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意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德意識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道德意識 是人們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論 體系總稱。可區分為個體道德意識群體道德意識。兩者的統一,即表現為人們共同承認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道德意識受一定的經濟關係階級利益制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道德意識 [1]

注音 dào dé yì shí

出處 殷謙·《殷謙雜文全集》

詞彙

【出處】當代·殷謙:"可以看出范子盛也注重在寫作上營造詩意的效果,與燕煉的散文迥異的是,他的散文的感染力和詩意性更多來自於散文所表達的充滿道德意識的主題內容,來自於自己真誠的心情態度,也許在范子盛看來,散文的寫作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寫作形式的問題,而是本質上與人的倫理境界和情感體驗密切相關的精神現象。"(殷謙·《殷謙雜文全集》)

來源

道德意識有三個來源。一個是內在的,發自內心的,一個是外在的,或者說是社會的,還有一個是超越的。 內在的道德意識,它是先天的,本能的,自然的。外在的道德意識可以包括超越的道德意識,二者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外在的,不是原來就具有的。社會道德意識是通過教育得來的,通過父母的傳授、老師的培育、習俗的延續等等而獲得的,是一種社會心理上的"範式"。超越的道德意識,與信仰有關。比如說,亞伯拉罕在與上帝簽約時,上帝給他的第一條律令,就是"我是你的主人,你不可以信仰別的主"。所有超越的道德意識都有這個特點,首先要有信仰,然後才可能有道德意識。米開朗基羅創作了一個摩西正在發怒的雕像。摩西為什麼發怒呢?因為他看到他的族人在圍着金牛起舞,表明他的族人信仰金牛神,違背了"十戒",本來只能信仰上帝,現在卻信仰別的神。

超越的道德意識的前提是要有信仰。佛教中的超越性是很明顯的,比如色和空的分離,性和相的分離。這在道教中也有,儒教中可能弱一些。道教中"道可道非常道"的命題,是最形而上的命題,最具有超越性。超越的道德意識的來源是很微妙的問題,它已經不是倫理學討論的範圍,是一種超倫理的東西。上帝考驗亞伯拉罕,要他把自己的兩個兒子殺掉獻祭給上帝,而且不能告訴別人。亞伯拉罕把他的兒子騙到山上準備殺掉。當然最後沒有殺掉,上帝說,"好了,我已經知道你的誠心了。"這種行為在今天看來,或者說在康德看來,他就會說這是無倫理的,實際上是超倫理。有這樣一個問題,即一門無神的倫理學是怎麼可能的?如果沒有神的話,倫理學如何可能?如果沒有超越性的信念在那裡,憑什麼這樣做?即使是精神性的追求,比如圍棋下得昏天黑地,遊戲打得昏天黑地,不計任何功利,與物質生活沒有任何關係,就是在玩,這也是一種追求。過得舒舒坦坦,要什麼有什麼,這也是一種追求。那麼這種追求憑什麼說是好是壞?如果沒有一個超越性的東西在後面支撐,那麼所有的倫理、善惡有什麼意義?按照舍勒的話說,人類的出現史、人類的歷史,相對自然的歷史而言,不過是滴答一秒鐘。把善惡講得再有意義,把人生講得再有意義,也不過是延長至兩秒。人類說滅亡就滅亡了,滴答一秒,自然還在,宇宙還在。如果沒有超越性的追求的話,怎麼能談絕對的善惡,談終極的好壞?

一般特點

①以應當怎樣或不應當怎樣、善或惡、好或壞、高尚的或卑下的方式,表達一定社會關係的必然性和社會、民族、階級的現實利益,反映個人的行為對於社會或他人的價值;

②通過調節人們的道德行為干預社會生活;

③顯示現實社會關係是否具有生命力,而不直接揭示和論證現實社會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

根據意識主體的不同,道德意識可分為社會道德意識和個人道德意識。

社會道德意識是各種個人道德意識交互作用的產物,是個人道德意識的某種綜合或推廣。

個人道德意識則是一定社會道德意識在個人意識中的深化,因而它總是體現着和從屬於某種社會道德意識。個人道德意識是構成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說,人們只有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首先變為自己穩定的個人道德意識,才會真正形成相應的道德行為,並由此養成符合這一社會或階級要求的道德品質。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