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逸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逸圃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東關街356號,由揚州惠余錢莊老闆李鶴生(1871-1937)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1],約在1944年後歸汪精衛政權第一集團軍第九軍軍長顏秀武所有,1952年由揚州市政府作為敵產沒收並用於駐軍,其後相繼作為蘇北行署農林處宿舍、揚州廣播電台台址(1960前後)和揚州國畫院院址(1960年後),後成為多戶居住的大雜院,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由揚州市政府遷出其中住戶,並參考李氏後人所提供的《大宅平面圖》、《大宅記》等修繕,同時復建了花廳等建築,現為某酒店所有。

逸圃占地面積3521.44平方米,建築面積2363.32平方米(含復建建築866.68平方米),採用西宅東園的布局,中以火巷相隔,火巷盡頭高處設四角亭,住宅後亦設有後花園。其中西側為住宅五進(不計照廳),第三進為大廳忠恕堂;東側利用曲尺隙地依壁疊山造園,北側築有五邊形半亭澄瀛閣,亭下有潭,亭北為花廳,過花廳後小軒即達由復道廊和假山環繞的後園。

簡介

逸圃大門八角形,門額上嵌「逸圃」二字刻石。進入大門,即抵園門,將人一路引向住宅之後。迎面火巷北去,巷西為住宅五進,巷東原有湖石假山貼牆而築,委婉屈曲,壁岩森嚴,與牆頂之花牆形成虛實對比。山旁原築牡丹台,花時若錦。假山北頭的盡端,原倚牆作五邊形半亭,亭下有花廳三間,裝修極精,外廊天花,皆施淺雕。揚州名畫師王板哉、吳硯耕曾設硯於此。由花廳西行北折,於火巷東側,辟一花瓶形門,題額「問徑」,內有庭園一隅,置花木山石,其北為小軒三間。軒背置小院,沿磴道可達復道廊,即由樓後轉入隔園。園在火巷盡頭住宅之後,原以復道與山石相連,折向西北,有西向樓三間,面峰而築。樓有盤梯可下,旁有紫藤一架,老乾若虬,滿階散綠,增色不少。後園昔有望月亭、紫竹林等景觀,逸圃與蘇州曲園相仿佛,都是利用曲尺形隙地布設,但比曲園巧妙,形成上下錯綜,境界多變。採用「絕處逢生」的手法,由小院轉入隔園,來一個似盡而未盡的布局[2]。可惜假山、半亭、碧潭、復道廊等均已不存。1962年事實上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揚州市國畫院曾設此辦公,曾為居民住宅。

視頻

逸圃 相關視頻

揭開大逸圃古墓歸屬之謎!神秘古國浮出水面,它的敵
中樞鎮小逸圃村開展環境衛生整治 優化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