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江千佛岩石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通江千佛岩石窟

中文名: 通江千佛岩石窟

地理位置: 縣諾江鎮千佛村

開 龕: 663年

終 於: 720年

通江千佛岩石窟位於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千佛村,石窟雕鑿於唐龍朔三年(663年)至開元七年(719年),前後歷時56年。共有造像54龕,造像3000餘身,分布在高10米、寬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側。正面28龕,盛唐雕造;左側26龕,初唐雕造。整個造像群由淨土變、天龍八部、說法圖、七級佛塔、千佛屏等龕組成。主要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大勢至、四佛、三世佛、藥師佛、護法力士、供養人、樂伎等。龕形有方形龕、雙重檐龕、拱形龕等;雕刻手法採用高浮雕、淺浮雕、線刻和鏤空雕刻手法。千佛岩石窟規模宏大,裝飾華麗,雕藝精細,栩栩如生。既有初唐時期的簡樸,又有盛唐時期的風韻,是研究唐代服飾、美術、彩繪、雕刻、建築等的珍貴實物資料。特別是高3.7米的七級浮雕佛塔龕和四佛並坐龕,前者人字形直斗重疊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門楣石上的線刻外,是僅有的例證,是研究建築歷史和建築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1996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2日,國務院核定並公布該石窟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通江千佛岩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石窟寺及石刻。位於四川省通江縣縣城西郊2.5公里處的諾江鎮千佛村,通江至漢中的公路通過岩前。

該建築系雙重檐穿斗式木結構,面闊五間、25米,進深一間、10米,青瓦屋面,四角微翹。千佛岩造像開龕於唐龍朔三年(663年),開元七年(720年)建成,歷時57年。共造像54龕,3000餘身,題記6幅,碑2通。分布在高10米、寬53米的白砂岩崖壁上。正面28龕多為盛唐刻造,左側26龕為初唐刻造,風化嚴重。

造像群由淨土變、天龍八部、說法圖、七級佛塔、千佛屏等龕窟組成。有拱形龕、方形龕、外方內圓龕等,最大龕窟寬3.7米,高3.3米,深2.2米。造像大如真人,小如手指,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大勢至、三世佛、藥師佛、護法力士、樂伎、供養人等,雕藝精細,既有初唐時的簡約,又有盛唐時的丰韻,是研究唐代服飾、美術、彩繪、雕刻、建築的珍貴資料,尤其仿西安大雁塔的七級佛塔龕,十分罕見。

石崖上的石佛造像清末民初建有保護性建築遮蓋。從公路至上有四層踏道通往分布造像的石岩,造像被清末民初建造的保護性建築遮蓋,該建築系雙重檐、巴壁式,面闊五間25米;進深一間10米,穿斗式木結構,青瓦屋面,四角微翹。

題刻

據石刻題記和有關文獻記載,千佛岩造像開龕於唐龍朔三年(663年),終於開元七年(720年),前後歷時57年。共造像54龕3000餘身,題記6幅,碑2通,分布在崖高10米,寬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側。正面共有28龕,多為盛唐刻造;左側共有26龕為初唐刻造,由於在90年代以前沒有採取過保護措施,致使大多風化。

整個造像群由淨土變、天龍八部、說法圖、七級佛塔、千佛屏等龕窟組成。刻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大世智、四佛、三世佛、藥師佛、護法力士、供養人、樂伎等。龕窟的主要形制有單層方形龕、外方內圓龕、雙重方形龕、方形龕、拱形龕等;雕刻手法有深浮雕、淺浮雕、線刻,部分龕窟的力士還出現鏤空的雕刻手法。

千佛岩摩崖造像共有題記6幅:1、「阿彌陀佛,大唐龍朔三季,歲次癸亥元月辛亥朔建;麟德二季,歲次乙丑二月庚辰朔新觀音(以下字剝落)」;2、「大唐干封元年四月八日廣納縣馬明府為夫人□氏敬造」;3、「大唐神龍元年□□□……」;4、「父母及兒亡夫□願平安發心造觀音菩薩□□龕□身並得就□□」;5、「維開元七年六月一日,弟子王珣發心敬造釋迦牟尼佛一身,大世智菩薩、觀世音菩薩各一身。諸佛證明,願一切眾生長寧授福,志□供養」;6、「河中府西北門外住人雷信夫婦等重妝此。發心功德一堂,乞壽年永固者千秋。時以紹興八年戊午五月八日慶祝」。碑刻2通,已全部風化剝落,無法辯識。

龕窟

千佛岩造像中最大龕窟寬3.7米,高3.3米,深2.2米,最小寬0.15米,高0.20米,深0.05米。造像大如真人,小如手指,規模宏大,裝飾華麗,雕藝精細,栩栩如生。既有初唐時期的簡樸,又有盛唐時期的風韻,是研究唐代服飾、美術、彩繪、雕刻、建築等的珍貴實物資料。特別是高3.7米的七級浮雕佛塔龕和4佛跏趺並坐龕,前為仿西安大雁塔,其人字形斗拱並重迭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門楣石上的線刻外,是僅有的例證,後者則違反三佛、五佛並座之常規,十分罕見。

保護狀況

清末以前,千佛岩以及東、西、北三大龕石窟沒有房屋保護,一直裸露在臥龍山上,因而時常遭到人為破壞和風雨侵蝕。清末才建有面闊五間24米,進深三間12米的歇山式木構廟宇,將這墩大石全部罩於廟內。1956年,臥龍山千佛岩石窟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6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文革」中遭到破壞,後被取消。雖千佛岩造像的破壞是嚴重的,但各級政府及權威專家仍給予高度評價及關注。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認定後,再次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至1998年3月,梓潼縣文管所對千佛岩保護房進行了落架大修,耗資15萬元,保護區面積為6萬平方米。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臥龍山千佛岩石窟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保存完好的有三龕,大部分完好的20餘龕。該處造像,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存價值,是祖國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開鑿歷史

千佛岩石窟所處的臥龍山,傳說是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北上伐魏安營紮寨於此,曾讚美此山猶如南陽臥龍崗,故名臥龍山。在臥龍山開窟造像始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石窟刻於臥龍山頂的一墩東西長5.5米、南北寬5.2米、高3.2米的長方體大石的四面壁上。大石南面為1000單龕(每排50個,共20排,已毀),加上兩側上下的單龕,總共1003龕,現存造像1138尊,故名千佛岩。由於張獻忠入川時慫恿士兵放火焚燒、歷史久遠石頭風化和文化大革命遭破壞等原因,南面千佛岩造像單龕已經有些模糊不清。東龕石窟屬唐中期遺物。石窟高2.25米,寬2.5米,深2.2米,龕內有造像9尊,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供養人、二力士,稱為「東方三聖」。佛高1.3米,座於蓮台上,左手按膝,右手舉於胸前,造像線條自然,肌肉感很強。二菩薩站於佛的兩側,表現出端莊、嫻靜的表情。二弟子神態端莊,二力士威武雄壯,守護在龕門兩側。龕外沿兩側原刻有140尊小佛,現存68尊。龕頂刻天龍八部,為淺浮雕。東龕上端有民國六年11月2日(公元1917年)所刻:「中央古物保護委員會示,保護古物嚴禁重樁」等字。西龕石窟造像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石窟高2.2米,寬2.23米,深1.8米,共有造像52尊,稱之為「西方三聖」。龕正中為阿彌陀佛,寶珠型,分四層次。龕的左右分別刻有26個聞法菩薩,合為52數,均呈高浮雕。龕門外右臂上有一則貞觀八年的造像碑記,碑首題:「阿彌陀佛並五十二菩薩傳,鄧元覺書,作龕及鐫字楊字尚」,碑末落款「貞觀八年七月十四日」。碑的下半部有52個出資施主。 北龕石窟高2米,寬1.9米,深0.9米,共有造像9尊,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供養人、二力士,稱「華嚴三聖」。佛高0.9米,面部豐滿,微露笑意。該石窟位於縣諾江鎮千佛村,開龕於唐龍朔三年(663年),終於開元七年(720年),前後歷時57年。石窟共54龕3000餘身,規模宏大,年代久遠,歷史厚重。其造型優美,雕刻精細,線條流暢,裝飾華麗。既有初唐時期的簡樸,又有盛唐時期的風韻,是研究唐代建築、雕塑、彩繪、服飾、音樂、舞蹈、佛教等珍貴的實物依據,又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96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2日,國務院核定並公布該石窟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價值

千佛岩石窟菩薩塑造上既有豐富的生活基礎又有超凡的想象力,形象豐滿,刀法流暢,石窟神像傳說與宗教故事相映生輝,達到了神形兼備的藝術效果。據梓潼縣資深文管幹部介紹,石窟菩薩形象及其情感構造十分獨特,不僅創造了柔曼的身姿,而且生動表露了恬淡超脫丰韻,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充分反映了唐代初、中期石刻造像藝術水平,對中國晚期石窟與佛教藝術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史學和藝術價值。劇受聘於梓潼縣文管所守護石窟的當地村民秦玉勝介紹,千佛岩石窟雖然還不是風景名勝區,但石窟的造像藝術水平已經受到國內石窟藝術家、考古學家和日本、美國等國考古學家的青睞。2005年9月,日本考古學家還在「西方三聖」右邊石岩上發現了新的碑文,來自廣元市的文物專家還斷言,千佛岩石窟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藝術水平上,都比廣元皇澤寺石窟略勝一籌,堪稱石窟藝術精品

參考來源

四川境內最大石窟群廣元千佛崖 1000多龕佛像栩栩如生

參考資料

  1. 千佛岩石窟 ,新浪網 , 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