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龍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寬38—61米,深0.5—2米,常年水質清澈,水流緩緩,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淨,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
遇龍河兩岸山峰清秀迤邐,連綿起伏,形態萬千,江岸綠草如茵,翠竹蔥鬱,樹木繁蔭。遇龍河的水如同綠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魚兒閒遊,水筏飄搖,一一可見。微風拂過水麵,泛起陣陣漣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靜靜的,輕輕的。
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仿佛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1]
中文名稱: 遇龍河
外文名稱: Yulong River or Dragon Meeting River
地理位置: 桂林市陽朔縣
開放時間; 08:00~17:30
門票價格: 免費 漂流(朝陽——工農橋): 全程240.00元,半程150.00元
著名景點: 富里橋
著名景點; 遇龍橋 長 43.5公里 寬 38—61米 深 0.5—2米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廣西桂林市陽朔縣
建議遊玩時長; 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4月-10月最佳
地理環境
古時稱為安樂水,後因中游有著名的遇龍橋,改今名。遇龍河發源於臨桂區白粘嶺,它流經陽朔縣的金寶鄉、葡萄鎮、白沙鎮、新陽朔鎮和高田鄉,最後與金寶河相交匯於青厄渡,並一同流入下游的田家河。遇龍河流經陽朔的新村、利學、大利、遇龍、舊縣、穿岩等村,在工農橋與金寶河匯合,全長43.5公里,集雨面積158平方公里。其中陽朔境內12平方公里,寬38~61米,深0.5~0.9米,流速0.6立方米/秒,正常流量約5立方米/秒。河中築有攔河壩,引水灌田,不能通航。
遇龍河是一條美麗的河流,遇龍河素有「小灕江」之稱,特別是遇龍橋以下,至與金寶河匯合的合山江口約12公里這一段,群峰疊聳、綠樹叢生,田野縱橫,村莊錯落,可以觀賞到遇龍橋、犀牛望月,穿山古寨、歸義城遺址、五指山、雙流口、駿馬凌空等風光勝跡,是陽朔風景又一佳境。
遇龍河主要遊覽景點有:富里橋、遇龍橋、歸義古城遺址、仙桂橋、舊縣民居群以及「小灕江」風光等。富里橋橫跨烏龜河,系陽朔縣著名古橋,為料石結構單拱橋。富里橋全長30米,寬5米,高10米,其始建年代已無考。倘若站在遇龍橋上遠眺的話,但見上游之金龍橋、富里橋依次橫跨在遇龍河兩岸;而下游之舊縣村一帶的山峰氣勢磅礴,有如萬馬奔騰一般,蔚為壯觀。
遇龍河畔的陽朔勝跡——舊縣村。舊縣村約建於1400年前,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公元621~627年)曾在此設歸義縣。舊縣村最值得觀光與遊玩的,便是舊縣村之古村落與民居了,而這一景致,也可以說是整個遇龍河景區的精華。
舊縣村之村落民居古色古香,曲徑通幽,其建築多馬頭牆、青磚黛瓦、坡屋面,特別是其入口,寬厚而光滑的大理石砌築而成的門楣、門框、門檻和礎石具有非凡的氣勢與質感。舊縣村民居前還陳置有幾處成對的石刻雕塑,雕塑上鐫刻有祥雲、龍鳳、獅子和魚兒等吉祥圖案,此外,它還有「禹門」字樣的建築牌坊。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景觀專家卡爾博士在徒步考察完遇龍河風景之後曾這樣感嘆道:「這是我在中國看到的最美麗的地方」。
遇龍河景區特色:遇龍河是一條美麗的河流,遇龍河素有「小灕江」之稱。若把灕江當作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就是小家碧玉了。除了坐大船游灕江,也要坐竹筏游遇龍河,才不虛此行。 坐竹筏遊覽朝陽碼頭至工農橋一段河,這是遇龍河精華美景的濃縮。
遇龍河漂流線路:朝陽碼頭--烏龜賽跑--紅旗飄飄--水車山莊--青蛙躍江--五指峰--駱駝過江--月亮山--巨鼠飛天--潘莊(徐悲鴻畫居)--工農橋(劉三姐古榕壯寨) 到桂林,不游灕江,是一種遺憾;到陽朔,不看遇龍河,更是可惜。
陽朔景點遇龍河有「小灕江」之稱,是陽朔山水的精華。它以山青水碧竹翠橋奇村巧而聞名於世,是桂林山水中不可多得的美景,也是陽朔風光的最好體現。遇龍河發源於臨桂區的古里河,流域卻大多在陽朔境內。它清澈嫵媚,一路流經陽朔的金寶鄉、葡萄鎮、白沙鎮、新陽朔鎮、高田鄉,最後與金寶河交匯於青颼渡(高田日出)處,再一同流入田家河,再由田家河注入灕江。遇龍河古時叫「安樂水」,因後來在河上建有石拱橋名日「遇龍橋」,後來人們就乾脆把這安樂水叫做遇龍河了。「遇龍」而「活」,人們對這條碧水用心之良苦,可見一般了。
遇龍河一般寬度為30一60米,其長度約44公里,水深處達七八米,淺處只能齊腿肚。徒步旅遊遇龍河,欣賞美麗的陽朔風光是賞這條「小灕江」的最佳方式。
遇龍河兩岸青山連綿,造型各異,百態千姿;一路翠竹夾道,綠樹成行,芳草萋萋;而若遇晴日,則藍天白雲,碧水綠草,開朗而明快;若逢雨天,更是霧繞雲遮,百媚千嬌,將陽朔風光表現的淋漓盡致。
走進遇龍河流域,你不但看得到「精縮」了的灕江山水,還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村落,十分風趣的水車,造型各異的古橋。這是一條很有文化品位的河,有水、有山、有竹、有草、有橋樑、有水車、有建築。其透視出來的歷史氛圍和歲月滄桑,明顯要優於灕江好一派奇美的陽朔風光。
如果你從陽朔鎮出發,遇龍河奉獻上的第一道風景,便是富里橋。富里橋寬5米,全長30米,高約10米,青石砌成的橋拱成大半圓形,倒映在水中,是一個雞蛋形的模樣,宛如大姑娘那張明朗的臉,十分别致。
橋的兩岸,是百頃良田,微風吹過稻浪翻,白雲走處碧波滾,景色宜人。橋的兩頭,長着兩株古樹,仿佛如橋的兩個衛士,風雨同舟,與富里橋一齊在這遇龍河畔成為一種不朽。由於富里橋呈大半拱狀,從橋的一端孔下往另一端望去,那青山綠水、白牆黑瓦一概映在水面,框在橋中,仿佛如山水畫在水月中重現,典雅素淨,很是耐看。 富里橋建於何年,已經無法考證,估計與金龍橋、遇龍橋、仙桂橋等名橋所建年代相差不多,因為這九曲八拐的河流,只建一座橋顯然是難以通行的。過了富里橋,順着遇龍河往西北方向而去,沒有多久,便可看到遇龍橋了。
遇龍橋建於明代,可見遇龍河的叫法,最早也是從明代開始的。這座橋,可以算得上陽朔縣境內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了。它長約60米,寬5米,高9米,單孔跨度為18米,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加修了石欄,欄上花鳥魚蟲,龍鳳呈祥,十分精美。遠處看去,這遇龍橋橋身壯實高大,古藤纏繞,野花裝點,巍峨而壯麗,很有男子之風範。
站在遇龍橋上看四周風景,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上游一河相串的金龍橋、富里橋,如孿生兄弟一般,歷歷在目。那山、那田、那水、那樹,像沙盤上的作品,在兩岸依次排列。太陽照在水中,拉成一條直線,仿佛為遇龍河開了一條金色的拉鏈,水中那閃閃的金光,很像一條金龍在潛游。我們不知道先人在建這座橋時,是否也看到了這種景象,或許,遇龍橋的來意,便是如此的吧。
轉身向下游望去,群山奔騰,村落點點,稻田簇浪。橋下有一洄水潭,如鏡的碧水映着東岸的村莊。那村前的古榕,那黃牆青瓦的農舍,那一條條縱橫的街巷皆歷歷入目。更有趣的是這牆、舍、道全由半米見方的古銅色石塊壘成。連伸入水中的磚頭,也是如此。 那深潭,那古榕,還有那村落,加上遇龍橋就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最好寫照。只不過馬致遠先生沒有看過遇龍河的景致,倘若看了,怕是那首詩會寫得更好些。
遇龍河的歷史悠久,表現在一處遺址之上,這遺址,便是歸義縣遺址。據《陽朔縣誌》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從陽朔縣分置歸義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歸義縣入陽朔。 至于歸義縣的含義,社會上有多種傳說,並無定論。但有一種說法是比較正規的,那就是「統歸大義,誠服皇道」。可見歸義縣從陽朔分置,並不是很正統的,也許是因為割據,也許是因為造反。
遺址現占地約4萬平方米,在唐代算得上一個不小的縣城。當然,今天任何一個鄉鎮都比它強多了。如今整個「縣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兩戶人家。歸義今昔,已不能相比了,但卻給遇龍河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那古井邊的石欄上刻有「尋舊,二字,但今天的遇龍河已經全新了。
出了歸義縣舊址,便到了遇龍河上又一名橋——仙桂橋。仙桂橋規模雖然不如前面兩橋,卻有些歷史。因為離歸義縣舊址不遠,因此,人們叫它「舊縣橋」。可見當年也是交通要衝之處。 這仙桂橋為廣西區內現存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建於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橋雖不大,但風景宜人,也是遇龍河的一處勝景。到遇龍河,這三座橋是不可不看的。 陽朔遇龍河風景區包括沿河兩岸的帶狀景致。陽朔遇龍河發源於臨桂區,全長42.5公里,其中以陽朔遇龍橋到青厄渡這一段風景最佳。主要景點有:犀牛塘、水厄風光、五指山、朝陽寨、仙桂橋、遇龍橋、歸義古城遺址、漢墓群、東暈岩、八仙過海等近20處。陽朔遇龍河,這條流着一江風情,一江靈氣的「小灕江」,古稱「安樂水」。
傳說很久以前,東海有條龍,巡遊至此,見這如此勝境,覺得東海黯然失色,便潛藏下來不走了,這條龍晚上浮處水面貪婪地觀賞美好地風光,後來忍不住有時白天也偷着出來,河邊許多村民都曾見過。於是「安樂水」遂改名為「遇龍河」。
陽朔遇龍河是一卷畫軸,兩岸山巒百態千姿,河畔翠竹疊嶂,蕉臨四季常青,沿岸地稻田一年四季顏色不斷變化,田野里一片生機勃勃地綠,詩情畫意盡顯其中。遇龍河地水清得見底,藍得透亮,佇立江邊,你會覺得它是頭頂上那萬里無雲的天。其中最令人流連的還是遇龍河上的兩座古石橋——遇龍橋河富里橋。其中遇龍橋雄健壯美,它河舊縣遺址附近的仙桂橋一樣,都是無漿干砌的單拱石橋。遇龍河上大大小小的石橋、木橋,還有河中的二十八道灘,河畔的引水灌田的竹筒水車、岸邊的古榕掩映的農莊,莊旁石階層盪衣的村姑,垂釣的老翁,碧潭上嬉戲的鴨群和光腚的玩童,村舍間裊裊的炊煙,構成了一幅充滿鄉土風情的油畫,好一幅「人間仙境」的絕妙圖畫!
相關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東海有一條龍,巡遊到此,看到如此勝景,覺得東海黯然失色,便潛藏下來不走了。這條龍晚上浮出水面貪婪的觀賞美好的風光,後來忍不住有時白天也偷着出來,許多村民都曾見過,遇龍河因此得名。也有說是她古名安樂水,後因中游有著名的遇龍橋,改為遇龍河。
遇龍河指白沙世外桃源至大榕樹工農橋段,長約16公里,寬38—61米,身0.5—2米,常年水質清澈,水流緩緩。
發源於臨桂區白粘嶺,流經陽朔的新村、利學、大利。橋、遇龍、舊縣、穿岩等村,在工農橋與金寶河匯合,全長43.5公里。河中築有攔河壩,引水灌田,不能通航。
遇龍河竹筏漂流是2001年6月,遇龍村的打漁人應幾位攝影師的請求,從遇龍橋乘坐竹筏至古榕公園,在秀麗的風景面前,攝影師陶醉了。過後,攝影師們寄回了幾張照片,遇龍河竹筏漂流就在半推半就之中開始了。
陽朔龍之旅的buddy和白沙遇龍村的朱冬發決定合作把遇龍河漂流向遊客推薦,一下子,遇龍村的村民們購置了100多條竹排、救生衣等設施,在2001年的「十一」期間,100多家竹排就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預訂一空,2002年的「五一」期間,更是天天爆滿,從早上6點開始漂流,排班到晚上8點才收工。
相關景點
遇龍河上一石拱橋,位於白沙鎮遇龍村旁,明代所建,橋長60米,寬5米,高9米,跨度18米,全用石頭砌成,未用灰漿,歷經數百年而無損,是陽朔縣重點文物古蹟。橋體巍峨壯麗,石橋兩側爬滿青藤,古色古香;橋下水悠悠,村民們世世代代在這裡擔水、洗衣,月轉星移,遇龍橋見證人世蒼桑,卻依然堅固如初。《劉三姐》中的第一組鏡頭就在這裡拍攝。橋上立有《遇龍村抗戰勝利紀念碑》,記述了當地群眾在遇龍橋對岸朱家寨(又名天作寨)據守長達9個月,與日寇浴血奮戰並取得勝利的英雄業績。「文革」期間,該碑被搗毀丟入河中,1987年政府派人撈得下半殘碑.並設法補齊重新立於橋上原位,供人緬懷。由於該橋所處交通便利,名聞遐邇.每天都有不少中外遊人到此遊覽。
廣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里橋都在遇龍河景區;而被譽為「將軍府第」、「進士樓閣」的舊縣村就在遇龍河畔;唐代歸義縣遺址、潘莊遺址、徐悲鴻畫室、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頓生懷古憶舊之情。不過,最刺激、浪漫、瀟灑的還是漂游遇龍河,竹排過壩,驚險刺激;蕩舟平湖,輕鬆愉悅,被人們視為擋不住的誘惑,酷煞人的時尚。人們只用一個字來形容漫遊遇龍河的感覺:那就是:「爽」!
仙桂橋
遇龍河支流的石拱橋,是廣西最古老的石拱橋,橋高2.2米,長26米,寬4米。建於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橋體結構獨特,橋採取極為罕見的並列磚法,用9組券石拱砌,共用石281塊並列而成。八百多年風雨剝蝕和洪流衝擊,橋體完好無損。
富里橋
距遇龍橋上游500米,單拱料石結構,橋面、欄杆、台階均為方石構成,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橋長30米,寬5米,高10米,陽朔三大古橋之一。橋頭各有古樹一株,橋長與高大致相似,遠遠望去,橋拱與倒影相接,酷似一輪滿月。立橋頭觀四野,青山環抱,綠水繞莊,一派南國風光。
周寨
周寨是個小村子,值得一看的就是村口流淌的清澈見底的遇龍河及不足十米寬的河面上高挑而起的一座石拱橋。這座橋已有200多年歷史,又名旺福橋,是遇龍河上第一座古代石橋。橋面已磨蝕得很薄,但橋拱的半圓形還非常圓滿.可以看出古代工匠的技術很是紮實。橋下有幾位洗衣的農婦.她們仍在沿用古老傳統的洗衣術,揉搓捶打,梆梆有聲,問她們為何不用洗衣機,她們說「連洗衣粉都用不起,怎麼用得起洗衣機」,聽起來恍如隔世。問村民們這遇龍河的來歷.她們都答不出,只知道老一輩傳下來的一些老故事:「前面這座五指山,山下壓着孫猴子。它將在500年後被放出來,可以普渡眾生……」聽起來真像是走進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里的「世外桃源」了。找到周寨,就等於找到遇龍河的上游,不過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已。
視頻
陽朔遇龍河很美,下次還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