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坡壯族民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那坡壯族民歌
來自中音在線的圖片
那坡壯族民歌

中文名稱 :那坡壯族民歌

文學家 :趙壹

年 代 :漢代

文學體裁 :賦

那坡壯族民歌,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地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那坡壯族民歌的起源至少在唐宋時期。 那坡壯族民歌曲調多變,旋律跳動大,裝飾音較多,富於抒情,藝術魅力更是獨特。2006年5月20日,那坡壯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32。

歷史淵源

那坡壯族民歌是黑衣壯歷代傳唱的民歌。在歷史長河中,黑衣壯仍保存着古樸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間歌謠,並被譽為"廣西民族音樂富礦"和壯族民歌的"活化石"。那坡壯族也稱"黑衣壯",它是壯族中具有特色的一個族群,自稱"敏"、"仲"、"嗷",現約有5萬人,因着裝全黑而得名,主要位於中越邊境的廣西那坡縣。黑衣壯族人不僅能歌,還很善舞。由於長期處於封閉狀態,黑衣壯歌謠保留着十分古老、質樸的特色。那坡壯族民歌,據說是壯族首領依智高的部隊戰略轉移到那坡定居後流傳下來的。產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的山區縣,屬於南壯,地處大石山區,山高林深,村莊稀少,居住分散。交通很不方便,生存環境很不適宜人類居住。壯族是歌海,那坡壯族更是開口成歌,歌匯成河,從人的出生唱到人的過世,升上天堂。在那坡壯族中,唱山歌義以婚嫁迎親時最為隆重和熱鬧,哭嫁歌、攔路歌、祝福歌、盤歌、生活歌等。唱人生在世倫理道德,唱人生對生活的追求,唱人生的美好嚮往。那坡壯族民歌也叫"那坡'黑衣壯'民歌",2001年的南寧國際民歌節,那坡壯族歌手黃春艷帶領那坡壯族演唱團,演唱了那坡壯族民歌"山歌年年唱春光"。那是那坡壯族民歌第一次聞名於世。從此,那坡"黑衣壯"及其山歌開始在世界上傳揚開來。

基本特徵

那坡壯族民歌主要有神話傳說、人物傳記、環境變遷、歷史事件等的敘事歌;傾吐苦難、控訴壓迫的苦情歌;反映自然、生活經歷的農事歌;嚮往美景的讚頌歌;接人待物的禮儀歌;表現傳統習慣的風俗歌;弔唁奔喪的祭祀歌;慶祝婚嫁滿月、新居落成、老人生日的祝酒歌。而最為豐富的是情歌,包含着抒情、初戀、連情、逗情、賭情、定情、盟誓、讚美、相思、忠貞、離情、叮嚀、痛惜、懷舊、重逢、苦情、嘆情、斗情、白頭偕老等二十多種內容。

聲調

歷史悠久的那坡壯族民歌按不同的聲調可分為"雖敏"、"論"、"尼的呀"、"春牛調"、"請仙歌"和"盤銳"六大種類約一百六十多套。其中,"尼的呀",是廣西那坡壯語裡"好的呀"的意思,在黑衣壯生活地區流傳的民歌中是常用的襯詞。"尼的呀"山歌曲調清新亮麗,藝術魅力獨特,已經成為壯族音樂的標籤。

演唱形式

根據不同的場合和需要,那坡壯族民歌具有"小群體獨唱、對唱、重唱、大群體小組唱、小合唱、齊唱和大合唱"等多種演唱方式。人與人之間、村寨與村寨之間的社交活動,都以"對歌"為重要手段,即通常所說的"以歌代言,依歌傳情,以歌會友,倚歌擇偶"。那坡壯族民眾的通用語言為壯語南路方言,歌唱時"大量運用以鼻音腔為主、喉音腔為輔、胸腔支撐"的演唱方式,使得歌唱效果既柔和又奔放,具有很強的穿透力。

曲調唱詞

那坡壯族民歌的曲調多變,旋律跳動大,裝飾音較多,富於抒情。特別是"過山腔"等山歌,猶如天簌之音從遠處飄來,又似山谷來風從遠山穿透而過,令人心曠神怡。那坡壯族民歌的唱詞多為七言上下句腰腳韻體,四句為一個基本段落。唱詞在上句的腳韻和下旬的腰韻處,常用長音,顫音或斷音加以強調,富有獨特的韻味。而所獨特的是"雖敏",其歌詞的韻律是尾韻。

代表作品

那坡壯族民歌代表性曲目有《雖待客》《論造》《酒歌》《盤歌》《祭祖歌》等。

傳承保護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那坡壯族民歌形成了與民間習俗相依存、程序相對穩定、內容豐富多彩以及原生性等特徵。除了具有交際、宣傳、教育、娛樂等作用外,那坡壯族民歌同時具有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它是壯族遠古歌謠文化的遺存。

傳承人物

羅景超,男,漢族,出生於1943.01.21。2011年5月,羅景超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該人物所申報的項目名稱為:那坡壯族民歌。

保護措施

2011年2月23日,貴州省布依學會同廣西壯學會在南寧"壯學之家"舉行座談,倡議開展申請傳統節日"三月三"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由廣西師範學院藝術學院副書記覃乃軍主要負責,廣西歌舞劇院、南寧市藝術劇院等一線演員表演的"民族歌曲進酒店"專題片攝製完成。這是對那坡壯族民歌等廣西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的又一創新。2012年6月5日至9日,那坡縣文化館舉辦了"那坡縣2012年壯族山歌手培訓班"。此次培訓邀請羅景超等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的本縣籍歌師授課,授課主要內容有《倫·情》《倫·百利》《倫·花郎》《倫·扣》等那坡壯族山歌。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那坡縣文化館獲得"那坡壯族民歌"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1999年底,那坡壯族參加台灣第一屆中華少數民族博覽會文化交流活動,黃春艷的演唱的那坡壯族民歌受到台灣觀眾的稱讚和媒體的關注。自從黃春艷進出那坡大山之後,她多次被國家文化部、中國文聯和國家民委選派前往荷蘭、比利時等國家和香港訪問演出。2010年春晚,陳春燕在中央電視台演唱《壯鄉美》,其服裝特別加入那坡壯族元素,使其民族民歌效果更上一層樓。陳春燕的歌聲打動了億萬電視觀眾,"黑衣壯"山歌名揚四海。

文化軼事

黑衣壯崇尚黑色與其歷史文化有關。相傳古時候,黑衣壯遭到了外族人侵,其首領儂老髮帶兵抵抗,不幸受傷,在退人密林中隱蔽時,儂老發發現一片青綠的野生藍靛,他隨手摘來藍靛葉,搗爛數在傷口上,果然消腫止痛,傷口很快癒合了。儂老髮帶兵重上戰場,擊退了敵人,保衛了自己的家園。於是,儂老發便令族人移植野藍靛,用藍靛染衣,本族人一律穿藍靛染制的黑色服裝,作為族群標記,沿襲至今。"黑衣壯"也因此而得名。[1]

視頻

走進百色「非遺」:那坡縣壯族民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