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通草散《千金方衍義》:鼻齆,必有息肉阻礙,氣道不得貫通之故,故以散結通氣為主。方用通草開通關竅,細辛解散結邪,附子流行經絡,立方最捷。通草散 附註 通草膏(《濟生》卷八)、通草丸(《醫學入門》卷七)、通氣丸(《仙拈集》卷二)。方中通草,《三因》作「木通」。《普濟方》有辛夷一錢。《衛生總微》卷十四方名 通草散 組成 通草(蜜塗,炙干[1]
簡介
崇寧二年,自太府出為發運,夏及秋患痢兩月,一日一夜三四十次,然血多白少
,名醫皆曰此痢也。聞泗州青陽鎮李中和助教善醫,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脈,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多白少,小便澀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乃是舊因伏暑,小便轉
導入大腑,由心經而過,遂化為血,大小便下,故其狀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便各歸本藏即安。
信知天下有如此妙醫,余家致婢久痢,服之皆安,故記傳久。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通草(半兩) 木通(半兩) 澤瀉(一分) 竹茹(二錢少用.老人減半)
【製法】上銼如大米粒,或為細末。
補充信息
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通草、硃砂制通草,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通草適合人群:
氣陰兩虛、中寒、內無濕熱及孕婦慎服。
通草食療作用:
通草味甘、淡,性微寒;歸肺、胃、腎、膀胱經;氣薄質輕,升而復降;
具有清熱利水,下乳通竅;
主治小便不利,諸淋澀痛,水腫,黃疸,濕溫病,產後乳少,乳汁不下,目昏耳聾,鼻寒失音,經閉帶下。
通草做法指導:
1. 水濕內停,小便不利,水腫者,可與茯苓皮、澤瀉白朮等配伍,以增滲濕利水之效。
2. 產後氣血不足、乳少、乳汁不通者,可與豬蹄、穿山甲、川芎、當歸等配伍,以增補虛下乳之功。
3. 用於濕熱內蘊,小便短赤或淋瀝澀痛之症,但氣味俱薄,作用緩弱,可配木通、滑石等同用。
4. 用治濕溫病症,可配薏苡仁、蔻仁;竹葉等同用。
5. 用於乳汁稀少,可與豬蹄、穿山甲、川芎、甘草等煎湯服
相關
《千金要方》是唐代名醫孫思邈的一部劃時代醫學巨著,為歷代醫家研究發掘醫
藥學的一個寶庫。但由於其博大深奧,綿歷一千三百餘年,對其注釋闡發卻無一人敢於問津。清代名醫張璐憑藉一生六十多年的臨證體會,探賾索研數十年,撰成《千金方衍義》一書,為歷史上唯一的一部《千金要方》注釋之書。
功能與主治
治伏暑,下血如久痢。
植物形狀
通草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莖髓。通脫木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生於海拔2800m以下向陽肥厚的封中,或栽培中於旋轉中,分布於西南及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
西等到地。秋季選3年以上的杆株,割取合適的木莖,趁鮮切成段,用細木棍或圓竹筒捅出髓部,輕輕理直,曬乾放置乾燥處。通草莖髓呈圓柱形,長20至40厘米,直徑1至2.5厘米。表面白色或淡黃色,有淺縱溝紋,體輕,質鬆軟,稍有彈性,易折斷,斷面平坦,顯銀白色光澤,中央有空心或半透明薄膜,縱剖面呈梯狀排列,實心者少見。無臭,無味。以條粗壯,色潔白,有彈性,空心有隔膜者為佳
臨床應用
伏暑下血如久痢崇寧二年,自太府出為發運,自夏及秋,患痢2月,1日1夜30-40次,然血多白少,名醫皆曰:此痢也。聞泗洲青陽鎮李中和助教善醫,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脈,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多白少,小便澀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乃是舊日因伏暑,小便傳導入大腸,由心經而過,遂化為血,由大腸而下,故其狀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便各歸其本,即安。依法煎上方,食後、日午、夜臥各1服便止。余家數婢患久痢,服之皆安。
用法與用量
就銼時每服秤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細末。即每服抄二錢。依前法煎,食後並夜臥各一服。 通草散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六。
【組成】木通 細辛 附子(炮,去皮、臍)各等
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綿裹少許,納鼻中。
【主治】鼻齆,氣息不通,不聞香息。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據《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六補。
【方劑名稱】通草散
【藥物組成】木通半兩,通草半兩,澤瀉1分,竹茹2錢(少用不妨,老人減半)。
【方劑主治】伏暑下血如久痢。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溫服。細末每服2錢,依前法煎,食後、日午、夜臥各1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