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碧珊瓷畫鑑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鄧碧珊瓷畫鑑定鄧碧珊生於1874年,卒於1930年兵亂,享年56歲。其成名較早,為景德鎮瓷上肖像畫創始人,他不僅開瓷板肖像畫之先,而且最早使用九宮格放大繪製 == 肖像。20世紀20、30年代以畫魚藻為主,並大膽借鑑吸收東洋畫技法,形成獨特風格,在景德鎮享有「魚王」美稱。「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 早期經歷 == 1874年,鄧碧珊出生於餘干縣龍津鎮鄱陽湖邊的一戶人家。父親以打鐵為生,暇時也常下湖捕魚,母親勤勞節儉,家境較為殷實。兒時的鄧碧珊常隨父親下河捕撈,極喜魚兒。興致來時便伏於案幾之上以指沾水畫魚,並用指甲點鱗,頗見童趣天真。父親見小兒如此聰慧,自是疼愛有加,及至啟蒙之齡,便送入一家學堂念書。由於鄧碧珊聰明機敏,悟性極好,學業大有長進,練就了一手好書法,而且愛好繪畫,常自找些字畫來臨摹,成為家鄉小有名氣的秀才。1909年, 鄧碧珊在老家教私塾。

鄧碧珊早期以炭精擦筆畫法繪瓷像,留下作品不多。近些年也有少量仿鄧碧珊早期瓷像畫的贗品出現,從筆墨技巧來看,鄧氏之瓷像畫借鑑了東洋畫精於描摹的技法,層次細膩,筆畫精微,有較高的工藝技巧。而模仿品多是黑白層次差別較大,人相五官刻意畫得「深入」,反而使形貌神態呆滯,常出現死板僵化之弊。由於瓷像畫工藝性很強,筆墨特徵相對缺乏個性化,因此在鑑定鄧氏早期瓷畫像作品時,要多從胎釉方面去分析,因為鄧氏畫瓷像是在民國初期,當時的胎釉特徵是造假者難以模仿的。

鄧碧珊在20世紀初,以瓷上肖像畫的技法,畫過一批墨彩風景瓷板畫,如《福建金山塔》《四川三蘇故宅》等。此類作品存世雖少,但也魚龍混雜。鄧氏墨彩風景瓷板畫的筆墨特點是:屋舍以艷黑單色描繪,細緻部分用篤筆篤勻,可細膩地畫出複雜的形象和細節豐富的濃淡層次,嚴謹精緻。而模仿品擦拓的層次單薄,在表現物體的形象和細節豐富的濃淡層次方面多有欠缺。另外鄧氏作此類風景畫時,屋頂瓦楞以扒筆扒出,手法嚴謹精緻,筆路穩健,深淺適度,而模仿品筆路飄浮,輕重不齊。 仿鄧氏之贗品,大多是他的「魚藻圖」。鄧氏20世紀20、30年代以畫魚藻為主,他的角-藻畫將中國畫筆墨意趣與日本繪畫技法相結合獲得成功之後,又融入肖像畫的細膩風格,堪稱匠心獨運。從筆墨特徵來看,鄧氏的魚藻瓷畫,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

一是鄧氏畫水藻以艷黑勾描,色料有深有淺,有濃有淡,一叢一叢相互交疊,層次豐富又不雜亂,而模仿品的勾描平均,少復筆,水藻穿插概念刻板,勾描之筆韻不具鄧氏個性,尤其是起落筆法與鄧氏之差別一看便知。

二是鄧氏畫水藻好用水綠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進行濃淡積染,講究深淺變化,而模仿品水藻染色時玻璃白打底淡薄,故染色層次少,顏色單薄,沒有重疊層次,少厚重感。

三是鄧氏畫水藻染色時注重冷暖變化,水藻的中心部位和密集處染色以大綠之類的冷色凋為主,從水藻中心部位到邊緣處,漸次由大綠過渡到草綠或赭綠的暖色調,而模仿品往往在色調方面,難以做到如此微妙之變化。

四是鄧氏的「魚藻圖」上總是兩三尾游魚,魚背色調黑重,漸次向魚腹處淡去,層次微妙。然後在料色未乾之時,以點畫之筆穿插畫魚鱗,細膩之致,奪造化之工,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問其畫魚秘訣,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而模仿品所畫之魚少精微層次,並用扒筆剮畫魚鱗,以後人畫魚之法硬套在仿鄧氏的作品上,張冠李戴 。 五是鄧氏的魚藻圖上總是數點浮萍,不事波濤,也無瀲影,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筆精墨妙。而模仿品不甚經意,少而無韻,疏而無神。

題識印款

鄧氏工書法,以篆隸為佳,行書規整遒勁,章草涵韻很足。王琦也曾執弟子禮向其學習書法。作品題款以隸書、行書為多,格式規範,書體個性突出。 常見落款為:「鐵肩子鄧碧珊畫於珠山客邸」、「鐵肩子鄧碧珊畫意」、「鄧碧珊畫於珠山」、「鐵肩子碧珊」、「碧珊寫於珠山之南軒」等。


鄧碧珊的傳世作品多為粉彩魚藻圖,偶見墨彩風景畫。他早期的瓷板肖像畫和山水畫難覓。從現存的《竹林圖》墨彩瓷板畫和《三蘇故宅》墨彩瓷板畫來看,顯然受西畫影響。它的透視及光影關係與傳統中國畫的山水迥然不同,更像一幅黑白風景照片。從中也可以看出鄧碧珊有着很強的造型能力,掌握了西方繪畫的透視原理和光影關係與體積感。這一點他有別於當時其他的繪瓷藝人,比他們先接受西方的藝術思想和繪畫理論,並應用於陶瓷繪畫,這在清末民初相對閉塞的景德鎮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創新。

作品

鄧碧珊的粉彩魚藻瓷畫,開瓷藝魚藻文人畫之先河,在景德鎮乃至中國瓷藝界仍屬首創。此前瓷上畫魚多為圖案裝飾之類,鄧碧珊在魚鱗繪製上獨運功力。無論是魚鱗的疏密排列,還是明暗關係,乃至魚之尾、鰓、鰭,都體現了他一貫的寫實風格,實到魚之背鰭一根不少,十分注重寫實在畫面細部的體現。構圖上,鄧碧珊習慣先畫魚,再擇空填藻,魚與藻遠近位置塊面大小安排十分精到。兩三尾魚悠遊在幾簇藻萍之間,畫面生機盎然。同時,鄧碧珊在傳統的中國畫筆墨意趣與日本東洋繪畫技法相結合上,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寫實且生動傳神,筆墨細微精到,頗具宋畫遺風。而整個畫面構圖簡潔秀美,設色工整清麗,又很有日本東洋繪畫風格,卻不是生搬硬套的東洋畫模式。此外,他畫面上的題詩、落款及印章,位置經營很是考究,章法頗嚴。正因為他善於大膽借鑑又能夠融會貫通,從而形成了其獨具的簡約清麗、沉鬱高雅的藝術風格。

鄧碧珊的傳世作品不多,大都為粉彩魚藻瓷板畫,也見少量繪於水盂筆洗等文房用具上的作品,創作高峰期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鄧碧珊畫魚得其形更得其神,所畫魚群或顧盼生情、或聚首嬉戲、或遙相呼應、或結隊悠遊……曾有人討教其畫魚秘訣,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這既是他多年創作經驗的總結,也與他多年居住水鄉悉心體察生活所得不無關係。他的粉彩魚藻瓷板畫,常是畫魚而不畫水,卻依然讓人感到魚在水中游。魚的姿態,藻的浮動,仿佛處處都感到水的存在,這正是他在日常生活中深入細緻地觀察和深諳「意到筆不到」的結果。他用筆墨色淋漓,魚的質感和色態、片鱗細草都滿含水分,畫出的莖葉像有空管。用墨添色,濃淡相宜,粗細相間,堪稱細微之處見精神。 鄧碧珊的粉彩魚藻瓷板畫,大都題有行草詩文,所題詩文不僅與畫面相得益彰,而且極有品位。如《游魚圖》粉彩瓷板畫詩云:「弄萍濯破鏡花秋,掉尾揚鰭得自由。最怕碧峰岩下影,風藤如線月如鈎。」寫得意境深幽,意趣動人,比喻極富想象力,讀來令人回味無窮。鄧碧珊對中國書法藝術有較深的造詣,練過相當長時間的顏體、柳體,臨摹過北魏、隋唐的碑文。他善寫行書,多用中鋒運筆,筆勢蒼鬱遒勁。鈐印常見有白文「鄧氏」、「碧珊」、「鄧碧珊畫」,朱文「碧珊」,朱文閒章「小溪釣鄧碧珊作品賞析及藝術風格.[2]

參考來源

[[Category:940 繪畫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