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遇見龍湖書院(陶建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遇見龍湖書院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遇見龍湖書院》中國當代作家陶建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遇見龍湖書院

在麻城孝感鄉移民文化園環園道路上晨跑,有一處院落,建造在茂林修竹之間,青蔥的樹木掩映着它青瓦紅牆,飛檐斗拱。

這是一棟什麼樣的建築?我想,心境純澈,情趣高雅的人,常常是喜歡竹子的。比如蘇軾在《於潛僧綠筠軒》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因為此,竹是代表着超凡脫俗,清新高雅。而這四周被竹子環保的亭台院落,其設計和建造者,所追求的怕也是讓它顯得清新脫俗吧!有了這樣的想法和自我解疑,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到前面去看個究竟。

往前,有個仿古的簡易門樓,上書「龍湖書院」。從門樓進去,小徑兩邊,翠竹青青,佳木森森,甚是幽靜。在熱鬧的公園裡,有這樣一處幽靜的地方,大有大隱隱於市的感覺,確實難得。再往前走,對面有個亭子,上有匾額「湖山獻秀」而右手邊,一座廳堂,牆壁大門,朱紅顏色。匾額上書「龍池書院」,筆力遒勁,龍飛鳳舞。

看到這個匾額,我就想明白了,為了向遊人們展示麻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公園建設者和設計者們,把遠在閆河的龍池書院創造性複製到此地。供人遊覽參觀。可惜的是,因為清晨,還沒有對遊人開放,只能在門外駐足觀看。不過站在書院門前的空地上,面前就是歸雁湖,湖水波光粼粼,清風徐來,溫柔得猶如母親的手。在遠處,白鴨山在清晨的薄霧中,若隱若現。書院周圍春香撲鼻,清新典雅,幽靜脫俗,不失為一個讀書求學的好地方。

站在龍湖書院門前,回憶起幾年之間,探訪龍湖書院原址的情景。

明朝時期的龍湖書院,因為傑出的思想家李贄而名垂宇內。它的舊址位於在麻城是有着深厚歷史底蘊的地方——千年古鎮閆河鎮。那裡人傑地靈,古風猶存,那裡是重修了滕王閣的閻伯嶼的故鄉,那裡是公安三袁的祖籍地,那裡是聞名遐邇的九龍山柏子塔的所在地。而它的龍湖之畔,更是當年大思想家李贄隱居、講學、著書立說的地方。

麻城到了明代中後期,成為了學者聚集,講學之十分風靡的文化之城,而麻城許多人也入朝為官,儼然是當時湖廣一帶文化和政治氣氛十分濃重的地區。當地的周,梅,劉三大家族許多人都是朝堂上的高官,故此也成為地方上的名門望族與道德楷模。

李贄是受到周氏家族的大老爺周柳塘邀請來到麻城的。他最終選中了龍湖之畔作為自己的安居之所。於是他的故事,他的思考,他的學說,在這裡如畫卷一樣展開。

為了傳播自己的思想,也為了給鄉村野老,婦孺稚子實現文化啟蒙,李贄創辦了書院,因地命名,叫做「龍湖書院」。幾百年過去,書院遺址猶存,這裡遠離村莊與市鎮,沒有世俗的喧囂,青山綠水環抱,書院宛如世外桃源。它靜靜地安居九龍山下,龍湖水畔。三面竹樹環合,門前湖水悠悠。龍湖之中,還有一座小島,美之其名「釣魚台」。站在龍湖岸邊,聽風聽雨聽鳥唱蟲吟,內心安靜而又純澈,就像面前這龍湖之水,清新碧透,波瀾不驚。要想幾百之間的李贄,或許在一個清晨,打開書院大門,定有「一水扶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安閒。也或許在一個安靜的夜晚,月光如洗,橫柯交蔽,有着「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確幸。還或許是在他思考之餘的閒暇里,拿着自己的釣魚竿,劃着一葉小舟,坐在釣魚台這個小島上,悠然垂釣,就像那首古詩里寫道:「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鈎不移手。世人慾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

昔時人已去,龍湖水悠悠。一切似乎都在訴說着李贄生活在這裡故事。

在麻城,他接受了一個寡婦的供養,他們是互幫相助的,可以說是一種勞動交換關係:李贄向寡婦提供思想,寡婦向李贄提供物質。但是,有人吃驚了:一個大男子漢吃的是寡婦飯,不丟人嗎?李贄從來不覺得有什麼可丟人的:「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可乎?」他就與這個寡婦互來互往,李贄親自上門,為她布道,她也常常上門,聽李贄開蒙。

表面上的「離經叛道」,並不能淹沒思想上的純澈。能代表李贄思想上成就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在麻城完成。在這裡,他創立了「童心說」。

這是他文學觀念的核心。「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實的思想感情。他認為文學都必須真實坦率四表露作者內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闡述此觀點的文章叫《童心說》。文章提出,「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童心者,真心也」。李贄以「童心」說來做為孔孟之道的對立面,認為「道理聞見」使人的言談舉止不再發自本心,因而言談舉止成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虛假世界,而他所說的童心是「好察邇言」,「則得本心」(《答鄧名府》)而在當時不掃除「道理聞見」的污染,恢復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藝創作,所以李贄在《童心說》的最後發出感慨:「吾又安得真正大聖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對古人今人以至後人都有啟迪,是為千古之至文。

有人說,如果沒有李贄,沒有李贄的文學觀念,就不會有文學巨著《紅樓夢》的出現。聯繫《紅樓夢》中主要人物賈寶玉的所言所行,應該都是李贄「童心說」理論的實踐和文學上生動的闡釋。

賈寶玉生活於「功名奕世,富貴傳流」的賈府這一貴族世家,他本應該嚴遵封建禮教走科舉仕途經濟的人生之路,榮宗耀祖,但他卻「行為偏僻性乖張」,「最不喜務正」,似傻如狂,與封建禮教格格不入。對於科舉仕途經濟更是極為反感,他「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認為「可笑的是八股文,拿它誆功混飯吃也罷了,還說要代聖人立言。」他對儒家經典的鄙棄,他對《西廂記》的熱愛,還有對男女純真愛情的執着追求與堅韌呵護,都是對封建腐朽思想的否定。而這正與李贄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如出一轍。

賈寶玉還對封建統治者視為最高的倫理準則「文死諫,武死戰」是充滿着嘲諷和否定的。他說:「必定有昏君,他才諫,他只顧邀名,猛拼一死,將來棄君於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戰,猛拼一死,他只顧圖汗馬之名,將來棄國於何地?」在他看來,「文死諫,武死戰」只不過是博取名利的工具。對於此言,李贄有言「夫君猶龍也,下有逆鱗,犯者必死,然而以死諫者相踵也,何也?死而博死諫之名,則志士亦願為之,況未必死而遂有巨福耶?避害之心不足以勝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顧,況無其害而且有大利乎?」

如今站在這古色古香的龍湖書院門前,我不能不深深思索——

歷史和文學都應該感謝李贄,因為有了他思想的燭照,在歷史進程中,他的思想對後人反傳統權威、反君主專制、反封建禮教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而在文學上,他主張創作要「絕假還真」,抒發己見。反對當時風行的「摹古」文風,他的這一傾向,對晚明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李贄一生,艱辛坎坷,命運多舛,輾轉南北,生活常食不果腹,需要朋友接濟,而思想上曲高和寡,被世俗官宦不容,最後割喉自盡,但是任何艱難困苦,任何污言穢語,任何折磨迫害,都不能阻擋他靈魂的高尚,都不能黯淡他思想的光芒。

有一首歌唱的好:「我走過你走過的路,算不算相逢;我吹過你吹過的風,這算不算相擁?」今天在這裡遇見龍湖書院,內心卻分明有着遇見李贄的驚訝與喜悅。[1]

作者簡介

陶建軍,生於1969年7月,湖北省麻城市人,麻城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現在麻城市鐵門崗鄉鐵門崗村擔任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