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逃往深圳(閒敲棋子落燈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逃往深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逃往深圳》中國當代作閒敲棋子落燈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逃往深圳

姑姑打來電話哭着說她的心尖尖小表妹商量都沒有跟她商量一下,就一個人擅自做主跑去深圳了,放棄了她在瀋陽那麼好的工作,誰勸也不回來。姑姑說小表妹從小就是個聽話的孩子,這一次不知是中了什麼邪,就這樣不管不顧地走了,這孩子是瘋啦!電話里姑姑幾次泣不成聲。

小表妹一直是家族中的寵兒,從小就是一副玲瓏剔透的小模樣兒,人見人愛。她從六歲開始學鋼琴,一直學到從瀋陽音樂學院畢業,而後報考中央音樂學院的研究生落榜。姑姑、姑父費盡心力,幫她聯繫成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在瀋陽的一所學院當老師。誰知授課不到一年,她就怎麼也不肯在那裡繼續呆下去了。

不顧姑姑、姑夫的阻撓反對,小表妹毅然跑去了深圳,現在她同學幫她聯繫的一個公司打工。受姑姑囑託,我打過去電話問小表妹為什麼要離開瀋陽,她說自己一直就不喜歡瀋陽,非常不喜歡,再待下去會瘋掉。

我深知小表妹沒有快樂的童年和少年,她成長的時光都給了鋼琴。鋼琴、琴凳、琴譜、「滴噠滴噠」作響的節拍器伴着她慢慢長大。缺少跟同齡小夥伴的交流,每天面對的是枯燥、乏味的練琴生涯,讓小表妹原本快樂陽光的性格發生了深刻的改變,讓她變得沉默寡言,臉上早早就有了與年齡不相符的憂鬱。

雖然在她生命已走過的二十四年中,她跟鋼琴已相伴了十六個年頭,可是在心中她卻是那麼排斥鋼琴,而又由不得自己選擇,等她長到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時,卻已無從選擇。她認為自己在鋼琴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

一次私下裡聊天,她對我說過,如果再讓她重新選擇一次,她一定不會選擇學鋼琴,就算學了這麼多年,她感覺自己還是不適合彈鋼琴,對鋼琴缺少一種天生的悟性,一直是在為學而學,完全是一種被迫的、不得不學的狀態。學琴這麼多年,小表妹說她從真正沒有感受到一點點學琴的快樂,一直是迫於父母的壓力,壓抑着自己在學習。

小表妹說,我爸爸媽媽並非不明白,不是所有的琴童長大後都可以做成朗朗李雲迪,大多數的大多數辛苦多年的所學最終都付之東流。可是爸爸媽媽從來都不死心,他們總以為我是與眾不同的一個,有一天我一定會學有所成、出人頭地,為他們帶來顯赫的榮耀。

可是,我讓他們失望了,去北京考研究生,我就是帶着不想考上的心理去的。專業課和文化課我從頭到尾都沒有好好準備,也沒有用心複習過,這些年我實在是學煩了、學膩了,手指只要一觸摸到琴鍵就感到難受。

小表妹告訴我她之所以不喜歡瀋陽,是因為那幾年在學校學的太苦了,除了學琴幾乎什麼都沒有做過,爸爸媽媽怕她分心耽誤學習,鄭重聲明不允許她在大學談戀愛,不許她隨便跟男生接觸。媽媽還放下了自己的工作,隔三岔五趕來瀋陽監督她的學習。大學生活,讓小表妹覺得自己如同在遭受囚禁一般痛苦。

幾年學習下來,就像一場夢魘,讓她不敢回頭去看。那時,她就想自己一畢業馬上就離開瀋陽,去什麼地方都可以,就是不能再在瀋陽呆下去了。選擇去深圳,是覺着可以遠遠地離開爸爸媽媽,讓自己耳根清靜,好好地做一回自己,由自己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這麼多年,我從來就沒有我自己,只是在為爸爸媽媽而活。可是他們卻認為差不多已經為我付出了他們全部的精力與金錢,媽媽說,這些年為了讓我學琴,為了讓我畢業後一個好的去處,家裡花出去的錢已經不止幾十萬了。爸爸媽媽說我從不理解他們的一片苦心,並且人越大越不懂事。我不是不懂事,不過是不想再像一個傻子樣凡事聽從他們的安排,我只想自己來決定自己的生活。

我知道我這樣做一定讓爸爸媽媽很傷心,自己有時也會暗暗自責,可是我不能考慮那麼多了,如果我考慮了,我就得乖乖地回到讓我討厭的地方,按部就班地開始可以一眼就能看到未來的生活,那樣的生活會讓我絕望。

我就是想逃跑,逃到他們看不到的地方,讓自己能夠真正地呼吸到自然的空氣。他們始終不明白,彈鋼琴對我來說,不論學得有多麼好,我也只會把它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一種職業選擇,它遠沒有生活與生命本身那麼重要,不彈琴,我還可以學着去做別的工作,它不是我的唯一。

可是爸爸媽媽從來都不肯聽我說一說我的內心,我的需要,他們認為只有他們自己才可以安排好我的未來,可是恰恰是他們替我打算安排的未來讓我失去了信心。因為他們的嚴格約束,因為多年體罰一般的學習,讓我變得越來越冷漠,對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甚至喪失正常的與人交往和溝通的能力,有幾次我甚至都不想活下去了,極度厭世……

傾聽着小表妹的訴說,傾聽着她內心的壓抑與痛苦,我已經不知道怎樣去勸解與安慰了,甚至忘記了姑姑的囑託。在我周圍,不是還有許許多多正經歷如小表妹一樣的經歷的孩子嗎?他們的未來又在哪裡?父母的選擇永遠替代不了孩子的選擇,可是許多孩子在父母的一手安排下等到自己可以做出選擇的時候,他們卻往往喪失了選擇的能力。真的說不清我們的父母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在毀孩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