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邢義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邢義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母校 美國夏威夷大學
職業 教授

邢義田 (I-tien Hsing),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1],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2]

經歷

史語所副研究員(1982.8-1987.7)、研究員(1987.8-2007.7)、特聘研究員(2007.7-)

史語所歷史組主任(1990.11-1992.11)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96-)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87-200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81-82)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講座教授(2001.10-12)

法國漢文寫本金石圖像文獻研究中心訪問學者(1997.6-7)

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1993-94)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訪問學者(1990.7-8)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1986-87)

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國際評鑑委員(2007-)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文史論叢》編輯委員(2006-)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顧問(2006-)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Asia Major(2006-)

榮譽

中央研究院士(2010)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胡適紀念講座」(2004)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2-2005)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研究講座(1998-1999)

國科會優等研究獎(1994)

教育部學術獎(1988)

論著

論文

"Rome and China: The Role of the Armies in the Imperial Succession: A Comparative Study" (PhD diss., University of Hawaii, 1980).

專書

《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邢義田譯著,《西洋古代史參考數據(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邢義田譯著,《古羅馬的榮光》(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邢義田、蕭璠、劉增貴、林素清合編,《居延漢簡補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邢義田、文物圖象研究室漢代拓本整理小組合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漢代石刻畫象拓本精選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

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總主編,《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全13冊。

秦漢史論著系列·《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地不愛寶--漢代簡牘》、《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

論文

〈據《明實錄》校正《明史》等書所載「土木之變」之誤〉,《史繹》4 (1967):97-104。

〈從涵化觀點看府兵制〉,《史繹》6 (1969):1-13。

邢義田

〈契丹與五代政權更迭之關係〉,《食貨月刊》1.6 (1971):10-17。

〈漢武帝伐大宛原因之再檢討〉,《食貨月刊》2.9 (1972):31-35。

〈漢武帝伐大宛原因之再檢討一文的補白〉,《史繹》10 (1973):32-37。

〈東漢的胡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8 (1973):143-166。

〈漢代的以夷制夷論〉,《史原》5 (1974):9-54。

〈雲夢秦簡簡介──附:對「為吏之道」及墓主喜職務性質的臆測〉,《食貨月刊》9.4 (1979):33-39。

〈Social Life of the Babylonians as Seen in the Code of Hammurabi〉,《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4 (1981):17-26。

〈試釋漢代的關東、關西與山東、山西〉,《食貨月刊》13.1 (1982):15-30。

〈試釋漢代的關東、關西與山東、山西補遺〉,《食貨月刊》13.3 (1983):44-46。

〈東漢孝廉的身分背景〉,收入許倬雲、毛漢光、劉翠溶同編,《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3),頁1-56。

〈東漢察舉孝廉的年齡限制〉,《大陸雜誌》66.4 (1983):176-185。

〈秦漢的律令學──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4 (1983):51-101。

〈漢代的父老、僤與聚族裡居──「漢侍延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讀記〉,《漢學研究》1.2 (1983):355-377。

〈古代兩河流域的君主與法律──從三種比漢摩拉比法典更早的西亞法典說起〉,《食貨月刊》13.11 (1984):1-11。

〈秦胡小議──讀新出居延漢簡札記〉,《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中國史新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頁141-158。

〈漢代故事考述〉,《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頁371-423。

〈漢代壁畫的發展與壁畫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1 (1986):139-170。

〈從安土重遷論秦漢時代的徙民與遷徙刑──附錄:論遷徙刑之用與肉刑之不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2 (1986):321-349。

〈從「如故事」和「便宜從事」看漢代行政中的經常與權變〉,收入氏著,《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頁333-410。

〈秦漢皇帝與「聖人」〉,收入楊聯升、全漢升、劉廣京主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1988),下冊,頁389-406。

〈漢代案比在縣或在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2 (1989):187-221。

〈漢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再議──兼與俞偉超先生商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3 (1990):761-782。

〈羅馬帝國軍隊常備職業化的特色〉,《台大歷史學報》15 (1990):231-251。

〈略論漢代護軍的性質〉,《大陸雜誌》82.3 (1991):112-113。

〈"率歲千餘口而一人"解〉,《大陸雜誌》82.4 (1991):171-173。

〈從蘇東尼烏斯《十二西澤傳》看奧古斯都的形象〉,收入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編,《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1991),頁209-234。

〈論漢代的以貌舉人──從「行義」舊注說起〉,收入宋文熏等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1),頁253-265。

〈從居延簡看漢代軍隊的若干人事制度──讀《居延新簡》札記之一〉,《新史學》3.1 (1992):95-130。

〈漢武帝在馬邑之役中的角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1 (1992):1-31。

〈漢簡中人名與《急就篇》人名之相合者〉,《漢簡研究現狀と展望》(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1993),頁274-289。

〈漢代邊塞軍隊的給假、休沐與功勞制──讀《居延新簡》札記之二〉,收入李學勤主編,《簡帛研究·第一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頁192-205。

〈漢代邊塞吏卒的軍中教育──讀《居延新簡》札記之三〉,《大陸雜誌》87.3 (1993):1-3。後收入李學勤主編,《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頁273-278。

〈傅斯年、胡適與居延漢簡的運美及返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 (1995):921-952。

〈漢碑、漢畫和石工的關係〉,《故宮文物月刊》14.4 (1996):44-59。

邢義田

〈漢代畫象內容與榜題的關係〉,《故宮文物月刊》14.5 (1996):70-83。

〈讀居延漢簡札記〉,見簡牘學會編輯部主編,《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收入《簡牘學報》〔台北:蘭台出版社,1997〕,第16期),頁55-65。

〈東漢的方士與求仙風氣──肥致碑讀記〉,《大陸雜誌》94.2 (1997):1-13。

〈秦漢帝國與「西方世界」〉,《大阪府立近つ飛鳥博物館館報》2 (1997):7-11。

〈尹灣漢墓木牘文書的名稱和性質──江蘇東海縣尹灣漢墓出土簡牘讀記之一〉,《大陸雜誌》95.3 (1997):1-13。

〈漢代中國與羅馬帝國關係的再檢討 (1985-95)〉,《漢學研究》15.1 (1997):1-31。後收入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第12卷,頁169-202。

〈月令和西漢政治──從尹灣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戶」說起〉,《新史學》9.1 (1998):1-54。

〈居延出土的漢代刻辭箭干〉,《居延漢簡補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20-29。

〈古代羅馬的公共澡堂〉,《西洋史集刊》8 (1998):71-109。

〈從簡牘看漢代的行政文書範本──「式」〉,《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8),頁387-404。後轉載中國社會科學簡帛研究中心編輯,《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頁295-311。另收入孫敦恆、錢競編,《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集》(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頁90-107。

〈漢代書佐、文書用語「它如某某」及「建武三年候粟君責寇恩事」簡冊檔案的構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 (1999):559-588。

〈漢代畫象中的「射爵射侯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 (2000):1-66。

〈漢長安未央宮前殿遺址出土木簡的性質〉,《大陸雜誌》100.6 (2000):1-4。

〈古代中國及歐亞文獻、圖像與考古數據中的「胡人」外貌〉,《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所集刊》9 (2000):15-99。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尹灣出土簡牘看漢代的「種樹」與「養老」〉,收入宋文熏、李亦園、張光直主編,《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考古‧歷史‧文化》(台北:南天書局,2002),頁531-551。

〈格套、榜題、文獻與畫象解釋──以失傳的「七女為父報仇」漢畫故事為例〉,收入氏編,《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183-234。

〈從古代天下觀看秦漢長城的象徵意義〉,《燕京學報》新13 (2002):15-64。

〈行役尚未已,日暮居延城──勞干先生的漢簡因緣〉,《古今論衡》8 (2002):43-62。

〈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秦漢的刑期問題〉,《台大歷史學報》31 (2003):311-323。

〈張家山〈二年律令〉讀記〉,《燕京學報》新15 (2003):1-46。

〈夏鼐發現敦煌漢簡和晉泰始石刻的經過〉,《古今論衡》10 (2003):61-69。經修訂另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夏鼐先生紀念文集:紀念夏鼐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頁332-338。

〈允文允武:漢代官吏的一種典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2 (2004):1-66。

〈漢畫象孔子見老子圖過眼錄──日本篇〉,《九州島學林》2.2 (2004):313-325。

〈羅馬帝國禁衛軍、地方軍團和一世紀後期至三世紀的皇位繼承〉,《成大西洋史集刊》11 (2004):1-50。

〈赫拉克利斯 (Heracles) 在東方──其形象在古代中亞、印度與中國造型藝術中的流播與變形〉,收入榮新江、李孝聰主編,《中外關係史:新史料與新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頁15-47。

〈月令與西漢政治再議──對尹灣牘「春種樹」和「以春令成戶」的再省思〉,《新史學》16.1 (2005):159-170。

〈漢代畫象胡漢戰爭圖的構成、類型與意義〉,《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9 (2005):1-72。

〈中國古代的地圖──從江蘇尹灣的「畫圖」、「寫圖」說起〉,收入中山大學藝術學研究中心編,《藝術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第6輯,頁105-124。

〈從金關、懸泉置漢簡和羅馬史料再探所謂羅馬人建驪靬城的問題〉,《古今論衡》13 (2005):49-72。另收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頁361-379。

邢義田

〈湖南龍山里耶J1(8)157和J1(9)1-12號秦牘的文書構成、筆跡和原檔存放形式〉(連載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2005.11.14。(搜尋,2007.07.19)

〈湖南龍山里耶J1(8)157和J1(9)1-12號秦牘的文書構成、筆跡和原檔存放形式〉(連載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2005.11.14。(搜尋,2007.07.19)

〈張家山《二年律令》行錢行金補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2005.11.14。(搜尋,2007.07.19)

〈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重論秦漢的刑期問題〉,《台大歷史學報》36 (2005):407-432。

"Heracles in the East: The Diffu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s Image in the Arts of Central Asia, India, and Medieval China," trans. William G. Crowell, Asia Major 18.2 (2005): 103-144.(實際出版年為2006)

〈陝西旬邑百子村壁畫墓的墓主、時代與「天門」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3.3 (2006):1-38。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讀記〉(訂補稿,連載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2006.01.14。(搜尋,2007.07.19)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讀記〉(訂補稿,連載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2006.01.17。(搜尋,2007.07.19)

〈湖南龍山里耶J1(8)157和J1(9)1-12號秦牘的文書構成,筆跡和原檔存放形式〉,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275-296。

〈太平經里的九等人和凡民奴婢的地位〉,《燕京學報》新21 (2006):23-33。

〈貊炙小考──漢代流行烤肉串,還是烤全羊?〉,見簡牘學會編輯部主編,《勞貞一先生百歲冥誕紀念論文集》(收入《簡牘學報》〔台北:台北市簡牘學會,中華簡牘學會,2006〕,第19期),頁213-232。

〈論馬王堆漢墓"駐軍圖"應正名為"箭道封域圖"〉,《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5 (2007):12-19。

〈龍山里耶秦遷陵縣城遺址出土某鄉南陽里戶籍簡試探〉,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2007.11.03。(搜尋,2008.01.24)

〈漢代簡牘的重量、體積和使用──以中研院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為例〉,《古今論衡》17 (2007.12):4-41。

〈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明代木牘試釋〉,收入汪濤、胡平生、吳芳思編,《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頁99-115。

〈論馬王堆漢墓"駐軍圖"應正名為"箭道封域圖"(增訂稿)〉,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2008.01.04。(搜尋,2008.01.24)

〈從古羅馬看秦漢中國〉,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八方風來》(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120-162。

〈一種前所未見的別券──讀《額濟納漢簡》札記之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2008.04.01。(搜尋,2008.08.04)

〈秦或西漢初和姦案中所見的親屬倫理關係──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奏讞書》簡180-196考論〉,收入柳立言主編,《傳統中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6),頁101-159。

〈全球定位系統 (GPS)、3D衛星影像 (Google Earth) 與古代邊塞遺址研究──以額濟納河烽燧及古城遺址為例〉,《華學》9/10 (2008):491-505。

"Composition, Typology, and Iconography of the "Sino-barbarian Battle Scene" in Han Pictorial Images (abstract)," in Rethinking Recarving: Ideals, Practices, and Problems of the "Wu Family Shrines" and Han China, ed. Cary Y. Liu etc. (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 2008), pp.232-233.

〈猴與馬造型母題──一個草原與中原藝術交流的古代見證〉,《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6 (2009):193-216。

〈從出土資料看秦漢聚落形態和鄉里行政〉,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6),頁13-126。

〈漢代畫像項托考〉,《九州島學林》6.2 (2008秋季,實際出刊2009):2-8。

〈西漢戶籍身份稱謂從"大小男女子"變為"大小男女"的時間〉,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2009.11.13。(搜尋,2010.02.08)

〈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藏居延漢簡整理文件調查記〉,《古今論衡》20 (2009.12):19-60。

〈漢代《倉頡》、《急就》、八體和「史書」問題──再論秦漢官吏如何學習文字〉,收入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9.12),頁429-468。

T. Corey Brennan and I-tien Hsing, "The Eternal City and the City of Eternal Peace," in China's Early Empires: A Re-appraisal, ed. Michael Nylan and Michael Loew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186-212.

邢義田

〈漢畫解讀方法試探──以「撈鼎圖」為例〉,收入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6),頁13-54。

書評

〈Wang Gung-Wu, 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y〉,《史原》2 (1971):113-118。

〈Yu Ying-shih, Trade and Expansion inHan China〉,《史原》3 (1972):175-178。

〈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上)〉,《食貨月刊》3.8 (1973):43-45。

〈侯林伯,《唐代夷狄邊患史略》〉,《現代學苑》10.3 (1973):43-44。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現代學苑》10.3 (1973):41-44。

〈蔡明田,《莊子的政治思想》〉,《書評書目》5 (1973):62-63。

〈鄭德坤,《中國文化人類學》〉,《書評書目》8 (1973):101-105。

〈Ch'u T'ung-tsu, Han Social Structure〉,《食貨月刊》4.3 (1974):39-41。

〈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食貨月刊》4.7 (1974):43-48。

〈對近代漢簡著錄方式的回顧和期望〉,《史學評論》2 (1980):101-170。

〈金著《韓國研究指南》簡介〉,《韓國學報》2 (1982):125-127。

〈王著《漢代文明》簡介〉,《食貨月刊》13.3 (1983):80-87。

〈人類的命運──毀滅乎?世界帝國乎?介紹W. McNeill新書三種〉,《聯合報》1983.09.12。

〈畢漢思 (Hans Bielenstein) 著《漢代官僚組織》評介〉,《漢學研究》2.2 (1984):707-714。

〈古羅馬文獻中的"中國"──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所錄羅馬記載"中國"譯文訂補〉,《食貨月刊》14.11 (1985):79-90。

〈漢代中國與羅馬關係的再省察──拉西克 (M. G. Raschke) 著《羅馬東方貿易新探》讀記〉,《漢學研究》3.1 (1985):331-341。

〈孫小魯譯,《現代世界史》(上)〉,《歷史月刊》12 (1989):154-155。

〈Fergus Millar, The Emperor in the Roman World〉,《新史學》創刊號 (1990):163-169。

〈介紹三本漢代社會史新著──林富士《漢代的巫者》、羅彤華《漢代的流民問題》、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新史學》1.4 (1990):149-157。

〈面對新世界──〈世界史的一個新結構〉譯後〉,《當代》66 (1991):66-69。

〈大庭修《大英圖書館藏敦煌漢簡》校記〉,《漢學研究》10 (1992):395-440。

〈迦多尼著,謝瑤玲改寫《匈奴與我》評介〉,《中國時報》,1992.11.20。

〈《山東漢畫像石精萃》鄒城卷、滕州卷讀記〉,《新史學》8.2 (1997):221-225。

〈武氏祠研究的一些問題──巫著《武梁祠──中國古代圖象藝術的意識型態》和蔣、吳著《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讀記〉,《新史學》8.4 (1997):187-216。

〈信立祥著《中國漢代畫像石研究》讀記〉,《台大歷史學報》25 (2000):267-281。

翻譯

邢義田譯,楊聯升著,〈從歷史看中國的世界秩序〉,《食貨月刊》2.2 (1972):1-8。

邢義田譯,岩村忍著,〈蒙古在遊牧史上的地位〉,《大陸雜誌》6.1 (1981):47-51。

邢義田譯,E. J. Van Kley著,〈中國對十七、八世紀歐洲人寫作世界史的影響〉,《食貨月刊》11.17 (1981):316-338。

邢義田譯,H. Bengtson著,〈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史家對西洋古代史的研究〉,《食貨月刊》12.3 (1982):707-714。

邢義田譯,S. N. Kramer著,〈楔形文字與蘇美語〉,《食貨月刊》12.7 (1982):47-50。

邢義田譯,〈鳩格米西──一部比荷馬史詩早一千五百年的西亞史詩〉,《食貨月刊》12.8 (1982):27-40。

邢義田

邢義田譯,W. McNeill著,〈湯恩比的思想、人格和《歷史研究》〉,《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5 (1982):403-414。

邢義田譯,A. Momigliano著,〈歷史與傳記──古代希臘史學新估〉,《史學評論》7 (1983):1-46。

邢義田譯,H. Bengtson著,〈西洋古代史史料概論(一)〉,《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6 (1983):427-452。

邢義田譯,H. Bengtson著,〈西洋古代史史料概論(二),《大陸雜誌》69.4 (1984):31-44。

邢義田譯,〈羅斯托夫茲夫與《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附《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第一版序言譯文〉,《食貨月刊》13.11 (1984):26-32。

邢義田譯,L. S. Stavrianos著,〈世界史的性質〉,《食貨月刊》14.3/4 (1984):79-90。

邢義田譯,〈伊壁鳩魯派哲學到羅馬──羅馬哲詩「萬物本質論」篇首一四五行試譯〉,《中外文學》13.4 (1984):26-32。

邢義田譯,〈古埃及情歌二首〉,《中國時報》,1985.09.17。

邢義田譯,〈古羅馬的戀歌──卡特勒斯和他的抒情詩〉,《聯合文學》15 (1985):53-55。

邢義田譯,〈奧古斯都的「功業錄」〉,《王任光教授七秩嵩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頁281-302。

邢義田譯,〈韋斯巴息安「皇帝」的權力〉,《西洋史集刊》1 (1989):181-184。

邢義田譯,〈羅馬十二表法〉,《大陸雜誌》78.3 (1989):136-143。

邢義田譯,〈法律是植根於自然的最高理性──西塞羅對法律性質的看法〉,《西洋史集刊》1 (1989):185-191。

邢義田譯,〈羅馬共和末傑尼提外‧裘利亞殖民城鎮特許狀〉,《西洋史集刊》2 (1990):185-201。

邢義田譯,William H. McNeill著,〈世界史的一個新結構──麥克尼爾二十五年的反思〉,《當代》66 (1991):48-65。

邢義田譯,A. H. M. Jones著,〈羅馬帝國城市概說〉,《西洋史集刊》3 (1991):135-165。

邢義田譯,A. H. M. Jones著,〈羅馬帝國城鎮的經濟生活〉,《西洋史集刊》4 (1992,實際出版1993):187-212。

邢義田譯,〈古羅馬人的生活與娛樂〉,《歷史月刊》88 (1995):4-15。

邢義田譯,〈古羅馬人的選舉〉,《歷史月刊》97 (1996):16-18。

邢義田譯,〈古羅馬的婦女與兒童〉,《歷史月刊》99 (1996):14-19。

邢義田譯,〈古代羅馬政治概念中的自由 (Libertas)〉,收入丘慧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5),頁55-99。

其它

〈「世界史」抑中國文化立場的「西洋史」?〉,《史學評論》3 (1981):133-147。

〈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收入氏編,《永恆的巨流──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433-478。

〈奉天承運──皇帝制度〉,收入鄭欽仁主編,《立國的宏規──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39-87。

〈談談十二生肖的起源與流播〉,《中國時報》,1985.02.17。

〈漢人與虎〉,《聯合文學》16 (1986):10-15。

"Preliminary Explanation of the Wooden Block Found in a Western Han Tomb at Yunmen," in Chinese Archaeological Abstracts, ed. Albert E. Dien (Los Angele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6), pp. 1169-1172.

〈中國古代法律中的人權〉,《歷史月刊》7 (1988):128-132。

〈芒刺、腐鼠、青雲、溝渠──漫談漢代的君臣關係〉,《歷史月刊》2 (1988):66-71。

〈從《列女傳》看中國式母愛的流露〉,《歷史月刊》4 (1988):106-113。

〈漢代中國與羅馬帝國軍隊的特色〉,《歷史月刊》8 (1988):56-68。

〈母權、外戚、儒生──王莽篡漢的幾點解釋〉,《歷史月刊》14 (1988):36-44。

〈王莽八篇書、人人都得讀〉,《歷史月刊》21 (1989):115。

〈蕭何、田蚡、衛青、楊震──關說在漢代〉,《歷史月刊》22 (1989):30-33。

〈秦統一中國時的世界〉,《歷史月刊》31 (1990):144-146。

〈繼承得人、天下更新──東漢皇帝的登基儀式〉,《國文天地》56 (1990):22-23。

〈從比較觀點談秦漢與羅馬帝國的「皇帝」〉,《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 (1990):12-23。

〈《太平經》對善惡報應的再肯定──承負說〉,《國文天地》8.3 (1992):12-16。

〈趙高與秦朝的終結──談傳統帝制的一個結構性悲劇〉,《歷史月刊》65 (1993):40-43。

〈有容乃大──從秦代李斯諫逐各國賓客說起〉,《歷史月刊》94 (1995):26-30。

〈羅馬帝國的居延與敦煌──簡介英國雯都蘭達出土的駐軍木牘文書〉,《西洋史集刊》5 (1993,實際出版1995):1-29。後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研究譯叢·第一輯》(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頁306-328。

〈漢武帝生命中的幾個女人〉,《歷史月刊》121 (1998):68-81。後轉載《世界日報》,1998.02.17-03.03。

〈秦漢天子的淚珠──帝國邊緣的小王國〉,收入巴東等編輯,《西漢南越王墓文物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頁32-36。

〈在漢代詩畫中遇見胡人〉,《民生報》,1999.10.03。

邢義田、陳昭容,〈一方未見著錄的魏三字石經殘石──史語所藏《尚書‧多士》殘石簡介〉,《古今論衡》2 (1999):118-122。

邢義田、林素清、劉增貴、蒲慕州、張孟元、計算中心、政大信息系合作,「不朽的殿堂──漢代的墓葬文化網站與光牒」(199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居延漢簡整理近況簡報〉(執筆人),《古今論衡》4 (2000):87-113。

邢義田、陳昭容,〈一方未見著錄的魏三字石經殘石──史語所藏《尚書‧多士》殘石簡介補白〉,《古今論衡》4 (2000):134。

〈本所藏漢代石刻畫象拓本的來歷與整理〉,《古今論衡》6 (2001):2-9。

〈漢代的父老、僤與聚族裡居──漢「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讀記〉,收入陳蘇鎮、張帆編,《中國古代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上冊,頁197-221。

〈希臘大力士赫拉克利斯流浪到中國?──中西藝術交流史中的一頁〉,《中央研究院周報》1106 (2007.1.25):2-4。

〈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重論秦漢的刑期問題〉,收入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編,《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三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2007),頁191-214。經修訂另收入曾憲義主編,《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國‧第三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頁361-377。

〈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秦漢的刑期問題(訂補稿)〉,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238-246。

視頻

央美人文學院講座|邢義田講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