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與波斯擁抱(深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那一年,與波斯擁抱》是中國當代作家深寒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一年,與波斯擁抱
2013年,第一次去伊朗。
那段時間,伊朗因為核問題受到美國制裁而成為「著名」國家。伊朗,全稱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是文明古國。在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波斯帝國。也許正是因為它悠久的歷史,練就了伊朗與眾不同的強硬和無所畏懼。
被制裁後,伊朗國內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嚴重,經濟持續下滑。儘管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支撐,但是國際貨幣支付和大部分機械工業產品的採購都被全面限制。這個時候,只有我們——崛起中的中國,作為堅強的盟友,堅持對伊朗保證出口和各項援助,兩國的工業貿易發生了顯著變化,大批大批的工程師和銷售經理開始前往伊朗。而我,正是這支援大軍中的一員。
由於常年在中東國家奔走,對伊斯蘭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認為歷史悠久的波斯後代,理應都差不多,理應都是一樣穿着長袍的男人,理應在街頭都很少見到蒙着頭紗和面罩的女人。然而在伊朗,我卻認識了一個全新的伊斯蘭。
當我的航班在德黑蘭上空盤旋,降落於霍梅內伊國際機場後,伊朗的海關倒是挺有效率,沒多久就出了機場,進入德黑蘭。
德黑蘭作為伊朗的首都,是伊朗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聚集了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有1700萬人在這個城市工作和生活。長期以來的經濟制裁讓這個國家愈發窘迫,而工業的集中發展,讓德黑蘭顯得擁擠不堪。城市非常熱鬧,滿是黑衫長褲的男男女女,深邃的輪廓和鮮明的五官,充滿了神秘感和距離感。車水馬龍的街頭,穿梭其中的大多是老舊的二手車,很少看到傳說中中東國家的豪華汽車及奢侈品商店。
因工作關係,我跟着伊朗的合作夥伴在德黑蘭轉了幾天,深入到城市的毛細血管中認真感受德黑蘭和伊朗人,在交流中,我覺得溫柔了許多。當地的居民和其他中東國家一樣,喜歡邀請你先坐下來喝茶,再開始談生意。於是,我們喝了幾天的紅茶,吃了幾頓藏紅花米飯,公務也處理的差不多了。在我眼中,他們很勤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其他資源型中東國家不同的是,在伊朗,沒有大量的外來勞工,他們更多的是自給自足,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伊朗人堅守住了中東地區什葉派代表的大本營。
中東國家的工作日是周日到周四,周五、周六是休息日,找了一個難得的休息日,我慕名前往伊朗古老的城市——伊斯法罕和設拉子,因為用當地人的話說——只有走過這兩個城市,才真正觸摸到伊朗的魅力。
第一站便是伊斯法罕。在波斯古國的歷史上,伊斯法罕曾經兩次被定為都城,是東方和歐洲之間通商的重要城市,被譽為「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相對德黑蘭來說,伊斯法罕是寧靜的地方,走在街上,很快發現大家的節奏都慢了下來,路邊的綠樹也多了很多,我跟着嚮導參觀了幾處宮殿,果然建築的工藝很奇妙,這種建築叫做鏡宮,四周方方正正的高大城牆像是鏡子的邊框,正中是一處透亮的水池清澈見底,當第一縷的陽光射向宮殿時,水面會同樣反射出正殿的景象,並將陽光和波光一起投射進宮殿裡去,與早晨的露水之氣一起,溫潤房間,在一天之中最美好的時光里,給宮殿帶來了生命力,讓人清涼醒神。而離宮殿不遠的地方就是伊斯法罕中央廣場,世界上第二大的行政儀式廣場。
走到廣場的邊緣,踏上一小段台階,跨過外廊花園,瞬間便有偶遇世外桃源的感覺——整個廣場原來被許許多多清真寺和巴扎市場環繞,這邊的廣場遼闊寬廣,那邊的市集人聲鼎沸。隨之視角頓然的被極限拉開了,以至於你不得不轉頭來看向遠處,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才能將整個伊斯法罕廣場收入眼睛裡,卻怎麼也無法用思維快速消化掉。嚮導陪着我繞廣場走了一圈,給我介紹了宗教,建築、文化和歷史各種有關廣場的情況,我總算收起了自己的新奇和震驚。
走了一會兒,嚮導找了家茶社,邀我小憩片刻,畢竟伊朗人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茶。我們一落座,茶社的小二就端來了一個茶盤,放着兩杯紅茶和一碗方糖。與絕大多數伊朗人一樣,我的嚮導也很喜歡喝茶,從喝茶到茶糖各種給我講解着伊朗的茶禮。原來伊朗人的糖從國外進口的時候就用磨具做成糖塔,便於運輸,然後買回來用錘子砸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糖塊,放在碗裡供眾人配紅茶喝。而當地人往往會直接飲用煮製的紅茶,先含在嘴裡,先體驗茶的原味,再將糖塊放入口中,慢慢融化,體味甜苦的交融。嚮導告訴這是一家茶飲老店,並指着掛滿房頂的茶壺說,這家店的老闆每半年就換一種茶壺,新的茶壺一定和以前的造型不一樣,於是整個屋頂被各種各樣的帶着黑色火灰的茶壺裝飾而成,非常有特色。我坐在茶館中,可以透過茶館的門戶遠眺伊斯法罕的中央廣場,聽外面的車水馬龍,喝茶、吃糖、回味、思考。
作者簡介
深寒,生於1985年,16歲在《飛天》發表處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