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鄧宗
鄧宗
出生 循化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家

鄧宗出生在循化,是甘青寧第一代大學生。他是十名最早的青海籍同盟會會員之一。他興辦甘肅女學,向北京女師輸送了甘青首批女大學生。他是在西北推廣國語教學的第一人。甘青寧第一代大學生,同盟會革命黨人。

時代背景

20世紀上半葉,循化縣出現了一戶教育世家。他們或興辦教育,或打破女禁率先進入大學,或興辦甘青寧新第一所高等學校。辛勤耕耘,桃李幾遍河湟谷地、三隴山川。這是教育史上一個頗為矚目的現象。這個教育世家的第一代傳人,就是十名青海籍同盟會會員之一,興辦甘肅女學的鄧宗(字紹元)先生。 [1]

人物簡介

鄧紹元(1882年—1955年),名宗,字紹元,號翰清,又號漢卿,循化縣道幃鄉人。1900年考中循化廳稟生,名列第一,後參加錄遺鄉試,考列第一。1902年他以稟生資格考入甘肅大學堂。這所大學堂本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設有經史子集、數理化外、博物、教育、心理學等學科。這使來自山區的鄧宗開闊了眼界,他勤奮學習,學業大進,於190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保送到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科學習。從此,他在這所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里盡情吸收優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為他後來興辦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積極辦報

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民生困苦,清廷腐敗無能,中華民族危在旦夕。鄧宗先生目睹滿目蒼夷,破碎山河,傷痛不已,便逐漸接受了孫中山先生的民主主張,萌發了反清思想,秘密加入同盟會。1911年春畢業回甘肅後,他積極奔走革命,響應武昌起義,1912年被推為甘肅臨時議會會員,國民黨甘肅支部幹事,任職期間,他籌措經費,招攬人才,籌建了甘支部機關報《大河日報》。他與馬安良、聶守仁等撰文抨擊袁世凱投機革命的行徑,宣傳孫中山先生的民主主義革命主張。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甘肅督都張炳華解散國民黨甘支部,封閉了《大河日報》,並要收繳印刷設備。鄧宗以民間經營為由,力爭不應收繳,遂得免於充公。

嚴格治校,創辦女校

1911年初,鄧宗回到甘肅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剛到蘭州,就被甘肅提學使聘為甘肅優級師範教習,講授教育學、倫理學、心理學、英語等課程。本校學生畢業後分赴各地中學堂和初級師範學堂任教習。民國初年,甘肅教育界名師臨洮楊漢公、榆中謝斌就是鄧宗在優師的學生。1913年3月,甘肅優級師範改為甘肅省立師範學校,9月鄧宗出任校長。他大力整肅校紀校規,扭轉了學生違紀的現狀,保證了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10月,兩名學生私自外出十多天未歸校,在學生中造成了不良影響。鄧宗認為「此自由行動,不唯喪失學生資格,且於學校管理上大有障礙。若不從嚴追究,何以儆效尤而維學風?」他根據學校《暫行簡章》第25條,立即開除這兩名學生,並請准甘肅教育司長馬鄰翼發文學生原籍,追回學膳費和講義費。這一措施不僅提高了學生們遵守校紀的自覺性,而且使有限的學生補助費得到了合理的支付。  早在京師大學堂求學時,鄧宗就接受了西方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意識到女子獲得教育權是男女平等權的重要標誌。常常感嘆甘肅女子教育滯後,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大批合格的女教師。於是,下決心興辦女子師範教育。1913年6月,鄧宗與王之佐、李德裕等勸募經費,在蘭州南府街(今金塔巷)租賃民房為教室,創辦了甘肅第一所女子師範學校,出任校長,以培養小學師資。由於風氣未開,「男女授受不親」的遺訓牢牢禁錮着人們的頭腦,「閨閣千金,足不出戶」仍舊是當時的一種女子行為規範,家長不願送女上學。鄧宗設法延聘女教員授課,聘女學監管理學生,因無人應聘,就動員夫人梁熙女士擔任首任學監;先招收女兒鄧春蘭、侄女鄧春藻、鄧春芩入學,以起師範作用。經過這些頗費苦心的措施,終於打消了家長的顧慮,招收了三十多名女學生。由於學生程度參差不齊,鄧宗先讓她們補習了一年功課。因女教師教學效果不理想,鄧宗聘請了一名年高德劭的飽學秀才方大士授課。不料家長一聽是男教員授課,紛紛將女兒領回家去,只剩下鄧氏三姐妹。

1917年經甘肅省議會決議,改這所學校為甘肅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遷往蘭山書院舊址(今蘭州三中)。1920年2月,省教育廳任命鄧宗為校長。他多方努力,將每月大洋300元的經費增加到530元,然後聘請名師開滿課程,提高了教學質量。鄧宗考慮到女學生整天被禁錮在學校與家庭中,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於是就組織了甘肅省第一次女學生遠足旅行的活動,震動了蘭州。這年暑期,鄧宗組織學生遠足興隆山。15輛轎車載着學生,她們奏着樂器、唱着歌,朝目的地歡快馳去。在風景秀美的興隆山,學生們領略到了大自然神奇壯觀的美,並結合博物知識,認識了一些花草植物,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繡山河的深情,陶冶了性情,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1921年,鄧宗在女師創立甘肅第一所幼兒園,招收幼兒進行學前教育。1914年4月,鄧宗任甘肅省教育科科長,掌管全省文教事務。在任期間着重推進了基礎教育。1915年,奉教育部之令,改良全省私塾。1919年6月,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向全國招生,鄧宗主持甘肅考試,韓玉貞、孟自芳、田維嵐、吳瑞霞、鄧春蘭、鄧春芩6名女生以優異成績被錄取,後來她們6人成為甘肅、青海的首批女大學生和中等學校女教員。

1922年,教育部頒布了「壬戌學制」,即小學六年,初、高中各3年的學制。1923年,甘肅省開始實行「壬戌學制」,一時間沒能適應新學制的教科書,學校面臨開不了課的危險。鄧宗立刻派人從上海購來大批符合新學制的教科書以應急需。鄧宗還購進各種進步學刊,用來傳播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他出任甘肅教育會會長。在這期間,他與教育會同仁多方努力,建成教育會會議廳,給開展教育學術活動提供了場所。1928年,被聘為蘭州中山大學(蘭大前身)評議會評議員,利用他在教育界的聲望,為該校延聘教員,爭取經費,為這所大學的草創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西北最先推廣國語教學

近代教育史上,鄧宗先生有着獨特的貢獻,尤其在推行國語教育方面,他不僅是甘肅之最,而且是西北之最。他的《甘肅省立第一國語學校第三屆畢業同學錄序》一文是極為珍貴的西北國語文獻。由於西北交通閉塞,文化落後,思想守舊,在帝制時代從未有人提及通用語言的教育。1920年,全國推行國語教學,西北各省多未執行,時任甘,開創了西北諸省國語教育之先河。

鄧宗熱愛社會公益事業,常做救濟民眾的工作。1920年12月,海固大地震,他捐出150元大洋賑濟災民。1923年,甘肅大旱,蘭州雷壇河水流量銳減,鄧宗組織民眾集資製造了3輛大水車,置於白雲觀前,引黃河水灌溉田園,緩解了旱災造成的損失。 [3]

眷眷故鄉深情,拳拳愛國之心

循化山水養育了鄧宗,他雖身處他鄉,卻依然對家鄉一往情深,盡其所能為家鄉做了一些事情,以表達他的赤子情懷。他支持家鄉的文教事業,贈送圖書,鼓舞並資助家鄉貧寒子弟,使他們得以完成學業,服務於桑梓。

鄧宗先生一生愛國,為人正直,投身教育,矢志不渝。1927年爆發的寧漢戰爭以及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是國民黨內部新軍閥爭權奪利的混戰,此舉違背了孫中山先生的思想,給災難深重的中國老百姓造成了新的苦難。鄧宗先生思想苦悶,逐漸對國民黨的統治失去信心,萌發了退隱的思想,於1930年脫離政界,隱居田園。但在抗戰期間,他出面組織成立了「蘭州北京大學同學會」聯絡甘青寧和流亡到蘭州的淪陷區校友,齊心協力,搞好抗日救亡工作,並做了一些文教方面的有益工作。著名學者顧頡剛、楊向奎等先生曾是該會會員。

1955年,鄧宗先生在蘭州病逝,終年73歲。甘肅省政協、民革、省委送了花圈、輓聯、挽幛;鄧寶珊省長送白綢挽幛,悼念這位辛亥革命老人,創辦女校的一代教育家。[4]

文獻來源

  1. 鄧宗國搜百科
  2. 鄧宗歷史趣聞
  3. 甘青寧第一代大學生 辛亥革命老人——鄧紹元
  4. 作者:張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