放射通向城區新江、百濟、中和等鄉鎮和青秀區劉圩鎮的扇形公路網已初步雛形。鎮內以那樓、鎮龍為交通樞紐,構成縣鄉公路和鄉村公路為主的公路網。全鎮100%的自然村都通了硬化水泥公路,所有行政村通四級以上的水泥或瀝青公路。截至2017年,那樓鎮境內有三級公路里程33公里,其中設計速度40km/h的20.5公里,設計速度30km/h的12.5公里;四級公路89.4公里(達到路面寬4米,路基寬6米以上標準)。縣道5條,共計53.1公里;鄉道3條,共計24.1公里;村道9條,共計45.2公里。截止至2017年,鎮內有三級客運站1個,開通的客運線路8條,其中縣際班線2條,農村客運班線6條。

公路

蒲鎮公路:起於城區蒲廟鎮八里亭,途徑蒲廟鎮良信村、郭村、花料、那路村和境內潭龍、羅馬村、中山街、華亮、仁里、壇坑、那樓街、那午水庫、壇垌、那坤、屯良村等地,終於鎮龍社區,全長30千米。始建於1958年,年末蒲廟至那樓段建成通車,是境內最早修建的一段公路。六十年代初,那樓至鎮龍段建成通車。初為沙土路面,後面改成砂石路,90年代末鋪設瀝青,公路面寬4~5米,路基約6米,屬四級公路。

2009年至2011年改擴建成三級公路,瀝青面寬6.5米,路基寬度7.5米,設計時速30km/h。2016年至2017年,蒲鎮三級公路路面修復改造,在原瀝青路面的基礎上加鋪24cm厚、7.5m寬的混凝土。2016年9月,蒲廟至那樓段修復完成;2017年6月,那樓至鎮龍段修復完成;全線完成修復改造,改造後的三級公路路面寬7.5米,路基寬8.5米,彎道處設置70cm的錯車道,設計速度為40km/h,公路的修復改造完成構建了城區至鎮區的半小時經濟圈。2017年,蒲鎮公路27公里亮化工程啟動,公路旁每隔25米安裝一盞太陽能路燈,總投資466萬元,是境內最好的一段公路,達到准二級公路標準。公路為縣道,編號X022。

改造後的蒲廟至鎮龍三級公路

鎮太公路:起於鎮龍社區鎮龍街,途徑境內的賴苞、那豐村、那蒙、那良村等地,太平鎮的那璞村、那琴、池塘村,終於太平街,全長26千米。鎮龍至那良段始建於1974年,初為沙土路面,後改為砂石路面,2006年,鎮龍至那良12.6千米開始鋪設瀝青,公路面寬5米,路基6米,為四級瀝青公路。2014年,鎮龍至那良段開始改擴建成三級水泥公路,路面寬6.5米,路基寬7.5米,設計時速30km/h。該公路通至靈山縣太平鎮,至太平鎮後直通靈山縣城,全程為三級公路,故和蒲鎮公路、靈太公路相連形成邕靈三級公路,是邕寧城區通往靈山縣城的便道。公路為縣道,編號X030。

那百公路:起於那樓中心衛生院,途徑境內屯底、那近、那利村、屯甘等地和百濟鎮的南光、南華村,在百濟鎮紅星村那鸞坡與邕欽三級公路交匯,通向百濟街,那樓至那鸞段17.2公里,故稱那百公路。初為那樓鎮至屯甘、百濟鄉南華的村道,為砂石路面。在2006年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村道改造中,改成四級水泥路,與那鸞至南華的鄉道相連。公路面寬4米,路基6米,為四級水泥路。2016年11月,那樓至那鸞段開始改擴建為三級公路,按照水泥面寬6.5米,路基寬度7.5米,設計速度30km/h標準建設,故稱那百三級公路。公路為縣道,編號為XA82。

鎮線公路:於鎮龍社區鎮龍街,途徑境內棠梨村、新塘、江萬等地和靈山縣太平鎮的屯陽,終於靈山縣太平鎮那線村,全長12千米。鎮龍至棠梨段修建於1974年,後那線至鎮境內的公路由靈山縣負責修建,初為鎮龍至棠梨的砂石鄉道,後升格為混凝土縣道。2019年改擴建後,公路面寬5.5米,路基6.5米,四級公路標準。公路為縣道,編號為X991。公路在新塘坡分岔,有四級水泥路經太平鎮那隆村、思明村通往太平鎮。

平良公路:起於中和鄉平天村旭庭木材廠,途徑中和鄉方村村、那伍和境內的那界等地,終於那良村,與鎮太公路交匯,全程10公里。初為四級砂石鄉道,2011年升格為縣道,為水泥路面。路面寬度為4米,路基寬6米,為四級公路。公路為縣道,編號為X990。

新樓公路:起於新江鎮新江街,途徑新江鎮沖達、新樂村、那練、那鳳和境內的那曉、三江村、壇墩村,終於鎮區靈西路,全長18公里。公路初為那樓至三江村四級砂石路、三江村至那曉坡四級砂石路、新江街至那曉坡四級砂石路,在2006年至2007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公路改造中改建為四級水泥路,並在兩鎮交界的那曉河修建了那曉中橋,連接了兩段公路。公路面寬4米,路基寬度6米,其中那樓至三江段為路面寬6米,路基寬6.5米,那樓至壇墩段安裝太陽能路燈,為四級水泥公路。公路為鄉道。擬改擴建為三級公路,按照混凝土面寬6.5米,路基寬7.5米,設計速度為30km/h標準建設。

樓中公路:起於鎮區敬老院路口,途徑境內屯六村、周城、那文村和中和鄉的那煙、周祿村、周流、孫頭,終於中和街,全程23公里。初為那樓至那文、那煙的砂石路和中和至那煙的砂石路,於2006年至2007年改造為水泥路。路面寬4米,路基寬度6米,公路技術等級為四級,屬於鄉道。那樓至屯六段安裝太陽能路燈。擬改擴建為三級公路,按照混凝土面寬6.5米,路基寬7.5米,設計速度為30km/h標準建設。

劉樓公路:起於青秀區劉圩鎮劉圩街,途徑劉圩鎮那床村和境內的那思、那盆村、小何、壇倬,終於那樓鎮,全程15公里。那樓至那盆段、劉圩至那床段均始建於1974年,為砂石路鄉道。後來,修通了那盆至那思段和那思至那床段,劉樓公路形成。那樓至那盆路面寬度為4米,寬6米,為鄉道;那盆經那思至那床路面寬3.5米,路基寬4.5米,為村道;那床至劉圩段路面寬4米,路基寬6米,為鄉道;全程為四級水泥公路。那樓至小何段安裝太陽能路燈。擬改擴建為三級公路,按照混凝土面寬6.5米,路基寬7.5米,設計速度為30km/h標準建設。

鎮百公路:起於鎮龍社區鎮龍街,途徑那壬、那他村、百濟鎮那造、屯樓、平派村、南陽等地,終於百濟街,全程19公里。初為沙土路面,後改作砂石,於2006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改建為混凝土路面,公路路面寬4米,路基6米,為四級水泥公路。公路鎮龍至屯盆段為村道,屯盆至百濟街為鄉道。2018年擬改擴建為三級公路,按照混凝土面寬6.5米,路基寬7.5米,設計速度為30km/h標準建設。

客運

1968年,那樓鎮第一個汽車站建成,地處當時的那樓街頭,車站狹窄,僅有70平方米。1986年,那樓站因個體客運業發展停止營業。

90年代,租借今那樓中學西面一塊約150平方米的土地,重新建起汽車站。汽車站地面為泥沙路面,逢雨天泥濘不堪。車站內公共設施十分不完善,無候車座位,車站廁所只是幾個水桶當做小便處,僅有一間衛生間。2010年,那樓中學收回租借的土地,車站廢置。

2006年,那樓鎮政府開始在今那樓城北開發區舊縣道19KM處征地準備建設汽車站。新的那樓客運站屬於三級客運站,公共設施比較完善,占地面積比較大。但由於資金與公路改建、城鎮擴大等諸多問題,已經征地的客運站至今未建立起來。新建的那樓客運站規劃面積10畝,屬三級站,位於城北壇坑坡。

2016年12月30日,那樓客運站正式開業。

1977年,邕寧汽車站購置5輛解放牌客車,開始自辦客運業務,開通了蒲廟至那樓、鎮龍的客運線路,這是境內有客運業務之始。

截至2017年,那樓客運站開通的班線有那樓至南寧(經中山、那路、蒲廟)、那樓至中和(經那文、周祿)、那樓至新江(經三江、新樂)、那樓至百濟(經那利、南華、那鸞)、那樓至那盆(經小何)、那樓至華佳(經那近、河浪)。境內開通的其餘班線有鎮龍(那豐、那良)至南寧(經那樓、蒲廟)、鎮龍至百濟(經那他、平派)。[9]

文化

綜述

截至2017年,那樓鎮鎮有文化站1個,全鎮22個行政村(社區)中已有18個村建有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所有行政村(社區)均建有1個以上的籃球場,每個行政村(社區)都建成一支文藝隊和體育隊。通過上級扶持和城區本級資金配套,那樓鎮已建了一個室內球館,2017年上半年,投入資金50萬元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鄉鎮項目1個(包含一個帶看台的塑膠燈光籃球場、一片5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健身場地、一條健身路徑、一個100平方米以上的健身用房)。2017年下半年,將繼續支持那樓鎮新建2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4條以上健身路徑和其他文化體育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文化體育活動設施,滿足群眾健身需求。

語言

那樓鎮城鄉通用那樓話,大多數少數民族能使用漢語普通話。

那樓話(邕東南僚語),屬壯語南部方言邕南土語區,有雅依(Yai 或Yae)、布安(Mbuan)、勻蔞(Yein Laeu)、下南(Yua Nuam)、三鄉(Slam Yiang)等多種自稱或他稱。那樓話區域以原邕寧縣那樓鎮(Nua Lou)為中心,包括原邕寧縣那樓鎮、鎮龍鄉、百濟鄉、新江鎮、劉圩鎮、中和鄉的全部和蒲廟鎮、那馬鎮、南陽鎮的大部,以及鄰近的靈山縣太平鎮和欽州市那香鎮、新棠鎮的一小部分地區,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人口約30萬人。

該區域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分屬欽州靈山縣、橫州永淳縣、邕州宣化縣(州縣名以宋代為例)三個州縣,三個州縣的交匯點即在那樓圩附近,這可能是那樓壯話被稱為「三鄉話」的一個來源。那樓壯話被稱為「三鄉話」的另一個可能是,原屬靈山縣的那樓、新江、百濟三個鄉有着共同的語言文化,於是這三個鄉的人被稱為「三鄉人」,他們所操語言被稱為「三鄉話」。總之,這一地區與「三」結下了不解之緣,正是這樣的「三管」和「三不管」造就了這一地區獨特的語言文化景觀。

那樓話有着比較獨特的聲韻調系統,明顯區別於鄰近的壯語、粵語及平話,而且,那樓話有着一套較為完備的常用漢字讀音系統,使得該區域引進漢語詞彙不需要藉助漢語西南官話、粵方言、平話方言、客家方言的發音,當地人民可以輕鬆地使用漢字本地讀音閱讀漢文報刊、書籍、文件以及各種漢文作品。

那樓話在聲韻調方面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有着大量的前置喉塞音聲母和唇化聲母,其中的喉塞音成分、唇化成分屬於區別特徵,有辨義功能。而該語言音節中的喉塞音成分不僅作用於聲母及介音,還作用於主元音和聲調,應可視為類似於聲調的超音段音位。那樓話中,元音a、e、o 都有比較整齊的長短對立,這也是跟其他方言不太一樣的地方。

風俗

那樓鎮風俗與廣西漢族聚居地區相似,已基本上漢化,但也保留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俗。

服飾:已基本漢化,與外界無異。唯有少部分老年婦女包壯族頭巾,着改良過的民族服飾。

那樓福炮節暨299年開圩紀念

節日:除了過漢族傳統節日外。那盆、佃馬、那思三個自然坡過壯族「三月三」。大部分村坡在春節過後有「開年節」,時間由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七。過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與重陽節等節日並不局限於當日,部分村坡選擇在前後幾日過節,時間跨度較大。農曆九月十六至九月十七為那樓「十家村節」。三江村告祥坡與那務村以國慶定為本村「開年節」。每當節日,主人家要殺雞宰鴨,採購食材,祭祀土地與先祖,邀請親朋好友至家中赴宴,正餐多定於中午。當地過節喜飲米酒,多用本地生榨米粉招待客人,不少村莊還通過舉辦搶花炮、採茶戲等特色民俗來活躍「年味」。自2018年起,那樓鎮將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六定為「福炮節暨開圩紀念日」。2018年4月1日成功舉辦首屆福炮節暨開圩紀念日,民俗活動精彩繽紛,引來數萬人齊聚觀特色巡遊及搶花炮活動。

採茶戲:採茶戲的發展一波三折。解放初期,採茶戲一度盛行,邕寧縣各鄉鎮、各村坡,大街小巷都有採茶戲上演。滕思隊至今仍清晰記得當年採茶戲興盛的情景:邕寧的採茶戲表演隊不僅跑遍了整個邕寧縣,就連附近縣鎮有紅白喜事,也會把表演隊請去。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採茶戲遭到禁止,但每逢歡慶節日,一些熱愛採茶戲的群眾仍偷偷演出。上世紀80年代初,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採茶戲又逐漸復興,但已不復當年之盛,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演出人員不斷失散,採茶戲只有在春節期間偶爾上演。採茶戲已被列入邕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哭嫁歌:舊時那樓女子出嫁,婚嫁有錢的坐轎,請壯族八音,搭台唱戲演通宵,鬧他個三天三夜。女孩出嫁前用三個月學習禮貌做家務,最後一個月輪番到最親的親戚家吃告別飯,出嫁時要哭嫁:頭天親戚來吃酒時躲在廳堂房後哭別歌,內容有離別的,感恩的,責罵的(如媒人),告誡弟妹等;正酒日:離別歌,罵男家伴郎 ,罵情郎等。離別歌讓親人很是依依不捨。一般家庭請不起八音,戲班的,就用十姐妹陪伴送行;十姐妹梳妝打扮後撐傘列隊由媒人及親戚步行前往男家,挑抬陪嫁品的跟後陪行。[10]

地方特產

特色小吃

生榨米粉:這種小吃風味濃厚,鮮滑爽口,營養豐富且價格低廉。那樓生榨米粉製作有六道工藝,即選米、發酵、打漿、壓團、打團、榨粉。米漿提前磨好,滴干水份,用布包起來,放進火膛中,用草木灰埋上兩三天的時間,讓米漿微微地發酵,帶一點點酸味,吃米粉時,隨吃隨榨。將弄好的粉團放在一個穿有幾十個小孔的圓鐵罐中,用一個削成圓形剛好能放進鐵罐的木頭,使勁壓塞進罐中的粉團,使粉團從小孔被擠出一條條圓形的米粉線,下面是一大鍋的骨頭湯,從小孔出來的細粉條直接掉入湯里里,不一會就熟了,撈上來盛入碗內就成為生榨米粉了。再把半肥瘦的豬肉剁碎,加上切成末的頭菜,一起炒香的頭菜肉末,澆上一大勺,撒上蔥花,加點油豆腐,澆上一勺湯,美味可口的生榨就做好了。

生榨米粉有兩種吃法:

是把米粉放入大碗中,澆上一大勺頭菜肉末,撒上蔥花,加點油豆腐,加進高級醬油、鹽、熟豆芽、鹹菜、生蔥各適量,倒入滾熱的骨頭湯即成,這種叫湯榨粉;

是干撈,不加入骨頭湯,用由醬油、酸醋、鹽、味精等多種調味料熬成的滷汁淋入粉內,加上叉燒肉片、豆芽、酸菜、熟韭菜一起拌勻,就成為清涼爽口,適宜夏季食用的叉燒乾撈榨米粉。

該小吃堪風味濃厚,鮮滑爽口,營養豐富且價格低廉稱一絕。

鐵鍋芝麻餅:起源於蒲廟、那樓、劉圩、中和等鄉鎮,原是邕寧人過年過節的喜慶小吃,現在只有少數老年人會做這種小吃,是一種將近失傳的小吃。米麵做的餅皮,黃糖加上若干種粟米加工成的餡料,把做餡用餅皮包好、壓成餅,撒上芝麻在燒紅的鐵鍋上烙干。其貌不揚的圓餅,香脆的餅面咬在嘴裡咔吱而化,滲出清甜的餅餡和芝麻的香味,在口中慢慢散開。冬日的那樓街等地常有老人架着平底大鐵鍋的蜂窩煤爐旁烙芝麻餅叫賣。

特色產品

那樓淮山:邕寧那樓淮山歷史悠久,名揚區內外,淮山產地環境優越,技術生產管理規範,發展前景廣闊,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條件,深厚疏鬆含鉀量高的紅土壤,鑄就了高品質的那樓淮山。那樓淮山富含鋅、鉀、鐵、硒、氨基酸,皮薄肉嫩,鬚根少,缺口粘液多,口感清香,那樓淮山榮獲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產品,對提高那樓淮山知名度打下良好的基礎。

干榨米粉:採用那樓生榨米粉傳統手工工藝精製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榨米粉鮮、香、柔、滑、酸的特點,食用方便,便於保存。[11]

風景名勝

人文景觀

那樓鎮有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雷婆嶺摩崖石刻。有6處南寧市不可移動文物:那蒙滕氏古宅、鎮龍大煙囪、那曉炮樓、鎮龍那佃古宅、那樓革命烈士陵園、那樓戰鬥紀念碑。

雷婆嶺摩崖石刻:雷婆廟摩崖石刻位於那良村那蒙坡東面的海拔209米的雷婆嶺上,周圍山嶺疊嶂,石刻主要在嶺頂北面的大裂縫的兩側崖壁上。裂縫長約50米,高約7米,石刻周圍鬱鬱蔥蔥,樹木叢生。

據《雷廟碑記》載:每逢農曆五月初五,群賢畢至,少長成集,乘興而遊樂。同時,進行有關道教禮事活動,事後便在摩崖上刻字留念,這種活動始於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一直延續到至今,石刻所反映的多數是讚譽風景,亦有歌功頌德等內容。如「勝似桃源」、「名山仙洞」、「德著明峰」、「道大德宏」、「坪嶺圍殲塞敵膽,漢林鏖戰破妖園」等等。雷婆嶺石刻面積約有350平方米,共計43幅,最早的是清嘉慶已卯年間(公元1819年)刻的,形式不一有橫幅、直幅、圓幅、扇形、對聯式等。其中橫幅最多,占90%,最大一幅長3.18米,寬1.24米;最小一幅是圓形,直徑長0.46米。字體有正楷、行書、魏書、隸書等字體,最大字體是53×49cm。

那蒙坡百年老民居:與雷婆嶺摩崖石刻隔山相望,遙相呼應,有一處古民居。古民居位於那良村那蒙坡,有數百年歷史。依山而建,古樸莊重,民風淳樸,村中遺留許多歷史文物,有較好的歷史文化研究和農家樂旅遊開發價值。

告祥坡明團河營遺址:遺址位於三江村告祥坡東北1.5千米處,始建於明成化初年(1465年),由北海道僉事林錦、都指揮歐磬同建。遺址長250米,寬120米,三面環以三江河,又稱「圍城」。邕寧縣開展文物普查時發現,採集到青磚數塊(0.3×0.17×0.09米)、瓦筒、勾頭、青花瓷數塊。

那樓革命烈士紀念碑

那樓鎮革命烈士陵園:位於人和路與靈西路交接路口,始建於1968年,1986年重建,紀念碑占地約1畝,碑文「那樓革命烈士紀念碑」。那樓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自20世紀20年代初,那樓就有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組織,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那樓的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投身於革命。那樓地處原廣東靈山縣西部,與廣西邕寧縣、廣東欽縣交界,是粵桂的緩衝地帶,而那樓圩歷來為邊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戰爭時期,那樓圩作為靈西的抗日指揮部。解放戰爭時期,那樓圩成為國民黨餘部的一個據點,同時也是新興的人民政府駐地。在解放戰爭時期,在那樓境內發生了那近村殲滅戰、壇垌亭那殲匪戰鬥2起戰役。那樓革命烈士紀念碑2011年9月被評為「南寧市不可移動文物」。2013年9月,紀念碑重建。

自然景觀

帽子嶺水庫:位於那他村那壬坡,水庫是新江河正源,庫容650萬立方米,是那樓境內最大的水庫。水庫緊鄰帽子嶺,碧水青山,構成一處景觀。帽子嶺海拔256米,是鎮境內最高峰,清末曾為反清復明義軍的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粵桂邊區3團21營部隊也曾在此活動。山附近有一個洞,傳言曾是一個老虎洞。帽子嶺鬱鬱蒼蒼,登峰頂可以一覽周圍景色。[12]

相關視頻

那樓鎮、百濟鎮舞蹈隊[哈密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