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高三十五書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五言古詩。全詩分三段。首四句寫邊事,是送別高適的本旨。"飢鷹未飽肉"以下寫高適的為人,有寬慰,有忠告。"常恨結歡淺"以下寫離別之情。全篇章法整飾,結構勻稱,寫離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煉,言外之意別具一格。

全詩分三段。首四句寫邊事,是送別高適的本旨。"飢鷹未飽肉"以下寫高適的為人,有寬慰,有忠告。"常恨結歡淺"以下寫離別之情。

按《舊書》:高適,字達夫,渤海人,解褐授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遊河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見而異之,表為左驍衛兵曹,充翰府掌書記,從翰入朝,盛稱之於上前。據此,則適為書記,在翰未入朝之前,其入朝稱適,亦必在十一載時。蓋適同至京,而公作詩以送之也。若十四載,翰以風疾還京,闔門不與朝請,豈暇薦士君前乎。《通鑑》謂:十三載五月,翰奏前封丘尉高適為掌書記。此特遙奏授官,恐適未必至京,何緣送贈詩章耶。明與《舊書》、杜詩不合。

作品原文

《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 [1]

崆峒小麥熟,且願休王師!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為?

飢鷹未飽肉,側翅隨人飛。高生跨鞍馬,有似幽并兒。

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辭。借問"今何官?觸熱向武威?"

答雲"一書記,所愧國士知。"人實不易知,更須慎其儀!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軍麾。此行既特達,足以慰所思。

男兒功名遂,亦在老大時。常恨結歡淺,各在天一涯;

又如參與商,慘慘中腸悲。驚風吹鴻鵠,不得相追隨,

黃塵翳沙漠,念子何當歸。邊城有餘力,早寄從軍詩!

注釋譯文

⑴高三十五,即詩人高適。唐人以稱呼排行表示尊敬和親切。時高適為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掌書記。

⑵崆峒,山名,在臨洮,隸屬河西。《唐書·哥舒翰傳》:"吐蕃每至麥熟時,即率部眾至積石軍獲取之,共呼為吐蕃麥莊。前後無敢拒之者。至是,翰設伏以待之,殺之略盡,吐蕃屏跡,不敢近青海。"《通鑑》把這件事記在公元747年(天寶六載)十月。按高適有《同呂判官從哥舒大夫破洪濟城回登積石軍多福七級浮圖》詩,是高適實參加了這次戰役。今又當麥熟,自應休兵息民,加意防守。

⑶首四句是送別的本旨。公,指適。主將,指翰。窮荒,貧瘠邊遠之地。公元747年(天寶六載),翰攻吐蕃石堡城,士卒死者數萬。

⑷飢鷹,比喻高適。《唐書·高適傳》:"適少濩落,不事生業,家貧,客於梁宋,以求丐取給。"

⑸高適本是"大笑向文士"的詩人,二語能寫出他的豪邁性格。幽,河北之地;並,山西之地,俗善騎射,多健兒。

⑹適初為封丘縣尉,有詩云:"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宮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今為書記,可不再鞭撻人民。

⑺此下設為問答。觸熱,冒着炙熱。武威,郡名。

⑻此二句高適答言。國士知,是說不以眾人相待。高適客遊河西,哥舒翰見而異之,表為掌書記,故適《登壠》詩云:"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里。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可見高適對哥舒很信賴。

⑼此以下至篇末又都是作者的諾,這兩句是規戒。杜甫對哥舒的看法和高適不大同,同時高適也很豪放,所以關照他要加倍小心謹慎。

⑽這兩句是鼓勵。高適志在封侯,常說"公侯皆戰爭",但現在還是一書記,所以杜甫對他說,只要你在軍府中熬上個十年八載,自然可以作主將了。軍麾,用作指摔的軍旗。

⑾特達,猶特出,這裡有前途遠大意。

⑿這兩句是寬慰。高適這一年已是五十五六歲了。

⒀自此以下寫自己對高的友誼和惜別之情。淺,短淺。方聚復散,故曰結歡淺。

⒁參商二星,一出一沒永不相見,是說分手後難得見面。

⒂此二句是說自己不能同往(杜甫曾有《投贈哥舒開府》詩,但沒有生效)。

⒃此二句是說高適很難回來。翳,蔽。何當,何時。

⒄一則由於友誼,再則也由於杜甫很愛高適的詩,所以這樣希望他。楊倫說:"觀詩,直有家人骨肉之愛,公於同時諸詩人,無不惓惓如此。"

譯文

崆峒地方的小麥成熟了,

我希望朝廷的軍隊休兵息戰,以保護收成。

請您詢問統軍主將,

哪裡用得着為一貧瘠的邊遠之地去打仗呢?

您像飢餓的蒼鷹未能吃飽肉一樣,

側斜着翅膀隨人飛騰。

您身跨鞍馬縱橫馳騁,

就好像幽并之地的健兒。

您從簿尉的苦差中解脫出來,

才告別了鞭撻黎庶的營生。

請問你如今做了什麼官,

為什麼冒着炎熱向武威行進?

您回答說:

"只做了一名軍中的書記官,

我感愧的是將軍(哥舒翰)待我以國士相知"。

人啊,的確是不容易相知的,

因此就更應須謹慎小心自己的儀表舉動。

十年後從幕府出來,

自然可以掌握指揮軍隊用的軍旗。

這次西行已經看到你的前途遠大,

足可以慰藉您的平生所想。

男子漢得以成就功名如意,

也常在年齡老大的時候。

我常恨與您結交歡聚的時間太短淺,

咱們又要分隔在天的一方了。

你我又像參星與商星那樣你西我東難得相見,

使我心中無限悲傷。

急風吹送天鵝遠征,

我不能追隨您同去河西。

河西邊地黃色的塵土遮蔽了沙漠,

不知您何時才能回歸。

你在邊城有多餘的精力時,

請早些將所寫的從軍詩篇寄給我。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