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道心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符合道德原則的知覺意識。「道心」與「人心」對舉,見於古文《尚書》、《荀子》等典籍。宋儒特別重視「道心」與「人心」的概念,對其含義進行了解釋和發揮。宋儒認為,心的知覺活動包含兩類內容:其一是依循於道德原則的知覺意識,即是「道心」;其二,由耳目等身體官能所生髮的對外物的欲求,稱為「人心」。「道心」源自天命所授的本性,合於天理,但往往隱微而不易顯現。人應努力發揮「道心」的功用,以克服「人心」中過度的欲望。
引例1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尚書•大禹謨》) (人心危險,道心隱微,用心應精審專一,誠實秉持中正之道。)
引例2
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xiàn)耳。 (朱熹《中庸章句序》) (心的知覺意識,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罷了。但「人心」和「道心」被認為有分別,是由於「人心」源自形體所稟受之氣帶來的私慾,「道心」源自天命之性中的正理,因此認為兩種知覺有所不同,「人心」危險而不安定,「道心」隱微而不輕易顯現。)
參考文獻
- ↑ 中文為何越來越受歡迎?,搜狐,2021-12-30
- ↑ 中國能屹立幾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麼?漢文化的誕生和傳承是關鍵,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