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逸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拼音yì lǎo,漢語詞語,指遁世隱居的老人。中文名 逸老 拼音 yì lǎo 注音 ㄧˋ ㄌㄠˇ 出處 《晉書·隱逸傳·伍朝》.

目錄

1 解釋.2 出處.

解釋

(1).指遁世隱居的老人。 (2).猶養老。使老年人安樂[1]

出處

《晉書·隱逸傳·伍朝》:「﹝ 伍朝 ﹞誠 江 南之奇才,丘園之逸老也。」 清 龔煒 《巢林筆談續編·訪菊佳種》:「香阜位置於地宜,逸老相對與人合。」 郁達夫 《讀史梧岡》詩:「逸老 梧岡 大有情,一枝斑管淚縱橫。」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五:「 範文正 公在 杭州 時,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間請治第 洛陽 ,樹園圃,以為逸老地。」

示例

以逸待勞,語出於《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又,《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面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場的只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古代: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當。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余。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已無鬥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