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志二十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通志二十略

 

 

 

通志二十略(豎排繁體)》內容為:

鄭樵所著通志一書中的精華部分。通志全書共二百卷,由紀、譜、略、世家、列傳、載記等六種形式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稱通志二十略,簡稱為通志略。

主要內容

《通志二十略(豎排繁體)》內容為:通志略是鄭樵所著通志一書中的精華部分。通志全書共二百卷,由紀、譜、略、世家、列傳、載記等六種形式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稱通志二十略,簡稱為通志略。鄭樵於史書編撰力主博通之論,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書除二十略之外,皆為隋以前各史書之粗略綜合,惟二十略有其獨到之處,在體例方面,與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後馬端臨之文獻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稱,在史書編撰中,與紀傳、編年二體可鼎立而三

序言

通志略是鄭樵所著通志一書中的精華部分。通志全書共二百卷,由紀、譜、略、世家、列傳、載記等六種形式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稱通志二十略,簡稱為通志略。鄭樵於史書編撰力主博通之論,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書除二十略之外,皆為隋以前各史書之粗略綜合,惟二十略有其獨到之處,在體例方面,與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後馬端臨之文獻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稱,在史書編撰中,與紀傳、編年二體可鼎立而三。

通志總序是一篇極好的史學論文,起首即說:「百川異趣,必會于海,然後九州無浸淫之患。萬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後八荒無壅滯之憂。會通之義大矣哉!」各種學問包括史學,必須會通,是鄭樵的重要學術理論。因此對於用通史體著書的司馬遷評價很高,對於用斷代史體著書的班固便力加貶抑,用詞或不免於偏激,如稱:「班固者,浮華之士也,全無學術,專事剽竊。」司馬遷亦感有所不足:「大著述者必深於博雅,而盡見天下之書,然後無遺恨。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未廣,亘三千年之史籍,而跼蹐於七八種書。所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又稱:「遷書全用舊文,間以俚語,良由採摭未備,筆削不遑。所可為遷恨者,雅不足也。」這些評語,失之於偏,無待詳論,但與會通博雅之主旨相衡,自有本末之分。

作者

鄭樵(1104~1162),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生於北宋崇寧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2日)。鄭樵一生不應科舉,刻苦力學30年。鄭樵立志讀遍古今書,他和從兄鄭厚到處借書求讀,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在經學、禮樂之學、語言學、自然科學、文獻學、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二十略》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歷史地位

《四庫全書著作提要》:「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著華,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書、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禮、八曰諡、九曰器服、十曰樂、十一曰職官、十二曰選舉、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貨、十五曰藝文、十六曰校讎、十七曰圖譜、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災祥、二十曰草木昆蟲。其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五略,為舊史之所無。」

《四庫全書總目》說,鄭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視二十略。是其自鳴得意之作,認為是「總天下之學術」,「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於此矣。」

二十略對文獻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校讎略》、《藝文略》、《金石略》和《圖譜略》上。《金石略》和《圖譜略》擴大了歷史文獻資料的範圍。《藝文略》通錄了古今存佚的文獻,創立了新的圖書分類方法。《校讎略》是《藝文略》,《金石略》和《圖譜略》的說明書,集中系統地反應了鄭樵的文獻學思想。《校讎略》是通志二十略最富有創造性的部分。文字不多,但內容豐富,對文獻資料的搜訪,典藏,整理,使用等問題的看法都包括在內。在我國學術史上,將校讎之學寫成專著,是從《校讎略》開始的,鄭樵的發軔之功,不可抹煞。

這二十略有些是鄭樵獨創的,像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等略。鄭樵自己也說過:"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於此矣。"(《通志·總序》)[1]

參考文獻

  1. 《張騫出關志》研究二題,網易 2020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