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紅薯相伴的日子(蔣安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那些紅薯相伴的日子》是中國當代作家蔣安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些紅薯相伴的日子
「賣烤紅薯嘍!賣烤紅薯嘍!一元一個,一元一個。」現在正是紅薯成熟的季節,街上時常都會傳來聲聲賣紅薯的吆喝聲。每當聽到這長長的吆喝,我便不禁想起兒時與紅薯相伴的難忘歲月。
那時我不過十來歲。平日裡我們這些農村孩子,沒有什麼東西填飽肚子,零食更是無法想象,紅薯便成了我們最好的東西。那些年,紅薯好管理、產量高、耐乾旱,成了我們農家人的主要口糧。於是,人們便用農家肥大面積種植紅薯。我們那裡,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烤火的地爐,地爐旁邊挖一個約一米多深的坑,叫做「灰坑」。家家戶戶為了做好紅薯的儲存,會把紅薯放入灰坑裡;只有這樣才會避免紅薯腐爛,才會熬過一個漫長的嚴冬和春天。每年霜降過後,我們一家便開始儲藏山上挖來的紅薯,先把被挖破的挑出來,再把挑好的紅薯一筐一筐倒進灰坑裡面,哥哥姐姐一個一個按順序依次擺好。這樣貯藏,既保溫、又保鮮,好的時候能吃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紅薯依然鮮亮如初。
兒時,我個子小,就像一隻靈活的小猴子,下灰坑裡撿紅薯就是我的活兒。只要母親一喊,我便從容地掀開灰坑板,一下跳到裡面,激動興奮的心情難以言表。初秋時節,夜晚,勤勞的母親伴隨着昏暗的煤油燈,用菜刀把紅薯切成薄片後(我們那裡俗稱薯皮),放在有太陽的地方晾曬,我和哥哥、姐姐們也跟着幫忙。此時此刻,母親為了調劑現場,一邊幹活一邊給我們講述《熊家婆》、《白毛女》的精彩片段,在故事的薰陶中,我們幹得熱火朝天,聽得如痴如醉。
每天放學回家,我肚子餓了,時常會拿起紅薯吃着跑出去玩,有時候甚至連泥都不洗,吃起來依舊津津有味的。
印象中,母親每天都會早早起床,煮上滿滿一鍋紅薯,我們一起床,只見鍋蓋一掀,到處熱氣騰騰,香味撲鼻而來。母親把煮好的紅薯端到院壩里,一家老少,有的蹲在院子裡,有的坐在石坎上,你一個我一個高興地吃起來。不一會兒工夫,滿滿一鍋紅薯吃得精光。於是,一頓早餐宣告結束,張開嘴就有一股紅薯味兒,還經常腹脹打嗝。
當然,兒時最刺激的事情,莫過於烤紅薯了。我們放牛在山上,誰家近就到誰家的地里去「偷」紅薯 。然後在森林裡撿來一些柴,把柴架起,紅薯放在下面,我們圍成圈,開始點火燒柴,大家鼓起小嘴小心翼翼地把火吹旺,紅紅的火焰,烤着我們稚嫩的小臉,大家一臉興奮與激動。
接下來,就是耐心地等待,等待紅薯烤熟了。一頓飯的工夫,我們小心地扒開土與灰。嗬,香味出來了!這時,大家動手揀出那些熱氣騰騰的紅薯,每人都滋滋地吹着涼氣,從左手倒到右手,從右手換到左手……等到稍微涼了,一剝開焦黃的外皮,裡面的熱氣頓時冒了出來。看着黃澄澄的瓤,小夥伴們迫不及待地把紅薯吃進嘴裡,一邊吃,還一邊高聲叫着:「真好吃,真好吃……」
就這樣,我們一邊吃着烤紅薯,一邊嘻嘻哈哈的你追我趕,在樹林中打鬧着,待到日落西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大家顧不上滿臉的灰土,心滿意足地打着飽嗝,急急忙忙趕着牛回家了。
人生似水,青春難再。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紅塵喧囂,一旦靜下來,我總時不時地想起我那些紅薯相伴的日子……[1]
作者簡介
蔣安賢,女,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人石壩九校德育主任、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